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上码头,一座文人聚会的码头

时间:2018-03-12 15:17:11

  章乐飞

    枞阳县地域版图犹如一把打开的折扇,那枞阳古镇就是它的扇脑,上码头的古街、古巷、古弄就是它的脑神经末梢了。这神经末梢已经破裂、溃烂,县政府正在全力以赴地抢救,抢救。我像看望生病的老人一样,看望过几次。每一次都是撕心裂肺的疼痛、痛楚,震颤、震撼。

  上码头,两千多岁的年纪,老了,真的老了。一身的血脉——文脉,气脉,神脉似乎都汇聚于银白色的美髯上,只要手指轻轻一捋、一扬,似乎还能缠绕三公山的翠竹,撩拨孔城河的浪花。

  “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

  两千多年前,肯定也有千儿八百的画舫楼船停靠在达观山下,枞川河边。上码头,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铜琶铁板、动地喧天。一代帝王手持弓弩,射死蛟魔,怎不让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平民欢欣鼓舞、掌声雷动?也许,汉武帝不仅仅射获了兴风作浪的蛟龙,还斩首了危害子民安全的“地头蛇”“拦路虎”,还惩罚了盘剥贫民血肉的“山寨王”“草头王”。汉武一箭,史性、诗性的枞阳气象在枞阳的地理上空氤氲弥漫,人气、财气的烟火气息便在上码头逐渐汇聚,名气张扬。

  射蛟台上的脚印,是一代帝王的脚印,陷入石头里的脚印有底气、有傲气,有力度,有大度。瞻仰,生敬畏之情,生“平天下”之志。除暴安良,抑恶扬善的气节便渗透在枞阳人的骨髓里。

  晋时陶侃,初为督邮,兼领枞阳令。治理枞阳,大概时间很短,建树不多,只有“有能名”的记载。但他在后来为官的四十余年中,忠顺勤勉、珍时惜物、廉洁爱民的精神枞阳人谨记着。后人景慕,筑祠建亭纪念。祠名“陶公祠”,亭名“惜阴亭”。在当年陶公办公的寒舍旁还留着先生的洗笔洗砚池,名曰“洗墨池”。

  “洗墨池”。墨浸长河,墨流菜子湖畔,墨洇白荡湖岸;墨染山林,岱鳌山上苍翠,柳峰山上碧绿;墨香枞阳万家,有多少稚少青俊唇沾墨、舌裹墨而津津有味,传为佳话。墨,墨香,开窍人心智,激励人心志。

  唐、宋、明、清直至民国,县址移至桐城。枞阳古镇虽失首脑中枢的地位,但不乏肩扛着桐城地大物博的重任。上码头,四水汇同,激浪拍岸,声势夺人。所有的古街古镇是金银声响,是商贾炫富。唯有上码头有“桐川三老”的身影,这身影是一道道霞,耀人明目,是一束束光,亮人心膛;有“桐川三老”的声音,这声音是一阵阵雷、唤醒迂腐,是一场场雨,滋润愚顽。辅仁会馆、桐川会馆在上码头,一东一西,遥相呼应,招来江南贤士,呼来桐川学子。先生们劬躬殚智而不敢自逸的倦容,是沧桑的安详,是明净的端庄。耳在聆听夜半诵读,晨歌琅琅;目在翘望晨星闪烁、晨曦放光。

  上码头,一手挽着心潮起伏的菜子湖水,一手拽着滚滚东逝的长江;一会儿深情凝视大山里桐城县府的金碧辉煌,一会儿屏息倾听长江边六朝古都的诗语和唱。上码头,把历史浓缩,也把历史溶解;把自然浓缩,也把自然溶解;把人文浓缩,也把人文溶解。它铺开出一座码头吞吐的气势,勾画出一圈诗歌山水的气场,构筑起一座文化丰碑的气量。

  《北山楼记》描绘着北山苍翠,也蕴藉着胸中愤懑;“钓鱼台”钓起了江里鲥鱼,也钓起了河底星月。“读书处”(达观亭为黄庭坚读书处)依稀看见摇头晃脑的身影,也依稀听见余音缭绕的吟诵。

  “码头”、“跑码头”在乡人心中似乎是俚俗语,是贬义词。是衣不遮体的粗人蛮汉推杯换盏、割头换颈的江湖义气。对“跑码头”之人,更是一种鄙视与不屑。但枞阳古镇的上码头,非彼“码头”也。也许是一首《盛唐枞阳之歌》的创世之作,就在它的身体里注入文化的基因,诗词的血液,文章的骨髓,它的胚胎就是书生气,就是书生相。

