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章平
方金鑑,一个消散在宇宙烟尘中的名字,也许没什么人知晓,但在我的家乡——原枞阳县老湾乡,人们口口相传,他曾是一位儒生,一位塾师,一位书法家,无疑,他就是家乡人心目中的才子。
二十多年前,我有幸得到过一本先生的遗著《湾溪诗钞》,可惜那时我是个一心追求新学的毛躁青年,根本无法得窥先贤心灵的堂奥。近来偶然的机会,我重新拾取了先生的遗稿认真拜读了一遍。这一读,我顿感自己是一个书海盲者,坐拥宝物却不知有宝。我的眼前立马走过来一位手执书卷,面容慈祥,鹤发童颜的雅吟诗人。我为我的家乡,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间小镇------老湾有这样一位学识渊博,心性空灵的诗人而自豪!
方金鑑(1907年1月——1990年6月),字方明,别号“瑶湖钓客”。祖居枞阳老洲湾(老湾前称),幼启蒙于庠生王笑江。后负笈桐城中学,曾受业优贡杨佑甫门下。弱冠从教,设账于大江南北。抗日战争胜利后,受聘于枞阳县周潭鹞石中学。精通经史,善书法,尤工格律。诗承家学,崇尚少陵。晚年钻研清诗,力倡“性灵”。解放后,曾当选枞阳县人大代表,并历任枞阳县政协委员。一九八〇年被安徽省文史馆聘为馆员。一九九〇年六月卒于故里。
从诗集中我约略得知,先生肄业桐城中学。将要毕业时,因父亲突然去世而辍学,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先生直到晚年仍然哀叹道:“趋庭顿失尼山训,衔石难将海水填。处境从兹遭瞬变,千斤家担一身肩。”从青年时代起,先生就从事教育。一开始,主要在枞阳木鹅洲老墩和大通鹊江两地设帐授徒,传授经学。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度过的。除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因蛰穴闻雷动,也做乘风向海航”(先生诗句),随舅父去过一趟北平看过一次梅兰芳演出外,先生的足迹基本就在以祖居地老湾为中心地带的大江两岸,南至贵池九华,北到桐城龙眠山麓,东至鹊江铜官,西达安庆宿松。好在这一带,山清水秀,文风鼎盛,足以孕育并安放一颗诗人灵动的心灵。
和大多读书人一样,先生志趣高雅,只是清贫的生活,多难的人生,磨砺出了一个孤独寂寞的灵魂,从而造就了一颗善感的哀怨的诗心。读着先生的诗,我感受着先生的理想,体会着先生的哀伤,品味着先生的淡雅和从容,仿佛我的周围聚集了中国从古以来所有布衣儒生的忧伤和他们纯粹的心灵。先生在《七十初度述怀》中写到:“闻鸡早未著先鞭,故纸堆中年复年。愧对英雄怀壮志,据鞍顾盼马文渊。”先生心灵深处何尝没有像东汉名将马援那样驰骋沙场马革裹尸的雄心壮志?“忝说衰年到古稀,生平回首自知非。于国于家皆无补,冷落儒林一布衣。”然而,岁月披在先生身上的只有一件布衣,只有在儒林中倍受冷落的哀婉。
《湾溪诗钞》是先生唯一一部古体诗集,由先生的亲人及学生们在先生临终前编印去世后出版,虽说先生生前未能亲瞻有少许遗憾,但也算是对先生在天之灵的一种慰藉了。书中收集了先生一生三百一十首诗歌,涉及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历史时期。涉猎的题材也较为广泛,我大致梳理了一下,主要分为四类:感时伤世诗,悼亡诗,遣怀诗,交游题赠唱和诗。
一、感时伤世诗
感时伤世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人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家国情怀的诗。先生在诗中往往把个人的遭遇和社会的苦难糅合在一起,读来让人既感到诗人自身遭际的不幸,又能体会到深沉的社会悲哀。诗风直承杜甫,沉郁苍凉。这一类诗多写在民国时期。
