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枞阳年俗:长寿面

时间:2018-02-05 10:23:55

  面食分两类,麦粉做的面称挂面,米粉做的面叫米面。

  米面、挂面是精粮,是细食。在那粮食紧缺的年代,不做事的娃能吃一餐面食,犹如北方的孩子看见长江、南方的孩子登上长城一样心顺气畅。沿江流域小麦收成不多,春荒季节,吃一顿面粉糊糊,麦麸都舍不得筛尽,那舍得吃这种精粮。但新年初一早晨吃炆蛋或鸡汤下面,是家家必备的。那吃的是乡村习俗,吃的是长命百岁,吃的是通泰祥和,吃的是愿景希望。

  米面,枞阳乡下又称“搪米面”。先把粳米、籼米的碎米掺点适量的糯米在水里浸几个日程,后淘洗干净,兑水磨成汁液状的米粉浆。做米面时,要用白铁制的面盘两只,面盘长一尺有余,宽近一尺,四周沿高二厘米左右,两头用细铁丝串着,可用手提着放入锅内或从锅内拎起。“搪米面”时,铁锅盛水,水抵白铁面盘底,将水烧开。面盘内滴一、二滴香油,可防熟面皮黏连铁皮底。再将木盆内的米粉浆用小瓢舀入面盘内,把面盘上下、左右倾斜,让米粉浆均匀地流淌面盘四周。后将米盘放在锅内的沸水上,盖上锅盖。灶膛大火、猛火燃烧,锅内开水沸腾,两分钟即可提起,再把另一只盛放米粉浆的米盘放上。旋即用铁勺柄在提起的面盘四周划一圈,将擀面棍架在盘上,双手将薄如白纸的“搪米面”贴上擀面棍,置放竹席或簸箕上。马上又把另一只面盘提起,如此循环往复,几十斤的碎米磨成的米粉浆要大半天的功夫才能结束。

  最后几盘,主妇会在上面撒上白糖或红糖,圈起,成筒状,送给邻里。趁热吃,香、甜、糍、糯、软,这就是原汁原味的乡村美味。现在哪里寻得?亲眷礼往礼,邻家嘴(方言:叽音)换嘴。千年乡俗,演绎的是有福同享,有喜同乐的淳朴乡风,满村子都弥漫着米质的清香,沉浸在要过年的氛围里。这薄如白纸的“搪米面”阴凉一个晚上,微硬,圈成筒状,压扁,用刀切,即是面皮相叠的椭圆形状,在太阳下晒几日,散开,即是十多厘米长、不足厘米宽的白白净净的米面。

  挂面不是人人都会做的,像砖匠、木匠一样需拜师学艺。会者,称“挂面匠”“挂面师傅”。

  秋尽,冬至。山里的或洲上的换挂面的师傅就到圩上的村庄大声吆喝:小麦换挂面——啦!又细又白的挂面——啰!那是婆娘的事,儿子娶亲要用挂面,女儿出嫁要用挂面,做屋上梁要用挂面,老人仙逝要用挂面……我们小孩子不围观,喜欢听这声音。一听这慢条斯理的声音,胃就蠕动,舌就生津,大年初一鸡汤下挂面的味道太诱惑人啦!

  我们生产队那时也有挂面坊,只给本队的社员加工挂面。师傅开张做挂面,我们早上放学经常绕道路过,看师傅盘面条的样子,如玩魔术,不可思议。有时还能得到一个小面团,回家埋在火钵里,焐成焦黄状,轻拍,弹去灰烬,大口咀嚼,有筋味,嚼劲十足,都舍不得吞下。

  那一缸面团团,是头天晚上将面粉放盐、兑水揉成硬实、柔软有度的面团团发酵。第二天早起,将这发酵的面团揉成薄片分成条块,搓捏成绳状上筷,储存在土坯砌的保温、保湿的箱内。一、二个小时后取出上架,挂面架顶端横梁上的小孔间隔插满后,师傅手握下悬的挂面筷,双手一拉一抻、一扯一放;面条伸伸缩缩,缩缩伸伸。师傅反复运作,有筷粗的面条绳就如丝如线,伸缩自如。当如线状的面条有丈把长时,师傅就把手中的挂面筷插入挂面架脚上的横梁小孔里。一架架挂面架在晒场上凉晒,有斜拉状,有直拉状。似帘,似网。看着都让人生怜,生怕折断,毁了它细细匀匀、白白净净的身子。当挂面有七分干,三分湿时,再将挂面架下端横梁的挂面筷抽出,挂面筷调头插入挂面架上端横梁的小孔里,挂面即成对折状悬挂。晒干,下架,放入竹蓝。那时,每家都要做点挂面,用竹篮装着,吊在堂心的屋梁下,看着是念想,想着是希望,日子像挂面一样光洁清爽、柔韧绵长。

  逢时过节,看望父母,要带上两斤挂面;新姑爷到岳丈家拜年,既要准备挂面还要放上红纸条。挂面,乡村美食,乡俗味浓。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祝愿尽蕴含其中。

  大年初一的早餐,吃母亲做的一碗炆蛋(或鸡汤)下挂面。那哪是吃啊!简直是在默读母亲书写的长篇历史叙事诗,欣赏母亲描绘的一幅乡村风俗画!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