西湾农夫
山药之于老湾,就像现在老湾属于老洲一样。因为据查阅资料,老湾的山药种源,来源于一江之隔的江南,种在老湾土地上就成了老湾的山药。都知道老湾有个桐贵村,有座桐贵桥,【这座桥也曾是老洲老湾两地分界点,遗憾的是,在历史的进程中,桐贵桥已经销声匿迹于开发商的挖机之下了。】和一座与桥有着同样历史的桐贵中学。这桐贵地名又从何而来呢?在先生博客中另有《木鹅分洲》一文已作详细介绍。大致是说当年此地乃夹江,与江南贵池襟衣带水咫尺相望。贵池人说此是其属地,桐城【枞阳境内原属老桐城县】人不干了,怎么说这地方离江北更近,当属于桐城。两地为此事闹得不可开交,惊动了朝廷。朝廷更荒唐,干脆叫人用木头雕一只木鹅,漂于江中,说木鹅飘到那里不走,就以那里为界。也就是说,当年那只木鹅就停在现在的老湾桐贵这地方了。事情也就此分明,江南贵池与江北桐城也就此罢休了。后人就此地取名“桐贵”,乃桐城贵池合称也。
这样地界是分开了,但毕竟仅有一江之隔,在那个水路交通相对发达的年代,两岸人们日常交往还是非常频繁,相同民风民俗,相互通婚联姻,以及民间交易来往不断,一直未曾改变。有了这种渊源,山药从江南被移植与此地,也就顺理成章,无可厚非了。但为什么老湾的山药就是好吃呢?这确实有点桔枳之分了,这当与老湾的土质和气候有一定的关联。
老湾,其实还有个原名叫老洲湾,是长江与陈瑶湖分水之洲,四面环水。这地方成旱地虽然较早,可以追溯到梁武帝时代【此地有叫武梁洲地名一说】,但毕竟是滚滚长江水在此缓冲淤积而成的沙洲之地。这里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地势相对平坦低洼,地下水源仅在土层之下,土质松软沙瓤,土壤营养丰富,乡农皆称“夹沙土”。山药种植在这“一锹就能掘出口井来”的沙洲湿地,那真是天仙之配了。
老湾山药好吃,不同于其他产地,还可以从其形状和口感上区分。由于沙质土壤无杂质,天晴泡松,下雨板结,山药一头钻入,随性而长,盈尺之长,便略显弯曲,一根长成熟的圆柱之体型的山药,亦胖亦瘦。外皮薄而透亮,色黄如铁锈,布满细小根须,麻麻点点。削其皮,高粘度,肉白如玉。下锅或清炒或炖汤,入口糯而不腻,略甜,香味绵厚,余味萦舌久久不去。在枞阳东乡境内,乡下酒席菜系里,必有来自老湾的山药炖排骨这道大菜,那撒上一撮葱花的汤色,奶白中漂浮翠绿,未尝其味先闻其香,顿时口舌生津。色香味俱佳的山药汤,敢叫《射雕英雄传》中的洪七公不当帮主。
山药是菜中之上品,山药还是一味大补之药。中医药理论讲究药食同源,食即药,药亦为食。山药本人最早接触的一本古药书《神农本草经》中,山药被列为上品,书中记载:山药味甘温,补虚,除寒热,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本草纲目》中收录曰:益生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润皮毛等五大功效。山药的药味归脾,肺,肾经。有益气养阴,健肺补脾,补肾固精之神效。记得看过某杂志中有一民间奇闻说,民国时期,有一产妇产后咳喘不止,以至生命垂危,医者皆束手,有名医张锡中,独开一味山药,取山药之白肉入肺金【五脏之肺,属五行之金】,妇人产后体虚咳喘,先以养其肺。果然灵验,救产妇于命悬一线。由此可见山药的神奇功能。
本人虽不为医,平素却爱读医书,在诸多医药古本中,还得知这山药之名,也曾颇费周章,几次易名,最早,山药名曰
薯蓣或豫,后因唐代宗名“豫”之忌讳,改名为“薯药”,在后来到了宋朝第五代皇帝,宋英宗名“赵曙”,又涉嫌同音,再改“山药”之名。好在这个名字俗气,没皇帝抢了,就一直沿用至今。
家乡老湾的山药,无论品质还是品相,也当属佳品之列,有产量有市场,而且价格相对不贵,但由于种种原因,养在深闺人未识,老湾山药并没有走远,希望吃货们有机会,不妨去老湾买点回来尝尝。自认为还算吃货的我,可以免费提供N种山药的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