对老湾这块地域来说,民国时期最令人伤感的世情,莫过两件:一件是水灾,一件是动乱。老湾,原名老洲湾,顾名思义,它原本是一个被水环抱着的洲湾。前有长江,周围湖泊河网交织。一道十来米宽的溪流北通横埠河,南接从汤沟西来的长河,紧靠老湾街西潺潺而过,这就是湾溪。据老辈人说,现在的老湾街南对面解放前也是一道夹江,街头临江不远处有一个渡船码头,可以由此乘船到大通,青阳,贵池,九华等江南各处。江中间是一个沙洲,叫木鹅洲,有座桥可以通到洲上。因老湾隶属桐城,夹江对面属于贵池,这座桥就叫桐贵桥。至今那个地方还叫老洲镇桐贵村。正是由于通江便利,老湾街历史上也一度很兴盛,整个一条街道全是青石铺就。据说,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的老湾上街头,一色的青砖瓦舍,穿枋木楼,有个十字街道,密布着茶馆,客栈,饭店,油坊 酒坊。周潭,钱铺,庐江等地朝拜九华的香客来往必歇脚于此。居住这里的是谢家,方家,章家,周家等几个大家族。方家在这里也是一个世代诗书簪礼之家,据说有一座四合院式的返水二楼木廊建筑。这个地方虽然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盛产鱼米,但由于过去长江走向不定,江堤失修,一到梅雨季节就会洪水泛滥,人们流离失所。另外这个地方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军事要地。传说,元末明初,陈友谅和朱元璋争夺天下,陈友谅让母亲在沿江一带赶紧建造一百个窑基以便逃生,他母亲建造了九十九个后,到了老湾,太累了,就在街上歇息了一夜,没有及时建造第一百个,导致了陈友谅兵败被杀失去天下。这个故事虽是传说,但至少说明陈友谅没有守住老湾这一据点,导致无路可逃。民国时期,这个地方更是各派政治势力争夺的要地之一。老湾街滨江临河是日本鬼子的碉堡群,周围的湖泊芦荡里出没的是新四军,西边二里半是农民神道武装组织大刀会总部所在地,还有国军,广西军常来骚扰。人们经常处在跑反逃难的路途上。
面对这一切诗人的心是沉郁而悲凉的。
三七年圩溃,携妻寄住杨湾岳家
滔滔洪水酿奇灾,
五夜惊如万马来。
风起波摇庐尽荡,
月明湖阔双桨开。
泰山可靠终非靠,
故里思回不得回。
骨肉如今天各一,
暮云瞻去泪盈腮。
这首诗表现的就是一场洪水给诗人心灵带来的刺痛。我们分明看见一幅水波摇荡,洪涛卷屋,亲人离散的凄惨景象。“泰山可靠终非靠,故里思回不得回。”逃灾躲难的生活在诗人的心里是那样的矛盾纠结而又无可奈何。这也许是诗人个人的遭遇,但细细的想一想,在洪水奇灾面前,谁又能躲过这一劫呢?诗人内心的痛不就是普通灾民共同的痛吗?
还有1949年圩溃后,诗人移馆别处时写的两首律诗,读来更是叫人哀叹不已:
其一
流民谁绘监门图,
遍地哀鸿一望收。
汲黯无官难发粟,
仲宣作客怕登楼。
千村薄粥支长夏,
万户寒衣卖晚秋。
果说好生天地德,
如何沧海也横流。
其二
波臣两度扰骚坛,
泛宅浮家择所安。
帆影远拖云影去,
书声直续漏声残。
支机已识河边石,
飞渡如登海上山。
回首相怜同病处,
老洲今日也无湾。
第一首前两联,以全景镜头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展示了长江溃堤给人民带来的无尽灾难,到处是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灾民,到处是哀号的哭声。汲黯是西汉时名臣,为人正直,常常在出巡时不等皇帝旨意即便丢掉官帽也要赈济灾民,但是,今天,即使有像汲黯这样的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又怎能把粮食赈济给这些像从监牢里放出一般的灾民呢?仲宣,即东汉末年著名诗人王粲,曾作《登楼赋》诗,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动乱的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作者在这里借王粲怕登楼的心理更深切的表达了战乱和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第三联,直面灾民衣食的艰难状况。整个漫长的夏天一般人只靠着一些微薄的稀粥支撑着,到了深秋季节,千家万户寒衣还没有着落。只能蜷缩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尾联,诗人指天斥地,发出怒吼;天地啊,不是说你有好生之德,为什么要这样沧海横流,让人民居无定所四处逃生呢?
