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施湾传奇

时间:2018-04-11 10:10:35
左萃莲
 
冈燕子
 
  我们枞阳县在历史上隶属桐城县,如今县内的老洲、陈瑶湖、周潭、横埠、金社、项铺、白梅、白湖、汤沟等乡镇,因地处桐城东隅,被称为“东乡”,东乡人崇尚武术,民谚有“打不过东乡,吃不过西乡,文不过南乡,告不过北乡”之说。
 
  东乡武术源头可追溯至唐朝,清初到咸丰的二百年间,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周潭镇就是东乡武术的发祥地和传播中心,东乡武术融“南拳北腿”于一炉,是我国传统武术的一朵奇葩,流传甚广的三十六名教故事,给东乡武术带来几许神秘的色彩,这三十六名教头个个身怀绝技,侠肝义胆,嫉恶如仇。话说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个叫贾似道的大内侍卫,在勾引宫女事发后,畏罪潜逃到九华山出家,为僧之后,贾似道本性难改,烧香的女子稍有姿色,就被他诱进密室,任意欺凌,九华山周围的老百姓深受其害,却无计可施,因为贾似道那帮花和尚武功高强。后来,听说东乡武术非常了得,九华山脚下的一位老者慕名来到东乡,寻求帮助,三十六名教头听闻此事,义愤填膺,他们共赴九华山,周密部署,各人都拿出看家本领,将那帮恶贯满盈的和尚打得落花流水,全部剿灭,从此,东乡三十六名教美名盛传,“三十六名教打九华”的故事被编成戏文唱词,世人耳熟能详。
 
  开始,我只是想在周潭施湾这一带收集一些拳谱,我走村串户,拜访许多老人,可惜会武术懂拳谱的老人鲜有在世的,懂一招半式的人,由于多年未习武,拳谱也难以记全,在和这些老人交谈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三十六名教打九华山恶僧的故事,不过,也只是道听途说的一鳞半爪,听说三十六名教中的冈燕子就是施湾周界人,我兴致盎然,一直觉得三十六名教似乎离施湾很远,谁知,我生活的小山村居然就有名震一方的教头!有老人说,“冈燕子”只是绰号,因为他家住在山冈上,他轻功特别厉害,飞起来的时候,头上长长的辫子都是直的,好像山冈上一只轻盈的燕子,所以人们叫他“冈燕子”。耄耋老人说,在打九华山时,冈燕子飞上屋梁,潜入老和尚屋中,把躲在屋内的老和尚揪出来,有会轻功的花和尚飞到大树上,冈燕子也轻快地飞上高树,把和尚打死。
 
  冈燕子本名叫什么呢?大家纷纷摇头,只知道他姓周,经人指点,我来到周界桂亭,找到了冈燕子后人,七十多岁的周老说,自己父亲曾说过关于这位先祖的故事,几年前,九十多岁的父亲去世了,自己那时候对此不感兴趣,也没了解多少,本来家里是有谱的,谱上应该有冈燕子的本名,但是,谱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了,我有些许失落。
 
  许多老人都说,冈燕子当初一边腋窝夹一把朗子(形如簸箕,比簸箕小),一扇一扇地,一眨眼工夫就过了几十米长的门口塘,我追根究底,得知如今门口塘还在,为什么叫“门口塘”?老人说,因为这口塘位于周家的祠堂大义堂门口,我立马有了兴趣,想一睹门口塘和大义堂的风姿。
 
  门口塘
 
  初夏的阳光很强烈,我和老公一道去寻找门口塘。我们来到周界的东庄,循着水泥路进村,看到一口安静的大水塘,周围绿树蓊郁,楼房倒映在水里,朦胧美丽,清新如画。
 
  我们正在张望,一位老奶奶拎着一篮子菜走来,我上前探问,她狐疑地看着我,“找门口塘干什么?这就是。”“我听说门口塘在大义堂前面,怎么没看到大义堂?”老人指了指附近,“你是说那儿的庙吧,现在搬到山边去了。”“咔嚓咔嚓”,我从不同的角度把水塘拍摄下来,然而,我还是很疑惑,这是门口塘吗?我们来到村口,一位中年妇女和一位老奶奶在聊天,我问门口塘在哪儿?她们热情地指路,原来我们之前去的真不是门口塘,老奶奶说那是张(章)家塘,张(章)家塘附近曾有一座豪华的庙宇,“破四旧”时被毁坏,近年,村人捐资,在山脚下重建了庙宇。中年妇女道,“明明是姓周的地盘,怎么叫张(章)家塘?”老奶奶说:“不知道为什么,一直都这么叫的。”其后我询问了村里的好几个老人,没有人能说清楚这是“张家塘”还是“章家塘”。我家旁边有一口翁家塘,或者是温家塘,妈妈说,在我们左姓来到这片土地之前,一定住着姓翁(温)的人家,若干年前不知为何消失了,要不,怎么是翁(温)家塘,翁(温)矶头呢?我想,许多东西终究是会被时间湮灭的。
 
