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史家湾

时间:2018-02-05 15:37:06

章乐飞

     三湾,是一个小山村,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1927年9月,毛泽东主席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他创造性地确立了"党指挥枪" 、"支部建在连上" 、"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三湾,是的,正义的路,无需三弯九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在这里形成,精神法宝在这里诞生。

   南泥湾,它不是村落,是一方人迹稀罕的荆棘之地。陕西省汾川河发源之始,流域面积365平方公里。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形势,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朱德总司令亲赴南泥湾踏勘调查,决定在此屯垦自给。1941年春,王震将军率领三五九旅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弯成了平川稻花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江南玉米之乡;弯成了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夯实丰厚的物质基础,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的起跑线。

   寻常村落彰显出不寻常的经历。每次与它相遇,都心生温暖,心生自豪。中华民族根植在这样的村落里怎么会不新生?怎么会不崛起?怎么会不复兴?

   史家湾,也是一个不寻常的小村庄。每一次路过,凝视的目光都很难收拢;每一次拜访,都受到触及灵魂的震撼。

   史家湾在白荡湖边。白荡湖在长江北岸,是枞阳人的母亲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域版图上虽然只占了一个比芝麻还小的绿色圆点,但她如一颗明净瓦蓝的宝石,镶嵌在每一个枞阳人的胸前。

   在江堤还没围筑之前,白荡湖水与长江水是相通的。随着季节的变化,她们一同兴高采烈,一样多愁善感。冬天,枯水时候,白荡湖想必是“百凼”之湖,一个个水凼有大有小,微波轻漾、鳞鳞鱼鲜;泥滩、湿地、薕葭、水草、候鸟。动植物的世界,更是贫民者的天堂。夏天,江河水陡涨。白荡湖,水天一色,白浪滔天,唯有渔帆点点,渔网片片。以渔为业的先人啊!一年四季,在白荡湖里闯荡出以渔为生计的天堂。

   团山,拔毛山东向余脉,在白荡湖西岸。它与东岸的莲山要合拢似的伸向湖里,形成一段稍窄的湖面。天然的一弯在团山脚下形成,避风、避浪、渔家安全的港湾。一艘艘鱼船在这儿停泊,生火,煮鱼,做饭。也许是冬天吧,从早晨的太阳升起山到傍晚时的太阳下山;从傍晚时的月亮探脸到早晨时的月亮合眼,这里是一弯的暖阳,一弯的鱼汛;一弯的渔火,一弯是鼾声;一弯的船进船出,一弯的欢声笑语……

   为了便于东西两岸的人通行,在这稍窄的湖面曾经设渡,曰:乌金渡。乌金渡,乌金生辉,乌金生霞的渡口,有富裕的意蕴,有富贵的意象。关于乌金渡的传说和故事,是警醒人为富不仁也好,是教育人弃恶从善也好。我总觉得那是一种肤浅的释义。任何故事的版本都有牵牛过渡的老翁,以牛屙屎付渡费,后扬长而去。摆渡老人用木锨将牛屎铲入湖里,随后追赶牵牛人。牵牛老人似腾云驾雾,不见踪影。老牛钻入山缝,摆渡老翁抢拽牛尾,一把老骨头怎抵得了老牛的倔脾气。幸也,拽下三根牛毛。当他要破口大骂时,手中的牛毛金光闪闪,定睛端详,原来是金条啊!老翁急匆匆地赶回渡口,上得船舱,黏在船底缝隙的也不是牛粪,而是金光耀眼的黄金……我听这故事,生一种满满的幸福感、自豪感,家乡的山水遍地生金啊!这样的山怎不养育人?这样的水怎不滋润人?现代的考古已经确定,白荡湖岸的拔茅(毛)山、城山在宋、及宋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是采矿冶铜的地方;白荡湖近万亩水面是渔人一年四季“淘金”的“温床”。湖打千千网,网网都有鱼。亦如我的先人所说“白荡湖里出瓜子金”啊!一方水土生一方物产,这一方湖水,留住了多少奔波迁徙的饥民;这一方湖水,孕育出多少挖掘不尽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史家湾的先人荡一艘渔船、握一张渔网也停泊于水湾。渔人的双眼是火眼金睛,史姓的先人更是慧眼识珠,在这背风向阳的一弯山坡落脚安家。地以姓显,这一湾人家,始唤“史家湾”。乌金渡的传说是在史家人定居前还是在史家人定居后,看来是无法考证的了,但这传说与史家有关。摆渡老人用木锨抛入湖中的牛粪长成了土墩,水涨则没,水退则出,又与史家湾比邻,自然就是史家的了。难道这土墩真的是金?这土墩生金?让史姓先祖看上了,择此而居?不难想象,史家的先祖是勤劳的,晴天出没在白荡湖里,雨天也出没在白荡湖里;夏天在白荡湖里扳罾,冬天在白荡湖里撒网。他们在烟波浩渺的白荡湖里掘得了第一桶金,才在这一弯暖阳的山坡上垒灶搭屋繁衍子孙。女人织网,男人捕鱼,相守几个百年。因此,敬仰敬佩者有之,又唤“史家湾”;忌妒嫉恨有之,随口是“屎疙墩”