第二首,诗人再一次从个人的角度审视着滔滔洪水,借织女在银河边洗浣支撑织布机的那块石头,表现了洪水漫漶有如天河倾泻的景象,表达了对灾民的深切同情,“回首相怜同病处,老洲今日也无湾。”诗人巧妙地拆开“老洲湾”这个地名,反映了老洲湾被洪水冲毁的悲惨现实,语言极具艺术张力。
除了水灾,还有动乱,也时时刻刻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痛苦。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对和平的渴望跃动在诗行里,情感深挚,一片赤心,日月可鉴。他在《鹊江避乱书感》中吟道:
其一
一声铁马夜呼号,
魂梦惊醒万户逃。
匿迹难遮霜后草,
披身尽湿雨中袍。
劫灰可许留残瓦,
祸种都从演大刀。
北望乡关归不得,
蜘蹰江上首频搔。
其二
七年沦陷望旌旗,
望到旌旗乱转离。
民似僵棋难了局,
事如痼疾孰能医。
君山有泪皆忧国,
子美无诗不感时。
强敌未除焦土遍,
如何鹬蚌苦相持。
第一首中的“大刀”,指的是抗日战争期间,老湾附近二里半发生的大刀会。驻军撤走,日军和广西军时来扫荡,地方十分混乱。先生在这一年秋八月逃往大通。
第二首则痛彻的反映了抗战即将结束时先生对各方混战的忧心,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君山,在洞庭湖中,传说虞舜二个妻子娥皇女英在此泪洒湘妃竹,泣血而亡,屈原在《离骚》中称为湘君湘夫人并借二人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子美,指杜甫。
读着方老先生这些感时伤世的诗,我们不仅看到了一部民国的动乱史,而且感受到了一位传统儒生一颗胸怀黎庶、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
二、悼亡诗
《湾溪诗钞》中,感人至深的莫过于悼亡诗。一字一泪,发自心声,是人间不可多得的至性之文。共有六十首,其中哭母四首,悼念亡妻三十二首,祭亡妻六十九岁冥辰五古一首,哭亡弟十首,悼念亡友十一首,悼念家乡先贤房秩五两首。我们来读一读先生悼念亡妻的四首绝句:
浪迹频年事舌耕,
寒灯孤馆感凄清。
归来每使心情畅,
煮酒烹茶带笑迎。
一抔黄土葬初还,
雾惨云愁望月山。
泉下有灵应念我,
穷民无告老而鳏。
拈毫呵冻敢言劳,
只为连枝树半凋。
无可奈何天莫问,
诔辞一再写冰绡。
鸠兹鹊渚两番游,
枫叶芦花一色秋。
欲遣情怀无处遣,
凄凉落日照荒丘。
在诗中,先生把妻子生前对自己无限的关爱,妻子去世后自己的孤寂以及无尽的痛苦和思念一一凝聚笔端,意象鲜明,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从先生的哀婉倾诉中,我们可以约略得知,先生的妻子杨氏,出生于枞阳义津杨湾一大家闺秀,性忠实柔婉,与先生相伴垂五十年,感情深笃。
“嗟卿何不幸,辛苦嫁黔娄。”先生在《祭妻六十九冥辰》中把他们夫妻比作黔娄夫妇,恰到好处,寄寓深远。黔娄是战国时齐国有名的贤士,家徒四壁,饱读诗书,著有《黔娄子》一书,成为一代大家。黔娄夫人,出身贵族,明媚灵巧,秀外慧中。二人夫唱妇随,情好无间,是历代文人骚客写诗时常用的典故,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大诗人元稹悼念他未发迹时妻子的诗,共三首,其中的一首是这样写的:“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英,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他营奠复营斋。”
先生在这首诗中把自己夫妻二人比作黔娄夫妇,显然不是指过着“看花开花落,听鸟语声喧,风过林梢,月上蕉窗”的幸福生活,而是说二人贫贱相随,相濡以沫。先生是不幸的,饱读诗书却青衫落拓,穷愁潦倒。先生又是幸福的,滚滚红尘,夫唱妇随,也算是人间真正的情深鹣鲽了!只是现在其中的一只飞走了,怎不叫失群的孤鹣肝肠寸断呢?
