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渐行渐远的年味

时间:2018-02-19 10:20:15

  吴根福

  时光跌入腊月的门槛,年,便在不远处隐隐约约地向人们招手了。然而,如今即便是乡村,那年味也愈发觉得淡了,不由得想念起小时候家乡的年味来。

  01

  那年头,日子紧巴。腊月,其实与腌渍咸鱼腊肉没什么事。喝稀饭倒是每日必修的功课,因此,腊八粥,并没有什么特别让人回味之处。腊八之后,挂在人们嘴头上的一句话便是“要过年了哦”,听上去,似乎有种紧迫感,其实人们反倒更悠闲着呢。

  直到腊月廿三,年的帷幕才正式拉开。

  这一天,先是除尘。家家户户,一大早,扫尘人用破围裙或旧衣服,把自己上下包裹好,用长竹竿扎好扫帚或鸡毛掸子,开始一间屋一间屋地打扫。从屋瓦到地面,自上往下,四围墙壁,门拐灶后,床底窗台,所有角角落落,尘灰蛛网,无用废物,统统扫除。那时候檐角灰似乎格外重,家中被扫得尘土飞扬,烟雾腾腾。待“尘埃落定”后,锅瓢碗盏,家具什物,该擦洗的擦洗,该归类的归类。一番拾掇清爽后,主妇会烧一大锅滚水,支起洗澡帐,一家老小,逐个洗头洗澡出个清。换下的衣服,连同被物,女人们挑到塘边浣洗。好干干净净过个年,不至于给前来走动的亲戚邻居以邋遢的感觉。

  还得送灶。当年烧柴草锅的老灶台,照壁中间有个上下两层的小龛,灶神菩萨便供奉在里面。其实,平时是用来放置油瓶盐钵的。送灶的供品用12个(闰月年13个)糖心米粉粑,或抓点饼干糖果之类,是说因为灶神菩萨喜食甜品。另一说法是,灶神菩萨嘴上吃得甜甜的,到天庭后,在玉皇大帝那儿便只说人间好话了。记得哦,晚饭后,睡觉前,烧一张黄纸,燃一片香,放一挂小鞭炮,磕个头,送灶神菩萨上天庭去。

  02

  送走灶神菩萨后,便可以杀牲了。廿四便是小年,得请老祖宗回家过年的。

  一大早,主妇们便杀鸡宰鹅,剖鱼剁肉地忙开了。男人们则将祖宗牌位(木雕的)、供桌、条几擦抹干净,准备好香纸鞭炮。那大裱纸须在午饭前用纸铳子打上一串串铜钱样印记,叠成扇面形状,码好。午饭后,女人们开始刀与砧板叮咚不停地敲打,准备接祖的祭品:三荤——公鸡一只、鲤鱼或鲢鱼一条、肉一块,三素——生腐、千张、山粉圆子或黄花菜或香菇各一碗。接祖在堂屋祖宗牌位下供桌上摆上祭品,在大门外烧纸焚香放鞭炮后,逐一对祖宗牌位磕头,并喊道:“老祖宗回家过年了!”所有分了家单立门户的,都得端着祭品来拜请。接祖后,全家人围桌而坐享用年夜饭。晚上须点年灯。

  接回老祖宗后,自廿五起至正月十五(或十六)送年止,一日三餐,记得要先给老祖宗上斋饭。上斋饭由男人充任:摆碗筷、上香、击磬、喊声“老祖宗吃早(中、晚)饭了”,静立几分钟后,再击磬喊声“老祖宗收碗了”,整个过程,虔敬得很。

  廿五到大年这几天,一阵一阵的香味弥漫着村庄——那是家家户户在炒年货呢:炒炒米呀炒米角、炒瓜子呀炒花生、炒山芋糖呀炒六谷泡子,各样炒点儿,也仅有那么点儿。还有做豆腐呀炸丸子、磨糯米粉、打冻米糖的,大人们快乐地忙着,小孩子们快活地玩着。遇上谁家请来师傅杀年猪了,那前来帮忙的,看热闹的,等着称肉的,围了一层又一层,仿佛看大戏一般呢。

  03

  孩子们千呼万唤的大年三十,终于隆重登场了。

  和腊月廿四过小年一样,一早,女人们便刀与砧板不停地响着,忽而灶上忽而灶下忙碌着。诱人的饭菜香味,在家家户户窗台边屋瓦上缭绕,俘获着人们的味蕾。

  简单的午饭后,除旧布新开始了。先把堂屋、房间张贴上喜庆的年画,然后贴春联。这春联,几天前便买回红纸,央请村里会写毛笔字的人写的。大门、重门、后门,凡是有门的地方都贴上红红的春联,牛栏、猪圈,连橱柜、灶台上的小龛,都用窄窄的红纸写上吉利语。记得牛栏猪圈总是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橱柜上年年是“常吃常常有、渐吃渐渐多”,而灶上小龛两边也总是不变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门楣上贴横联,窗台上一律用裁成正方形的红纸块,旋转九十度,沿对角线写上“春景”二字,二字共一“日”,很是别致。红红的春联一贴,过年的气氛便溢满全村了。