   家族史亦如中华民族史。一个家族的某一代人“异军突起”、兴旺发达是要靠几代人的努力奋斗才能显见。也就是说,要靠辛苦勤劳。农耕或渔业,积累一定的物质财富,让生活夜住有屋,食能裹腹,衣能遮体。当一个家庭生计无忧时,要树立精神支柱。勤俭持家也好,穷不丢书也好,只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就一定会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据史家家谱记载:史姓先祖兴十公在元末即迁至枞阳鳌山落户,以渔为业,生有三子。长子仲八公又移居白荡湖边乌金渡这一弯水域,男渔女织,积善累仁,艰苦创业。今天的史家湾到乌金渡,再到巴(史)家墩这么巴掌大的一块山边地盘,让一个家族人丁渐旺,财产渐富,文化见炽,实属不易。特别是在清末民初,史家湾靓丽转身,成为桐城名门望族,走出一批在枞阳,乃至皖江流域都极著影响的闻人志士,既非同寻常又在情理之中。

   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者当首推民主志士史恕卿。

   史氏家谱对史恕卿先生的记载:硕福,邑增生,蓝翎五品衔湖北候补县丞,名推恩,字福量,号恕卿,生于同治八年(1869年)。父亲史飞鸿曾任休宁县训导。从家谱的记录中可窥见,先生的父辈及祖父辈那一代,家庭亦相当殷实。先生18岁中秀才,在父亲的努力下,终于让史恕卿在湖北排上县丞一职。但此时清政府已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际。又是候补,还不知何时到任,只好在家候令。先生小时不但读书聪慧,处事也胆大公正果断,有魄力。其时,桐城东乡召集各家族“问事”聚会,商议收租赋税诸事。史家本不想派人前去争议,史恕卿自告奋勇,渡河前往。至会场,先生不卑不亢代表史族长老就坐大桌一方。会议主持者不悦:商讨各族大事,史族派个小孩子来,有失家规,不从体统。

    史恕卿语出惊人,据理力争。后来商议诸事,如何处理,对答如流。回族里处理得妥妥帖帖、稳稳当当。而后史家小孩,说大话不胫而走。“大话”绰号由此而出。史恕卿毕竟饱读诗书,众乡绅调侃之言,先生一变又自号“大化”。“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可见先生过人的气质,远大的思想抱负。

   这期间,先生与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吴汝纶相识、并受其影响,困惑顿开。走出去,走出史家湾,接触新文化、新思想,才能拯救危难的民族,内忧外患的国家。1902年,史大化随吴汝纶出国考察,目睹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见识更深,眼界更广。回国后,协助吴汝纶筹备桐城中学。辛亥革命风起云涌,先生奔赴安庆联络革命党人,加入同盟会,展开起义活动。

   1911年武昌起义后,安庆响应全国独立,成立安徽省军政府,先生出任省财政司长。后军阀混乱,风云变幻,政权不断变更,史恕卿与韩衍率领革命志士创立“青年军”敢死队,与清兵对抗,维护革命。韩衍被害,先生作挽联痛泣:“革命未成君便死,江湖日暮我何之。”足见史恕卿与韩衍的深厚革命情谊和革命决心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史恕卿奔走呼号,鼓励动员进步青年参加抗战。每天清晨,史恕卿都到桐城县城东门紫来桥上向过往群众和各界人士宣传共产党全民抗日主张。他以身作则,动员子女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在父亲的指引和教育下,三子史伟、三女史迈、四子史照、四女佩芸、六子史康先后加入共产党或八路军、新四军,投入到抵抗日本侵略和民族解放的事业中。1941年,三子史伟在山东临清县率领抗敌自卫军与日军作战时,被日军包围,马蹄踏烂他的身体,他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而英勇献身。

   史家湾,村庄很小,但临湖,临白荡湖。湖水很深、很宽广;土层很厚,很肥沃。在岸边落下的种子易发芽,也易出壮成长。革命的种子更易破土而出,在村庄里,在村庄后的团山上昂首挺立。迎风迎雨、傲霜傲雪,染红了史家湾,染红了白荡湖岸,染红了枞阳大地。