三、潜怀诗
窥探一位诗人的身世、志趣、理想、灵魂,一般都要看诗人的遣怀诗。方老先生作为一位勤奋的诗人,也写过不少遣怀诗,我们从中可以读出先生一生的理想,奋斗、挫折和痛苦以及对人生的彻悟。先生分别在五十六岁、六十六岁、七十岁、八十岁的生辰时作过一系列遣怀组诗,还有一些家居杂感。这些诗都写得情韵悠悠,让人透过简单的文字触摸到丰富而复杂的人生肌理,是那样的有质感而又赋有启迪性。
闻说当年堕地时,
银花火树万千枝。
佳期未应龙飞兆,
敛甲依然蛰在池。
(五十六岁)
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诗人应该是元宵节晚上出生的,其时乡间正举行舞龙灯盛会。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说自己即将年老,依然是敛甲在池的潜龙,一点不见飞龙在天的征兆。但诗人渴望腾飞的志向不也在这轻松的调侃中让人得窥一斑吗?
膝前儿女境皆穷,
那有心情记乃翁。
生日也如平日过,
两餐炉火自炊红。
(六十六岁)
老妻去世后,诗人倍感寂寞与凄苦。我的家乡有句俗语,“满堂儿女,比不上半路夫妻”,况且诗人此时儿女的境况并不很好。诗人以一个父亲宽广的胸怀理解儿女,理解生活,自立自强,豁达超然。
浮生弱草寄轻尘,
一瞬光阴七十春。
老境所希无别望,
平安家口健康身。
(七十岁)
对于一个古稀之人来说,还有什么比家人平安健康更值得去追求的呢?也只有阅尽人生的人才能领悟这简单而朴素哲理。
称觞敢冀祝生辰,
元夕张灯掠影频。
事业无成休说老,
襟怀能遣已忘贫。
幸沾党泽征修史,
喜得衰杨转遇春。
盛世愿将余热献,
长征途有白须人。
(八十抒怀)
先生在一九八〇年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喜不自胜,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贫穷,决不言老,再一次焕发了青春,决心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余热。诗人是幸运的,有生之年得逢盛世,一腔热血终能沃灌中华之花。
四、交游题赠唱和诗
先生的诗集中写得最温暖的,最具人间欢乐情怀的诗要数交游题赠唱和诗了。这些诗或咏山水、或唱友情、或赞贤德、或吐心曲、或祝寿延、或劝孤老,虽不免涂有一层岁月冷落的暗影,但整的基调是温馨的,体现了诗人纯正善良的心灵和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其中《四愿诗寄大通华德学周二老友》写得最为雅致,现录二首供大家欣赏:
愿游山(其一)
久蛰身如井底蛙,
神游往往向天涯。
登峰袖底云烟绕,
出谷林间石径斜。
古寺钟声惊宿鸟,
清池塔影现昙花。
名山胜景都堪赏,
且欲相随入九华。
愿合影(其二)
闻说香山九老图,
前贤韵事亦风流。
容颜绘出丹青手,
神采悬来几席头。
两地休言江上隔,
百年如在镜中游。
岁寒何幸称三友,
松竹梅花满院幽。
香山九老是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同八位耆老宴集的欢乐事,后人有不少据此而作的名画,著名的是明代画家周臣的《九老图》,周臣也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唐寅的老师。游山合影,袖底云烟;松竹丹青,文人雅聚,对于一个纯正的诗意栖居的心灵来说,是怎样的赏心乐事啊!