  贴好春联,主妇们也将祭品准备好了,男人们便开始去外面请菩萨,再回家请祖宗。之后就是郑重的吃年夜饭了。大人们说这是年饭,要慢慢吃。是啊,一年忙到头,一大家子难得这样围桌而坐,享用一场盛宴。生活也是需要品尝的啊。人们边吃边喝边说着祝福的话语,其乐也洋洋!可小孩子们早塞饱了肚子,只是在巴望着大人们快发给他们压岁钱了。待得到崭新的角票块票后,便急急地溜出去找玩伴了。男人们酒足饭罢,也邀约着玩起牌来,直至深夜,甚至通宵。主妇们却还得下厨收拾,还得煮炆蛋,炖鸡鸭,炖骨肉,以备正月之需。做完这一切,还莫忘了一件事——将腊月廿三晚上送上天庭的灶神菩萨请回来。这一夜,天上无月,但人间家家户户灯火通宵亮着,是为年尾。

  岁岁年头接年尾。震耳欲聋的烟花爆竹声此起彼伏,新的一年来了!初一一早,开门第一件事——放开门炮:让隆隆的开门炮去晦纳吉、辞旧迎新。男人们洗漱后,用圆盘端着炆蛋、茶水,出门先拜天地五方,再去土地庙拜土地,再回家拜祖宗。然后享用鸡汤挂面炆蛋。吃好后,唤上穿戴一新的小孩,出门先给尊长拜年,之后挨家串门送上几句祝福。家中桌上、条几上也要摆好香烟、茶水、各色炒货、糕点糖饼,以招待来拜年的大人小孩,人们结伴一阵来一阵往,说着笑着。主人忙着给大人们递烟斟茶,给小孩子抓把吃的放口袋里。整个村庄洋溢着一派祥和。

  下午,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谈说着、玩耍着,这一天是不用干活的,这一天就是用来吃喝玩乐的!说真的,农民也该自己给自己放个假,善待一下自己。

  晚上还点年灯,这是年头,预示一年到头,一片光明啊。

  从初二起,人们就忙着“看节”了。看节须带上礼品——肉一刀(2斤),酒2瓶,面条2包,糕2条,糖1袋,亲友家有小孩子的,附带1盒饼干或1包糖果。四五天内,大路小路之上,全是南来北往的走亲访友之人。午后回家时,虽不至于“家家扶得醉人归”,但劝客扯酒是少不了的,主客都难得开怀畅饮一回,因此路上,面若桃花、走动若风摆杨柳者,亦时时见。直到初十边,看节的人才稀少了,勤快的农民已下地干活了。

  04

  村头偶有一两声鼓响,表明新年还在继续。那是“卖唱”的来了。

  其实进入腊月底,便见着那背着鼓或操着二胡,挨家挨户,唱着讨几个小钱的外村人,大人们称为“排门的”,小孩子就说是“卖唱的”。卖唱的多老面孔,年年来;也有新组合:有一人自打鼓(自拉二胡)自己唱的,有两人一唱一帮腔的,有两人都带鼓或二胡合唱的,还有的带个小孩或妇女一起唱的。老面孔自不待见,新组合当然很吸引人。小孩子总是跟在后面跑,调皮的还大声哼唱着捣乱。卖唱的也晓得,年前年后,吃闭门羹多,新正月看节高峰那几天,一般每户都会乐意给个一角两角的。因此,这几天村子里卖唱的格外多,一天来好几拨。好笑的是,有时两拨卖唱的同时“抢”到一家门前,连他们自己都笑了。

  卖唱的每到一家门前,先拱手鞠躬说几句好听的话,再伴着鼓声或二胡调子,甩开嗓子唱开了。会唱的卖唱的,现编现唱,见什么唱什么,特别是正月初二这天,有新姑爷上门看节的人家,可得好好“敲敲”呢。只待主人与新姑爷三番五次地递烟和掏出角票来,才笑眯眯地拱手作谢而去。不会唱的,翻来覆去地就那么哼哼几句,主人便早早地丢一角钱,挥手让他去赶下一家。

  如今可是再也见不着卖唱的影子了哦,想念那一份别样的年味。

  正月十五,一早,人们就将门上的横联撕下,在最后一次祭祖的火光中,连同大裱纸一同烧掉,在一挂长长的鞭炮声中,老祖宗被送走了,年的帷幕也便落下,人们又开始了忙碌,日复一日。

  但这一天,还会掀起一个小高潮,对——闹元宵!那时是真闹呢:不用说有甜糯的芝麻馅汤圆可以吃个饱,还有舞灯的来助兴。

  舞灯的是别的村里组织的,有狮子灯,有龙灯。在年前,舞灯的便给村子里的尊长送来灯帖,让散帖给愿意接受舞灯的人家。接帖的人家,要么看在人情面子上,要么是旧年里流年不利,想着让舞灯去去霉运。接了灯帖,自然得准备点报酬的。

  天黑后,明月升起来了。远远地,灯笼火把一片红,应和着喧天锣鼓声,踏步而来。“锣鼓响,脚板痒”,“灯来着——灯来着——”村里人们一边喊着一边跑着,说着笑着涌向村口,真个男女老少齐出动了。人们随着舞灯队伍移动着。灯从村子下方舞起。接了灯帖的人家,在门前先放一挂鞭炮接灯,舞灯者举着灯球,将“狮子”领进家中(龙灯就只有灯头与灯尾两节可以进家了),每间屋子摇头摆尾舞蹈一番,再在主人的鞭炮声中送出,收了酬金去下一家。舞完接帖人家后,还会在村子里空旷处表演一会儿:女子唱曲绕花,男子耍几套武术套路。最精彩的是舞狮者一步步攀上用几张桌凳叠起的高台,表演“狮子望长江”,赢得一阵阵喝彩。之后,一列长长的灯笼火把,在一片喧天的锣鼓声中渐渐远去。

  唉,时光不能倒流。年味,渐行渐远,只留下浅浅的记忆。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