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
吴朝晴老先生有一首诗,是专门描写陶公山的。“篱开黄菊忆陶公,草掩荒亭霜叶红。几处芦花鱼戏影,南归秋雁下长空。”先生笔下的陶公山,自然幽静,静中盈动。那五彩斑斓的秋韵,游鱼落雁的悠然,令人神往。
图1 提起陶公山,不能不说起古桐城八景之一,即“竹湖落雁”。旧时白荡湖这片水域,乃至乌金渡上下开阔处,称为竹湖,又名竹节湖。据说是因雁群行走湖滩,脚印似竹节而名。当时的竹湖,没有圩口和堤坝。湖边芦荻掩映,水草丰美,风光旖旎。陶公山四面环水,为观雁绝佳场所。每逢秋冬,湖水退去,浅滩露出水面,一望无际。北雁南归,成群结队在此栖息,其景别具一格,宛若图画。明朝弘治年间桐城县训导许浩,描摹了这样的画面:“大地西风振荻芦,雁衔秋色下平湖。眼前尽是潇湘景,谁为挥毫入画图?” 图2 陶侃在枞阳为官五载,勤慎吏职,不饮酒,不赌博。《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陶侃惜谷的故事,说他一次下乡,见人持一把未熟稻戏玩,大怒,执而鞭之。由此倡导百姓勤恳耕种,人人爱惜粮食之风。 陶侃是一位颇具文人情趣的官员。在下乡体察民情之余,陶侃常来湖边观雁。而且还专门在陶公山上,建起一座观雁亭。亭为木质结构,上盖陶瓦,四角凌空。在别致而庄重的亭内,邀三、两文人雅士登临,“观群雁起落,似约同游;听芦语涛声,共诉怀怨。临风剪烛,举茗赋诗。”和大自然融洽相处,不亦快哉?! 然而,陶公山上的观雁亭,早已湮灭在旧日的时光中。后人曾在山前建陶公祠,用来纪念陶侃,今已难见踪迹。一些老年人回忆,安凤岭王姓家族曾在观雁亭原址,修建一座娘娘庙。传说庙里菩萨十分灵验,香火也很兴旺。当地人小孩过天花时,就来此求神许愿。可惜,破“四旧”时,娘娘庙一朝毁尽。 如今,陶公山显得格外落寞。早年满山挺拔粗大的松树,已砍伐殆尽。众多乱七八糟的杂树,一天天疯长,显得没有格调。在树的缝隙间,坟包随处可见,陶公山俨然成了一座坟山。观雁亭的旧址上,也有人家葬了新坟,亭的遗迹已难寻觅。 图3 陶公山东面和北面,原是碧波万顷的白荡湖,如今也已消失。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当地人圈起了东风圩和安凤小圩。“竹湖落雁”的画面,在陶公山附近已难再现。 图4 陶公山南去三、四里,有一村落,名曰陶家咀。这里聚居的陶姓人家,说他们是浔阳郡的一支,宗祠为五柳堂,明初由江西迁入。他们知道自己是陶渊明后裔,却少有人了解陶侃。他们也不知道,陶家的祖先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曾多次来这里,留下了一座山的丰碑,写下了千古传奇和佳话。 在陶家咀旁边,有一大圩,名叫幸福圩。时值秋末,棉花洁白,稻穗飘香。或许,陶姓人在不知不觉中,正在用一种丰收的喜悦和幸福,告慰陶侃,告慰这位惜阴惜谷、热爱自然、关爱人民的先人。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