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拔茅山下公茂堂

时间:2018-04-24 14:39:21

  大江

    拔茅山是会宫镇最高山峰。山脚下,散落着上百个大大小小的村落。这里聚居着大量的张姓人家,当地人为区分各地的张姓,惯称这一支为拔茅张。

  拔茅张的一世祖兴三公,元初由贵池迁来会宫。再往前,这支张姓其实源自婺源。历史上,拔茅张氏人才辈出,代表性人物有明末清初书画家张度、安徽师范大学前校长张海鹏等。

  在拔茅山的北麓,有一小村背靠青山,面临水塘,环境优美,风光秀丽。著名的张氏宗祠,就坐落在这里。

  

  图1 门前的上马石

  张氏宗祠,又名“公茂堂”,占地约420平方米,分前后二进,由戏台、前厅和后堂等部分组成。整座宗祠为全封闭抬梁式结构,封火墙到顶,两面坡屋面,拱棚卷起。

  宗祠的门前有石质上马石一对。前厅上层为一戏台,天花及四壁均存彩绘图案。其厅堂内井檐之花板、拱棚上之月梁、檐下之斜撑、以及梁架、檐枋、额枋上之木雕,还有戏台天花上的彩绘和门楼、石础上的石刻,实为罕见,高雅、秀美、庄重,富有感染力,显示了很高的文化和艺术内涵。这应该是枞阳县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内有戏台设施、外存上马石的古代建筑。

  

图2 戏台上的拱棚

图3 墙上的木雕

图4 模糊的彩绘

   张氏宗祠修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前后。其后,历经多次维修。最近的一次是在民国时期,张姓集资重修,当时的规模相当宏大。民国廿三年的捐碑上,对此次修缮有着清晰的记载。

  

   事实上,会宫是一些枞阳大姓的始居地,曾有多家宗祠。我们江家祠堂也是这其中的一座。从遗存下来的地基和石鼓看,从一些老年人的口中,我们得知,规模绝不在张氏宗祠之下。可惜,一声破“四旧”,江家祠堂和众多家族的宗祠一样,顷刻间灰飞烟灭。

  

图5 石础上的精美石雕

   而张氏宗祠能得以保存至今,不能不感谢一个人。这个人便是张雨青。1939年春,国破家亡之际,张雨青先生毅然决定,在张氏宗祠旁边的脚屋,创办一所小学,取名“敦化”。敦化二字源自《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句,意即“仁爱敦厚,化生万物”。张先生的原意可能是要用文化和言行来感化学生,让他们做诚实厚道、利国利民的人。

  有了敦化小学,张氏宗祠的命运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其他家族的宗祠遭到破坏时,张氏宗祠却悄悄融入敦化小学,最终得以幸存。

图6 完备的排水系统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