  《薄暮自枞阳渡江赴九华》

  名山如胜友,

  未见意难忘。

  即事得余隙,

  扁舟下夕阳。

  闲情恋云水,

  浪迹暂家乡。

  身世何终极,

  空嗟去日长。

  方苞回来了,是游子回乡。长途跋涉,步履是沉重的,但欣喜还挂在眉梢。在上码头,古镇的贤士、绅士纷纷迎接,拱手,抱拳。先生要在北山楼小坐,喝口茶,到古街东头的莲花池边走一遭。这山,这水,是他家的祖业,看看,多一份满足,少一份惆怅。湖边“大方家墩”要去,湖中的“小方家墩”也要去,都是宗亲,不能“过家门而不入”啊!他还要登山,上烈马攀鞍山,看望明善先生。他登上75级墓道台阶,磕头,作揖。对祖辈、对先贤的敬仰唯有在一拜、再拜的礼仪之中。

  夕阳西下,霞染码头,先生又要远行。远行的人独立船头,送行的人站立码头,都在挥手。芦苇轻摇,芦叶沙沙,宛如送行人簌簌泪下。

  刘大櫆回来了。年近七十的老先生虽风尘裹身、疲倦裹身,依然身轻步稳,气不喘,心不慌的一步一个台阶的登上码头。他的一群学生拎着包裹,抬着书箱簇拥着先生穿过银洲街、蛟台里,来到先生晚年的住所——凤凰山上的四望亭。先生又在亭旁建藏书楼,在此著书、整理书稿。在此教学,在此吟诵。大江南北的文人雅士、乡野学子、纷至沓来,拜谒求教。先生偶闲,在枞川河畔、在古镇码头踌躇徘徊,看古镇景色、赏老街风情。先生丰伟的身躯、豪放的气质,也是枞川河畔一道瞩目的风景,古镇码头上一座引人景仰的丰碑。

  先生逝世后,姚鼐路过枞阳,上四望亭,物是人非,不禁悲怆满怀,曾诗云:“枞阳山市枕江濆,何陋廛圜只看君。此日羊昙重下泪,百年端木永离群。霜风激激团亭水,天日昏昏大泽云。正是平生停棹地,招魂当复细论文。”先生离去,遗风犹在。“四望亭”曾是枞川十大名胜之一,后人又凿百步石阶便于人们攀登。名“百步云梯”。且撰楹联于亭:

  四望亭,望四方,望南望北望东西;

  百步梯,步百云,步上步下步高低。

  是的,自然的东南西北、上下高低容易辨别。能辨别人生的东南西北、上下高低的有几人?

  姚鼐辨别清楚了。他44岁辞去朝廷的高官回家,教他的学生,写他的文章,吟他的诗词。四十四岁,如日中天的年纪。现在,还有多少人去改年龄、改学历、改档案去争那高官,去争那厚禄。先生辞官后,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在家与书院间奔走四十余年,枞阳上码头是他的中转站,是他的落脚点。

  《夜抵枞阳》

  轻帆挂与白云来,

  棹击中流天倒开。

  五月江声千里客,

  夜深同到射蛟台。

  先生这一次抵达码头已是漆黑的夜晚,且是深夜。万家灯火已熄,古镇沉睡在黑色的夜幕之中。但“枞川夜雨”的沙沙声、簌簌声似乎一下子撞醒了先生片刻间滋生的孤独、孤寂。家乡。家园。历史深处的射蛟声,五月枞川河畔的芦苇声,不是都在深情的呼唤、呼唤游子归来?

  在桐城派三祖中,在上码头石阶上,在古镇的巷弄里,也许先生步上步下的次数最多,所以踏实。你看,虽是深夜,先生的脚步是那么轻快、轻盈,心情是那么明朗、明净。

  上码头的石阶是冰冷的,也是温润的;是坚硬的,也是柔和的。长河自北向南从遥远的菜子湖里走来,在这儿一摇头,来了个大于九十度的弯向东、向长江滚滚流去。所有的拐点都不俗、不凡。历史的拐点擦枪走火、惊心动魄;河流的拐点浮沙淘尽,要津突显。两千年前,武帝一箭,并没有把蛟龙射死,洪魔还是年复一年地隔三差五地侵扰枞川两岸,真正锁住蛟龙的是我脚下的防洪墙。古老的码头埋没在蜿蜒千米的防洪墙脚下,码头虽湮没了,但防洪墙拱卫的的古镇还在,古街还在,古巷还在。古镇背依达观山的气势还在,气魄还在,气韵还在。极目远眺,三公山如屏,岱鳌山如屏,它们拥抱着枞阳大地的山水灵气向奔腾不息的长江袒露着胸怀,畅谈着心怀。

  漫步古巷,足踏光洁光润的石板石条,恍惚与枞阳的先贤大儒、桐城文派的大师擦肩而过,先辈们还在迷恋古镇的会馆塾馆、酒楼茶肆?

  上码头,不仅仅是聚敛财富的码头,也是一座文人聚会的码头,更是一座释放文化底蕴、人文气息的码头。那一湾河水,那一巷条石,那一山遗址废墟或直或曲或隐或现的连接着唐、宋的诗词脉络,彰显着明、清的文化的气象。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