   读书的种子浸润着桐城派文风,也易在这里生根发芽。在史恕卿协助吴汝纶创办学校期间, 他一面积极接触国内革命团体,一面倾力鼓舞村庄青年学习西方文化。他以自己的威望说服族中长老,改变族人观念,把族中子弟送往新式学堂读书,继而出国留学深造。从史氏族谱上可知,这期间有三、四十人出国留学。一个小小的湖边村落,有这么多年轻学子,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堪称奇迹。真可担当“民国第一村”。这些从史家湾走出去的学生中,后来在中国革命或教育兴国的历史大格局里都有所作为。其著名人物有:史逸、史迁、史磊冰、史德宽、史太璞、史尚宽、史沛然、史伟、史化成、史沛渊、史维岫……

   “中华民国的什么法,都是我们史家人写的。”当然,这是史先生的玩笑话,换言之,即是我们枞阳人写的。但这话不失枞阳人的勇气、底气、傲气、骨气。桐城文派称雄清朝文坛达200年之久,“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桐城派三祖方苞,姚鼐,刘大櫆不都是枞阳人吗?史尚宽、史代宽是先生的侄儿,都是从事法律研究及编纂工作。尤其是史尚宽,一生从事民法、刑法、宪法、行政法、劳动法等法学研究,专著近千万言,是民国时期立法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参与编纂《民国民法典》、独立编著《民法全书》六册卷,可谓是中国民法第一人。

   史家湾,一座聚集着物质和精神的村庄,一座浸润着历史和文化的村庄。一座蕴藏着家族内核求新、求变的村庄。

   走近史家湾,一弯山坡上散落着几十户人家,似乎很难让人相信:在风云动荡、外族入侵的民国时代,走出一批民主斗士,走出一批立志读书救国的书生,走出一批为民族独立、国家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村庄正南有圩堤从山脚向南延伸,看不见尽头。这当是解放后围湖垦荒垒筑的白荡湖西岸大堤,圩内稻谷金黄,黄灿灿的,一眼望不到边,真若黄金铺地,让人有伸手掏掬的喜悦。村庄东边临水,烟波浩渺的白荡湖水撞击山脚,时缓时急、时慢时快,亦如诵读诗词的平仄起伏、抑扬顿挫。湖水清澈明亮,浪花跃跃,只能想象曾经渔帆点点,渔网轻撒的激烈与繁忙;渔船泊岸,渔火摇曳的辛酸与凄凉。我想寻找史姓先祖从一艘渔船、一张渔网,从漂泊的水上、移居到岸上的足迹,探觅史姓先祖洒下多少勤劳的汗水,流下多少苦涩的血泪,走上家族振兴的坦途。铜安公路的乌金渡大桥在村庄东头连接白荡湖东西两岸,村村公路沿着山脚把村庄围成半圆,两头都抵铜安公路,由水泥路可寻一道道石阶攀登即可进村。一栋栋白墙红瓦的两层楼房依山就势排列在半山腰,屋与屋间多树,多老树,干粗枝壮;门前多小树,多花草。美丽乡村,乡村美丽,这里真是宜居的好地方。

   在一栋栋楼房包围的中央,一栋黑瓦灰砖的老屋最是引人注目。这是两进一天井的院落,每一进的封火山墙似乎还蕴藏着一种傲气傲骨,不输现代楼房的高度,依然挺立于苍穹。史大化先生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房屋内住居的是先生的侄孙媳妇,老人也有八十岁的高龄了。也许是有人住居的缘故,房屋四周墙壁完好,内部隔墙有少许坍塌。屋内还有些许老家具,木质的都以破难不堪,唯有坛坛罐罐还暗藏着清末民初的痕迹。大门是东南向,面对一望无际的白荡湖面。老人说:很早,这门前就是水,有石条一层压一层的抵到湖边,挑水,洗衣,很方便;出远门,就从这儿上船,上可过浮山到桐城到安庆;下可经汤沟到芜湖到南京。老人很清丝也很健谈,听完老人精干、精炼、精准的叙述,眺望白荡湖洁净、纯净、明净的湖水,我似乎有所醒悟,白荡湖水浸润在史家湾人的血液里,渗透在史家湾人的骨髓里,他们有水一样的柔韧坚硬,有水一样的气魄气度,有水一样的开拓开放。

   白荡湖宽广宽阔,通江达海。这湖面不就是史家湾从贫困走向富裕的披星戴月之路?不就是史家湾从渔业糊生走向读书兴家振国的搏风击雨之途。我似乎看清楚了史大化先生在协助吴汝沦筹办桐城中学时,将乡邻七家岭寺庙的香火钱、义津集的牲口税金捐出而遭到既得利益者辱骂殴打而不退缩的背影,看清楚了先生为民族昌盛、国家独立奔走呐喊几度入狱而愈走愈健的脚印。

   史家湾,多么寻常的一弯村落,却隐藏着不寻常的灵气、精神。史家湾,像祖国大地上的每一座村庄一样,有其独特的而又相似的内涵,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之魂。

     村庄,寻常村庄,都有不寻常的过往,我们应该去挖掘、去解读、去领悟。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