先生一生热心教育事业,执着的坚信国家的兴盛在于人才,人才在于教育。因此对家乡教育界的先贤推崇备至,崇拜有加。一九五八年,先生曾随老友何子诚等人到房秩五安庆住处晋谒过一次,受到殷勤接待。对从事教育的朋友的热情赞许,讴歌勉励!如《赠周建世老友》:“自从魔窟脱归来,息影田园绛帐开。到处春风桃李满,新苗都是手亲裁。”(诗注:周建世君,抗战时参加新四军任连长,在苏南一带与日军作战,后不幸被俘。脱险后,回乡里从事教育事业。历任青山高桥小学校长。)即使在战乱年代,先生东逃西跑,仍然不忘设帐授徒,一片赤子之情溢于言表。在《和赵克祥先生乱后归大通旧居设帐授徒于半部草庐》一诗中,他这样吟道:
江天极目风涛险,
群羡舟师稳捉篙。
劫后沧桑归旧业,
乱世道义重吾曹。
雕龙久识文心妙,
挥尘犹知老兴豪。
笑看春来桃李满,
人才济济出甄陶。
先生坚定的认为,在乱世,教师的责任更为重要,因为明媚的春天总会到来,人才济济的盛况总会出现我多灾多难的祖国,而这一切都要靠我们教育工作者化育造就啊!
《湾溪诗钞》中还有不少交游唱和诗,写得细节生动,情真意切,充满人间温情。其中和黄又堂老人诗友之谊,有着伯牙与子期的高山流水般的古雅。
帆归狄浦未多时,
江表旋传绝妙词。
论学对君三舍避,
结交恨我十年迟。
屠沽混迹甘韬晦,
风雅多君惜别离。
几度远聆奏流水,
白头深愧作钟期。
文革结束后,许多曾受到不公正对待的老友,纷纷得以平反,诗人十分高兴,写了不少题赠诗表示祝贺,诗中先生没有流露出对社会的怨恨,有的是慰藉,是劝勉,是对国家政治昌明的热情讴歌,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爽朗。
如«答白梅中学潘又祺»
一自横溪分袂后,
每因怀旧感交萦。
育才君仍青箱拥,
守拙余惟白发生。
沧海十年经变局,
素笺一纸表深情。
白云胜景传青鸟,
愿约春来听几声。
纵观方老先生的诗作,语言流转自然而又典雅蕴藉,格律工整而又丰神俊朗;志趣高洁而又忧淡从容,清贫自守而又不乏谐趣豁达。作为古典诗歌爱好者,我虽然昏昏于古诗作法的玄妙,但读先生的诗作,我实在觉得和古人无差,师法高古,艺术手法臻于化境。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开篇说道:“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我觉得先生的诗是做到了这一点的。艺术手法上主要有三大特色:1.以景传情,意境开阔。2.多用白描,以文为诗。3.化用典故,笔力纵横。特别是用典,先生随手拈来,恰到好处,似有撒豆成兵的效果,体现了诗人渊博的文化修养和不凡的艺术颖悟能力。诗中运用的典故涉及古典文献经史子集各个门类以及一些民间神话传说。说实在的,我是对着手机百度来读«湾溪诗钞»的,边读边做了些笺注工作,越读越感喟,越读越景仰。读完先生的诗集,我仿佛又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游历了一番,获益匪浅。年轻时见到过的那位身材瘦弱苍颜白发的普通老人形象在心中一下子高大起来。
先生暮年,心情更为宁静淡泊,只有诗心浸润在灵魂深处,越发的空灵起来。或手握诗卷,倚门独吟;或扶筇涉园,临流赋诗。诗集的最后一首诗是«暮春陈湖之行(其三)»
几朝小住女儿家,
七井泉烹谷雨茶。
掩户借将残卷读,
看山惯被湿云遮。
巾沾酸泪临荒冢,
袖拂香尘踏落花。
身老尚欣腰脚健,
长途安步当乘车。
虽然先生晚年身体得到了一方安放之所,但是作为缭绕在灵魂深处的诗心,还是孤独寂寞的。先生生活的年代是新体诗新文化汹涌澎湃之时,而他钟情国学,叨念古韵,加上一身布衣,穷愁自守,难免夜静更深之时有瞬间的自我否定,不肯作诗了。在一组«重阳杂感»诗里,诗人纠结道:“欲赋新诗忧被谴,刘郎何感再题糕。”从这个意义上讲,先生的儒林就更为冷落荒寒了。他常常自比陶渊明,但有时又叹道:“我比渊明还冷落,更谁酒送白衣来。”
今天,我走近了方公金鑑先生,愿以这篇浅陋的文字作为一杯薄酒祭奠诗人高蹈出尘的诗心,只是我不是什么太守派来送酒的白衣使者。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