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渡江战役在枞阳

时间:2018-04-23 10:09:18

  若水

    安徽省枞阳县城的江畔,有一个陈氏宗祠,这便是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据《枞阳县志》记载,1949年4月初,第三兵团司令陈锡联、政委谢富治将司令部迁到枞阳,设在枞阳镇陈氏宗祠。陈氏宗祠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它见证了太多的人世沧桑。后堂摆放着历朝历代的文物,有上古的土罐、殷商的青铜、两宋的陶瓷等。前堂则是渡江战役的陈列品,一口大锅、一挺机枪、一叶扁舟,还有一些当时的照片。

  带我们参观的方先生是枞阳本地人,很风趣。他硬要拉着我背那口大锅,大锅足可以把我整个人给盖住,我当然背不动。方先生说,当时就是一个小战士背这口锅行军、做饭的。他笑了笑,接着掀开了一块大红布,红布下竟然是一挺威猛的机枪。我下意识地躲了一下,因为我正对着黑洞洞的枪口。他似乎注意到了这个细节,指着旁边的一条大概能渡两三人的极小的渔舟说,这就是当年参加渡江作战的“船”。从安徽池州到枞阳县,中途过江,我们乘坐渡轮,都惊觉大江的磅礴。我想,如果乘这条小渔舟,翻了怎么办?抵达现场,才能触摸到历史的细节,体悟到战争的残酷性。浩浩汤汤的江水,卷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最后赢得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翻看史料,可以了解到,194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相继到达枞阳县沿江一带。3月23日,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十二军三十四师一零二团被命名为“渡江突击团”,该团八连为“渡江突击连”。一零二团驻枞阳镇,八连驻铁板洲洲尾待命。4月初,二野第二兵团第十二军军部及其三十五师先后到达孔城、义津、会宫、安凤岭一带,军部驻义津。二野第三兵团第十一军三十三师驻铁板洲洲头。1949年4月21日,长江北岸的枞阳县境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等二十多万军民组成的中线集团军,顶着国民党江防守备部队的炮火,横渡长江。

  我们知道,战争不是目的,那么这场战役的目的是什么呢?渡江战役当时有个口号:“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全中国”这个词中,包含了国家统一的价值诉求。而“长江”正是阻隔国家统一的天堑。纵观历朝历代,划江而治的情况屡见不鲜。公元208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结果被孙刘的5万联军击败,兵败赤壁,从而导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90万大军南下淝水,让谢玄率8万晋军击败,导致南北朝局面的形成。但随后的西晋灭吴,隋朝灭陈,一统天下。长江虽为偏安的天然屏障,但终究无法阻挡统一的大业。

  光阴荏苒,历史的车轮迎来1949年——一个全新的社会鼎革之际。是时,人民解放军于辽沈、淮海、平津3大战役后直逼长江北岸,国民党要求与共产党“和谈”,以图缓兵之策。其目的在于为布防长江赢取时间,力保江南半壁。与历史不同的是,渡江战役决战前夕,国民党军精锐主力丧失殆尽,总兵力由内战初期的430万下降到204万,解放军由127万上升为385万。这组数据的对比,彰显出人心的向背、局势的走向以及战争的残酷。正是因为战争的残酷,令后人不能忽视内战中每一个具体的生命,更是有必要考量那场战役的目的和性质——只有代表民众意愿和利益的部队才会被拥护和日益壮大。

  “统一中国”正是目的之一,其合法性,当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民国也是极度认可的。在1946年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的总纲中,便包含了“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经国民大会之决议,不得变更之”这一条。这点也可以在蒋介石后来的岁月中得到印证,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后,主要政策就是“反攻大陆”。当然,蒋介石的说法是“光复大陆”,言外之意是大陆“沦陷”了。这里便涉及到一个问题,“统一”是没有争议的,关键在于历史会选择谁的问题。

  在参观渡江战役在枞阳的指挥部旧址的时候,方先生还给我们解说贴在祠堂墙壁上的照片,这张是战士渡江,那张是农民后援……一个个消逝的名字,一张张朴素的脸。战士持枪半蹲在船上,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呢?穿着草鞋,挑着簸箕的农民急匆匆地走在田埂上,他们又是为了什么?还有那些在战争中丧生的国民党士兵,他们又是为何而战——信仰抑或一口饭?他们也许不会明白自己性命丧失于当时国民党腐败的巨大阴影下。天空下着丝丝细雨,似乎上天也在为这些“名字和模样都永远消逝”的人哀泣。除了悲悯外,“上天”又是如何看待这场战役的?

