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是明末的遗民,他的一生是苦难的,又是传奇的。方以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卒于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又号浮山愚者。明末桐城人,崇祯十三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
明清两朝桐城名人辈出,清代独领中国文坛两百年的桐城派是为我们熟知的文学流派。不管是桐城派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还是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吴汝沦、马其昶、姚永概都是我们耳熟能详名字。然而作为明末海内四公子(另三位分别是宜兴陈贞慧、商邱侯方域、广陵冒辟疆。)之一的方以智,在世时闻名于世,著书不亚于明末三遗老(顾炎武、王夫之、黄宗曦),又是中国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口号的人。然而他却不能为今人所熟知,其原因何在?
余近读余英时(安庆潜山人)先生的《方以智晚节考》,发现余先生与我有相同的感叹“不幸密之(方以智字密之)事迹在晚明诸遗老中最为隐晦,三百年来不仅无人谱其生平,即欲求一翔实可信之传记亦渺不可得。……然及今视之,漫漫三百年间密之固始终为一见首不见尾之神龙,①”好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方密之,好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方密之。
对于方以智之所以传奇,之所以不为人所知,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中年出家,与尘世间没有太多的交往,而且行踪飘忽不定,所以其事迹难为人所知。这样的说法看上去合情合理,然而稍一深究,发现不然。余先生《方以智晚节考》其后的文字有这样的探讨:“盖密之虽隐于禅,俗缘固未尽斩。其与当时文士之诗文相往复,今犹可于诸家集中考见其大概。又密之三子中德、中通、中履皆孝思愈常人,更番奔侍左右。父子之间,事多可纪,且颇形于吟咏。②”方以智的晚年常与文人以诗词交流,又有三个孝顺的儿子频繁的来探望,这样说来方以智的晚年也并非与世隔绝,其事其文应该还是很容易流传下来的。然而事实上其事其文在今日却难得一见。何故?看一看方以智的生平,我们就会知晓一大概。方以智出生于士大夫家族,从他出生到明朝灭亡(1644年)的三十三年里,方以智过着贵公子的诗酒生活。然而生逢乱世的人,注定要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明朝灭亡后,方以智从北京逃往南都,又经浙江,福建迁居两广。顺治三年(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即位监国,方以智进入了南明小朝廷,任少詹事,翰林院侍讲学士。但后来由于小朝廷内党派斗争,太监专权,方以智发现这个朝廷难有作为,便毅然退隐到湖南与广西交界的苗峒中。顺治七年(1650年)清兵攻入广西桂林,方以智被迫去昭平仙回山出家为僧,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可是最终还是被清兵搜出。清帅马蛟驎反复逼降无效,最后只好听任方以智为僧。这样方以智又去梧州,在梧州云盖寺过了两年僧侣生活。这一阶段里,由于他的政治和社会理想无法实现,于是将全部精力转入著书立说之中。如《物理小识》,《切韵声原》,《医学会通》,《删补本草》等书都是在这一时期里写成的,而他的哲学大作《东西均》也是此时起笔的。顺治十年(1653年)方以智回到桐城浮山白鹿湖,见到了父亲方孔炤。之后他又去离别十年的金陵,皈依天界寺的觉浪道盛法师。后来方以智“闭关”于金陵高座寺的看竹轩,潜心写哲学著作。康熙三年(1664年)方以智接受了吉安人士和庐陵县令于藻的邀请,成为了吉安青原山净居寺主持,一直到康熙十年(1671年)去世,方以智在青原山度过了最后的七年。
从以上方以智的生平经历中可以得知,作为明朝遗老的方以智,坚决不归顺满清政权,他曾入南明朝廷为官,在所著书籍中也多有反清复明思想的流露。看来方以智著作少传于世,且事迹不为人知,与政治不无关系。钱穆先生在《余君英时方密之晚节考序》中提到:“以密之之声光,其事必震动一世,而事后皆闭口不敢言,搁笔不敢记。……《提要》撰文在乾隆四十六年,上距康熙十年密之卒,亦已整整一百年,尚犹如此避忌,则百年前情景可想。③”可想方以智定是犯了严重的问题,致使清代人不敢提及其经历,按一般推理应是犯了诸如文字狱之类的政治问题。按前人之说是因“粤难”,方以智赴粤听讯,结果在吉安赴粤的途中病死于惶恐滩。但据余英时先生的考证,认为方以智并非病。惶恐滩乃南宋遗臣文天祥就义之处,方以智作为明代的遗臣应当是效仿文天祥,余先生认为方以智是在惶恐滩自裁以殉明。其推理较有道理,为史学届不少人认同。但是又由于资料的缺乏,无法有足够的材料为其理佐证。余英时先生在书中也说:“晚节尚多可考,死节则可据以考证资料益少,不能不略加推测。故此篇所言不能如第一、第二篇之确。④”
方以智究竟是怎么死的至今仍是一个迷,这更为的传奇人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2007年1月4日
注释:
①《方以智晚节考》自序,余英时,三联书店,2004年8月第一版。
②《方以智晚节考》第4页小引,余英时,三联书店,2004年8月第一版。
③《方以智晚节考》余君英时方密之晚节考序,钱穆,三联书店,2004年8月第一版。④《方以智晚节考》第74页,余英时,三联书店,2004年8月第一版。
青原山
青原山在吉安市东南15华里处。海拔不高,名胜古迹甚多,青原山寺敕建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为禅宗青原系开创者行思的道场。 主要建筑物有青原山祖关、大庙、七祖塔、待日桥、钓台石、五笑亭等,以大庙最为壮观,正门上镌刻文天祥手书“青原山”三字。庙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阁等。青原山自古为著名游览胜地,历代名人颜真卿、苏东坡、文天祥等曾在此游览。 自唐代起,青原山就是佛教胜地。全国重点保护寺庙之一的净居寺座落山中。该寺占地约1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整座寺院巍峨雄伟,金碧辉煌,布局合理,小巧精致,是独具江南建筑特色的古寺。与净居寺并立的青原会馆,是吉州郡最早的书院之一,一度是全国著名的理学讲坛。唐宋以来,许多文人学士纷至沓来,或游山玩水,或探奇访古,或讲学授徒,或读书励志。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宋代诗人黄庭坚、杨万里,宰相李纲、学士胡铨、丞相周必大,民族英雄文天祥;明代大学士解缙、杨士奇,理学家王阳明、邹元标,地理学家罗洪先、徐霞客,以及学者方以智、施闰章等,都在青原山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和脍炙人口的诗文,仅《青原山志》中就收集了500多篇诗文,至今仍熠熠生辉。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