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靖
谈到枞阳饮食,若举出几样地方特色菜,殊非易事。平时在饭店吃饭,都是味精、调料为主,没什么特点。常在饭店吃,再好的菜也品不出味来。偶有远方来客,要吃本地菜,颇不易觅。地方菜有特色且能上档次的,就我所知,有白荡湖的大闸蟹,陈瑶湖及沿江一带的媒鸭、鵁鸡、鲚刀鱼等。这些菜价格偏高,还要赶季节,若客人来的不是时候,就无法尝到。四季常备而又兼具地方特色者,如山粉圆子烧肉、黄羹大萝卜、老洲山药、项铺生腐、汤沟茶干等,尚可一品。有地方特色而他处所无者,如粉蒸肉、锤肉、汆肉、麦鱼蒸蛋(麦鱼生长在白荡湖一带支流,长约1cm)、黄鳝煨绿豆、大肠米饭、鸡肫米汤、烂糊萝卜、甜生腐红烧排骨、牌形米面等,点心则有油糍(像水瓶塞),米粉粑,小糍糕等,都很不错,似可一膏馋吻。黄镇当年回乡,点过三道家乡菜:烧山粉圆、炒豆腐渣、红烧萝卜,大抵皆寒酸、不入流、上不了台面的小菜。现代饮食中,枞阳菜顶多只能调调口味,不成系统。若要做一桌全席的枞阳菜式,殊非易事。
枞阳地处长江,水产品极为丰富。因地制宜,枞阳菜以蔬菜、鱼类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菜式首推枞阳“喜事酒”。
喜事酒纯出民间,不见志书记载,各乡镇做法也互有差异。做喜事酒的厨师都在民间,其厨艺和饭店的厨师不同。吃喜事酒又叫“吃酒席”,书面的说法叫“喜筵”。喜事酒有红、白之分。所谓红、白喜事,其实只是说法不同,菜式其实区别不大。现在要吃地道的喜事酒,只有到偏远的农村,城里的已经走样了。城里的喜事酒大多在饭店举行,饭店以赢利为目的,所做菜式土洋结合,除了保留一些传统的菜式,如炖膀、圆子等,口味已大相径庭,无法和传统的酒席相比。客人赴宴,大多只是敷衍一下场面,宴后回家,说不定还要重新生火做饭,以充腹饥。
我小时候家在农村,吃过很多酒席。吃酒席是有很多讲究的,如座位有尊卑之分,不能随便乱坐,即是一例。进门堂屋正中桌子为主席。主席上手为贵宾,一般是媒人、新人舅或年高辈长者的坐位;右手稍次,左手再次;下面的位子俗称“脚脖肚子朝大门”,是最次的席位。新女婿在岳家一般都坐此位,以示谦虚、懂礼貌。吃酒席前,主人要提前上门迎请客人,客人并不马上赴席;主人就要不厌其烦的“三催四接”,以示尊重。开席要等到每桌客人全部坐满后,方可举行。酒席一般每桌坐八人,如果主人“算小”(枞阳话“抠门”的意思),也可坐十人。妇女赴宴,大多带上小孩。孩子很少坐席,在厨房里取上碗筷,站在桌旁夹菜吃。过去妇女孩子多,一般都会带上几个孩子。孩子们闹闹嚷嚷,争抢食物,所以女客桌上往往最耗菜。俗话说:“妇女客,不能接;接五十,到一百”,说的就是这种场面。
吃酒席的场面都很热闹。桌上菜肴吃完后,空碗碟不能马上撤除,以免主人有菜不够丰富的尴尬;后上的菜没地方码放,就层层叠压在空碗碟上,以增喜气(白喜事则没有这些讲究)。吃后的骨头、残余等都扔在地上,地上往往一片狼藉,酒气冲天。男人喧嚣劝酒,女人也不甘示弱。主人对此毫不为怪,大家图的就是这种喜庆的气氛。
喜事酒基本框架是二十八道菜,元素有鱼、肉、圆、枣、蔬等。从前农村较穷,市面菜品稀少(如牛肉、羊肉等,就难以买到),因难见巧,菜式一般以鸡、猪、鱼、豆制品、时令蔬菜为主;烹饪方法大多是炒、炖、煨,蒸则比较少见。现在条件优越了,不少菜式也在改变。
“喜事酒”的一般菜式不外以下诸种:
冷盘。一般是花生米、卤菜、皮蛋之类的拼盘。现在条件好了,也有加上水果的。
白切。用肥猪肉切成片状汆汤。因为太油腻,现在已很少上这道菜了。
开席鱼。一般用鲢、鳊、鲤红烧。开席鱼不能用鲫鱼,因为过去有“鲫鱼不上席”的说法,谐音的说法是以免生出的小孩“急不佬”(口吃的毛病)。开席鱼又叫“碗面鱼”,只看不吃,取“年年有余”的意思。有些乡镇是最后一道“圆席鱼”不吃,开席鱼是可以吃的。枞阳东、南乡风俗不同,所谓“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也。
炖鸡。整鸡清炖,汤味最为醇美。
小炒四至六道。视季节不同,以肉片、胡萝卜、豆腐干、时令菜蔬、千张片为主。
炖膀。大白肉清炖,为“喜事酒”之重要菜式。尽管肥腻,但风味绝佳。
银耳汤。银耳炖汤,也有加红枣、白糖,以改变口味、增加喜气的。
肉圆。肉末加淀粉搓成圆形,以菜油炸成。
榨肉,即粉蒸肉。现在市场有现成的榨肉粉,加佐料与肉一同蒸熟。讲究的在肉下垫上藕、山芋、南瓜等,蒸熟后肉汁渗下,藕、山芋、南瓜等更为香美可口。
汆肉汤。将瘦肉剁碎,加淀粉搅拌,入水煮熟。此菜为他处所无者。
红烧排骨。取猪排骨红烧。各地做法不同,有做成糖醋排骨的,色、香、味更佳;亦有以腌雪里蕻烧排骨,味亦独特。
鱼片。鱼片加淀粉,入水煮熟,做法与汆肉同。
甜生腐红烧肉。生腐与肉红烧。
漂圆。取鱼肉剁成末状加蛋清,色纯白。用清水煮熟,白色的圆子浮于汤面,故名“漂圆”,味清爽甘美,可去油腻。
四季圆。猪肉加米饭搅拌后,搓捏如鸡蛋大小,蒸制而成。
桂圆莲子汤。桂圆、莲子清炖后加糖,清淡可口。
山芋粉圆子。一种大的山芋粉圆子,有些地方作“圆席”用。小山粉圆子一般闹洞房时用。
蹄膀。俗名“炖蹄泡”,用猪腿肉做成。做法有清炖、红烧,各地不同。这道菜太油腻,现在已很少用了。
蒸糯米圆子。小圆子,有的地方俗称“汤果子子”(第一个“子”字读音长,和前面的“汤果”两字连在一起读,第二个“子”字读音轻短),现在也已少用。
锤肉汤。锤肉与肉饼不同。先用瘦肉切成薄片,再放在山芋粉上用小钉锤锤薄,再剪成小块状,烧成锤肉汤。味道比汆肉汤、肉圆汤好。此菜为枞阳本地特有,别处尚未见过。
谢席鱼。大多数地方用鱼圆子“圆席”。
青菜豆腐汤。这是最后一道菜。上完这道菜,意味酒席结束。客人如需上饭,吃后即可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