  这次,我们顺利地找到了大义堂,往前走,看到一口塘,水里篙草丛生,整个塘都是青绿的篙草,看不到水面,我站在塘边,附近的周陶好老人走来,说这就是冈燕子当年夹朗子飞过的门口塘,听说那时候,这口塘面积比现在大得多,而且没有如此茂盛的篙草。
 
  我来到塘的东边,在蓬勃的篙草和水花生的缝隙里,一小块碧绿的水面露出来,几杆荷叶亭亭玉立,清风拂过,篙草和荷叶迎风曼舞,一河绿波漾漾,伫立塘边,我仿佛看到冈燕子甩着又黑又长的大辫子,轻盈地飞过塘去。近来听说了关于冈燕子的一些轶事,我才知道,电视剧里武林豪杰的飞檐走壁不是神话,原来,在东乡,在施湾,就曾经有过会飞的侠士!
 
  大义堂
 
  来到大义堂,我绕房子走了一圈,这青砖小瓦的老屋,在林立的楼房群里,显得格外沧桑,老屋壁上青苔凝绿,东边窗户的木条漆黑,西边屋垛的上方已经塌了,门前草木葱茏。
 
  周陶好老人拉下大门上的插栓,带我走进大义堂,我一眼看到两边耳门上木雕的狮子,雕刻精美,栩栩如生,有的梁柱倾颓,似乎一阵风就能吹倒,天井里杂草杂树葳蕤。他说,这是元合的房子,两边都有房间,我们现在看到的墙壁都是后来砌的,最初都是木板壁,板壁上雕刻着各种花卉鸟兽。我想起之前有位老人说起过大义堂的木雕,他听老辈人说,这些木雕当时是请徽州的能工巧匠来雕刻的,我忆起在徽州那些古老房子里看到的木雕,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周陶好老人指指后面的一间,说那梁柱上面雕刻着龙凤,金赫赫的,可惜后来被人损坏了,我连连叹惜。走到旁边的房间,我抬头看屋顶,木板上遗留的挂饰,在诉说昔日的富丽堂皇。周陶好老人说,大义堂做过多年的教室,自己在这儿读过书,现在留存的是大义堂的后进,过去的前进一直延伸到门口塘边,有石阶下到门口塘,一九五四年大水时,前进被水淹没了,逐渐连痕迹也没有了。
 
  那天傍晚,我和老公来到八旬的周志雄老人家,说到大义堂,他说有几百年历史了,是周家“大”字辈的老祖宗建造的,老人从房间里拿出一本大软面抄,上面工整地记载着周姓的一百个辈分,“文庆正成贤,伯友大明延,继述光先哲,芬芳启后元,济美甄陶著,维新冲穆传……”老人说,自己的孙子现在是“维”字辈。本上还有老人写自己坎坷一生的回忆录,他刚学走路母亲就身故,父亲参加了新四军,他自幼跟随教私塾的祖父读书,一九四九年从水圩回来在大义堂读六年级,他当过乡长,当过兵,当过医生,一九六三年开始教书,直到退休还代课几年,大义堂留下了老人读书和教书的身影。他告诉我,大义堂开始命名为“私立新民小学”,还有无为县的学生翻山越岭来这里求知,后来易名为“耕读小学”,再到“东庄小学”,从大义堂里走出了很多人才,直到七十年代周界小学建立,大义堂作为教室的使命才完成了,教室搬走后,大义堂成为了村部的办公室,村部迁走后,有五保户老人被安置住在这里,直到几年前,大义堂还在发挥着余热。
 
  周志雄老人说,昔日的大义堂面积广阔,前进大堂里顶着几根粗壮的大柱子,合人抱的柱子精雕细琢,如今,这石柱础都不见了,他说有一户人家门前还有一块石柱础。大义堂的后进过去供奉着周家老祖宗的牌位,前进比后进大许多,大问事的在这里召集家族会议,执行家法,举行大型的祭祖活动,周家曾走出一些显赫的人物,至今,那拴马石还在,当时,这些人每年都回乡,和族人一起,在大义堂里祭祀先祖,当年那跪拜的场面盛大,蔚为壮观。
 
  我想看看拴马石,周志雄老人带我们来到大义堂附近,两块石头默然静立,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没有剥蚀其容颜,拴马石旁边有周氏“大”字辈的祖坟,墓碑上的字迹清晰可辨。告别老人,我们来到他说的有石柱础的人家,果真在门前看到被当做凳子的石柱础,漂亮的纹饰明晰可见,上面磨得光溜溜的。
 
  大义堂,这曾经煊赫的祠堂,雕梁画栋都成历史了,所有的辉煌都是故事了。今天,大义堂老了,无人问津,我们都不知道,哪一阵大风会刮倒它,哪一场大雨会淋垮它……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