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乐飞
灶神又称灶王爷,民间传说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民间俗事,除夕日返回人间。因此,腊月二十三备些食品祭祀灶神,好让他酒足饭饱上路,年三十又用同样的方式请回家。这是过年在忙吃忙喝的同时,祭祀神仙而必不可少的仪式。
灶神起源甚早,民间祭祀灶神的历史十分悠久。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乡民俗称“灶君”“灶王”“锅灶菩萨”。它是负责厨房事务、预防火灾之神。
宋代范大成《祭灶诗》即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猪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那里是祭灶,分明是向灶神送礼行贿。 鲁迅先生早年也写了首《庚子送灶即事》,诗曰:“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若理解先生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当要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和作者当时的家庭背景。但从诗的字面意思来看,作者记叙了送灶神的隆重情形,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靠祭祀灶神就能祈求财褔?保佑家庭平安? 记得我家孩子小时,吃饭很是淘气。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奶奶没法,就指着灶壁上的灶王画像哄孩子:“小孩子挑食,灶王爷会生气的,惹怒了灶王爷,我就管不了啦!”奶奶话还真灵验,一说,小孩子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了。看来,灶王爷只有小孩子有点怕它。 古人真是聪明。灶神,也许就是家庭主人聘请的一位不要聘金的家庭琐事管理人员。于“政府”言,有点想像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督查职能,虽是“聋子耳朵”,但有个摆设,也取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在物质匮乏、文化贫瘠的古代及偏僻落后的乡村,当是枯燥的日常生活中的添加剂、润滑剂。亦如戏台,多一副道具,多一个插曲,多一个看点,多一声喝彩。不信,且看!儿时的记忆还历历在目。 腊月二十三,鞭炮的“哔哔啪啪”声在村庄此起彼伏,纸钱烧尽的灰片在村庄漫天飞舞,祭祀的烟火让村庄有片刻的肃穆、宁静。忙碌的主人伫立厨房,似乎心事重重的目送灶神上天。 我们小孩子不管这些。三个一帮,五个一撮,在东家瞧瞧西家看看,虽不知个中滋味,但可得到灶王爷上路后吃剩下的米糖、花生、炒黄豆,还可捡到引线脱落未炸的炮竹。嘴里吃着,衣袋里装着,双手捧着,乐呵呵地满载而归,满身都缠绕着年味。 我父亲不信这个,母亲怎样送灶神看来也是草草了事,记得不是很清楚。有一年,看到外婆送灶神是那么细心,那么虔诚。对灶王爷似乎特别恭敬又特别害怕似的,还神秘叨叨地默念着什么。她用五个碟子放在一个大木盘子里,把木盘端端正正、稳稳当当的置放在灶台上。每个碟子里年货的种类、数量、摆放的方式都很讲究。然后用铁畚箕在灶膛里取一畚箕青灰从灶台脚撒到大门口,有一尺宽,稀疏均匀,宛若一条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我不解其故,接二连三追问,外婆不语,用手直摇。多年后方才知道,那是通向仙界的路,是灶王爷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情况的官道。外婆走得很早,没赶上看到电视这新鲜玩艺儿,她若从电视上看到现在的楼堂馆所用红地毯铺在大门前迎来送往,外婆一定会扯两尺宽、几米长的红艳艳的地毯铺上,让灶王爷不染俗尘,不接地气,以示对灶王爷的尊重。 草纸点燃,鞭炮炸响,外婆磕头、作揖,这才将灶台壁上贴的灶神图像撕下放到点燃的草纸上燃烧。一瓣瓣白色的灰烬飘起,顺着外婆铺的小路飘过,一霎那间闪过堂心的大门,飘向寒风嗖嗖的天空。 灶王爷送走了,父母对小孩子的管束似乎也松点,备足的年货多少也能尝点。小孩子说、笑、打、闹父母也无所顾忌,由着孩子的性情疯玩,似乎这样的一户人家才显得有“人气”,显示出要过年的气氛。 现居城里,也属移民。开始有居多不适,现在还是有居多不适。特别是过年时候,独生子女成家,既要忙着去婆婆家过年,又要忙着到娘家过年,为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新时代独特的新现象而多愁善感起来。有一年,腊月二十三日,妻打扫完卫生,自言自语:灶王菩萨清楚明白,多年没接没送,它不会责怪的。似乎是对我说,又似乎是对锃亮的液化气灶、呆滞的抽烟机…… 我也有点呆滞,是一脸的茫然……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