  在中华文明的理念中,得天下与失天下,在于“天意”,这个“天意”其实就是民心。谁“统一”谁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民心向背的问题。据参加枞阳渡江战役的战士王云章回忆当时的场景:各渡江部队到达集合地域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准备工作,首先便是动员群众支援渡江。事实上,群众也很积极地参与了支援。当时渡江战役的口号是“解放全中国”。“解放”意味着解除束缚,得到自由和发展。这么说来,这场战争的合法性,即革命的正当性,在于扫除一切阻碍自由和发展的东西。那么,又是哪些东西束缚了自由与发展?

  我们不妨从国民党的一方入手。《蒋纬国口述自传》中言及两点:其一,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接收大员“因为一己之私,使得接收变成了‘劫收’”。其二,官员与民众对立,“我们的国家制度的确有很多地方值得批评,官员的办事能力的确欠缺,办事态度也的确不好,但是这不是国民党的错,也不是中华民国政府的错,这是传统养成的习惯,这种习惯存留在民间也存留在政府内,不论是谁,稍稍有权威后就开始耀武扬威了。……例如一个小小的二等兵,当他奉派去桥头盘查哨时,自认为有了权威,执行任务时就对老百姓大声呵斥,或者有其他不礼貌的行为;共产党看准了这一弱点,便对老百姓态度亲切,老百姓自然倾向他们”。

  蒋纬国认为,国民政府败因在于官僚集团劫持了国家利益,腐败横行,专横跋扈,而共产党恰恰相反。

  以蒋纬国的身份,能这样认识问题,实属不易。当年国民党闹革命的时候,也是靠反封建出身的,但革命之后,自己也很快“封建化”(结构化)了。官僚集团的重新构建,迅速走向了自我封闭,便产生了“去革命化”的问题。民国的转变,亦即“革命-反封建化”到“封建化-去革命化”的转变。而“封建化”正是1949年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要“解放”的议题之一,也正是渡江战役与国内革命战争的合法性所在。

  此外,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Maurice Meisner)在分析1927年的国共分裂时,认为当初的革命目标是帝国主义及其在华的代理人。这显然威胁到蒋介石自身的统治,“从群众的革命运动中就产生出一种社会革命的威胁,它直接威胁到构成国民党的社会基础的那些阶级和团体:即城市资产阶级和蒋介石军队的军官队伍。”而解放战争,正是这种情况的延续。考察国民党的军官出身,大部分是拥有土地的豪绅阶级的子弟。也就是说,国民党的阶级基础是社会的有产阶级。当然,包括蒋介石在内的一些国民党高级将领,出身背景和大多数的共产党领袖都一样,他们的财产还不足以多到用生命去捍卫。但问题在于,贫富不均的危险性不在于差距有多大,而在于是否超越了底线。在许多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很大,但问题并不严重。而在当时的中国,贫富之别即是生死之别。即使是贫富差距不那么明显,也会出现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反对帝国资本与买办资本,就在情理之中了。而“解放全中国”,也意味着无产阶级革布尔乔亚的命。

  在陈氏宗祠,我辨认着这些历史记录:1949年4月20日晚,渡江部队分别进入枞阳镇-铁板洲、桂家坝-长沙洲、汤家沟-王家套、北埂-姚沟4个起渡点。翌日,通过广播,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南京国民党负责人员所以拒绝这个和平协定,是因为他们仍然服从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匪首蒋介石的命令,企图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事业的推进……”广播一停,千帆竞发。

  “滚滚长江东逝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长江与黄河共同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炎黄子孙的第二条母亲河。而千百年来,她的子孙在她的怀抱中繁衍生息——“为了未来的儿女得以热爱这人间”。渡江战役中的英灵们,是否在祈求他们的儿女不再为封建所累,为资本所累?当然,战争使民族经受住考验——这是战争所带来的补偿性的一面。正像木乃伊在接触到空气时立即解体一样,战争给已经失去了生命力的社会制度作出了最后的历史判决——这也许是那座古老的陈氏祠堂所蕴含的历史价值。

    我们走出枞阳陈氏宗祠的时候,天还在下着雨。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