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朝,桐城东乡(今枞阳)一口气出了四位进士——何如宠、何如申兄弟俩(枞阳镇何家青山人)、左光斗(枞阳横埠人)、阮大铖(枞阳藕山人)。论普世价值,何如宠以大学士入阁而成群辅(副宰相)之一;论历史地位,左光斗被后世誉为“铁骨御史”;论文学才华,阮大铖有《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和《牟尼合》,合称“石巢四种”等名作传世。三人均以桐城东乡为人生起点,同在京城的政治舞台上演绎人生,又各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谢幕.
何如宠,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如宠博学多才,被选入翰林院,授庶吉士。闻父病,归家探视;父殁,守孝3年。回京后,授编修。母老,告假回家奉养。他和兄如申相约,兄弟二人不同时外出,如外出必留一人在母亲身旁。万历三十九年,如申督征军饷,事完回家,如宠才再赴京城,升中允,迁右庶子。时某中书得皇帝宠幸,大权在握,如宠和左庶子赵师圣皆当迁官,不少人都劝他俩去拜望中书,而遭拒绝。
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如宠升礼部侍郎,因母病故未到位。守孝满,赴任原官。时阉党魏忠贤专权,东林党杨涟、左光斗等遭陷害。魏忠贤的心腹——魏广微骄横得志,上疏弹劾何如宠,说他与左光斗既是同乡,又是好友,实为同党,因此如宠被革职。
崇祯帝即位,二魏受到惩处,朝廷起用如宠为吏部右侍郎,旋即改任礼部尚书。他上任后,勤于朝政,一丝不苟。大学士刘鸿训因守关兵士缺饷,请发储金30万两,因此触怒崇祯皇帝,欲杀之。为营救鸿训,如宠甘当风险,左右斡旋,终使崇祯宽容,改死罪为流放。
明例,凡是封藩皇族的婚娶和爵位名称,都要朝廷批示,官吏乘机设关卡要挟索贿,以致积压奏文逾千份,有的已经老死还没有得到名称,有的白发未婚。如宠向朝廷力谏其弊,革除旧例,使皇族中得到命名婚娶者600多人。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清军逼近北京,京都戒严。城中有一些人自请用私财募兵帮助守城,朝中大员认为是忠勇豪壮的行为。如宠独认为不可,说此举如果被坏人利用,将要引起内讧。皇帝召见,如宠仍坚持原意。崇祯帝派员侦探,得知募兵守城者果然心怀叵测,如宠由此受到皇帝的信任。十二月,皇帝命他和周延儒、钱象坤等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
自明与满洲人交战以来,满洲人第一次直接攻击帝国的心脏、皇帝本人。这样的结果让崇祯如梦方醒,与袁崇焕的豪言壮语形成的这种巨大反差让崇祯想死的心都有了。崇祯对袁崇焕的看法于是急转直下,不仅仅是失望,还有受了欺骗和愚弄后的羞辱与痛恨。一个爱面子的人,他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臣下对自己的欺骗与愚弄,如果他能容忍,他就不是崇祯帝。当这一切事情被崇祯认定之时,袁崇焕正在走向监狱的路上。
崇祯想起了所有的事情,所有关于袁崇焕的事情。从平台召对后,袁崇焕回到宁远直到被拿下,他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杀了毛文龙,未收一寸之土,未斩一颗敌人首级。崇祯忽然想起,当袁崇焕杀掉毛文龙后却又为皮岛将士请军饷,而他杀掉毛文龙的罪名居然是糜饷。这如何说得过去?
这时朝廷议论纷纷,几乎所有大臣都认为袁崇焕有罪。这种认为无疑给崇祯增添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就是他重用的这个有罪的人,也是他,曾不遗余力地满足这个有罪之人的所有要求。当时很多大臣都认为必须要处死袁崇焕,并要株连全族。如宠尽力为之解脱,免死的有300多人。如宠为官清廉,深得在朝官员信赖,官至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如宠为人,大度宽宏,平易近人,与宾友以诚相见,因此,一时士大夫都爱接近他。他操行纯洁高雅,与人无争,不轻于求进,而易于引退,这种操守,更为时人所推重。崇祯六年,首辅周延儒被温体仁疏告罢相,帝召如宠接替。如宠素知温体仁的阴险狡诈,料不相容,行至淮安,六次上疏坚辞,始得皇帝批准。
当时张献忠、李自成军势浩大,如宠上疏:安庆是军事要地,必须有大员坐镇。从此安庆设巡抚。
据明史记载:何如宠,字康侯,桐城人。父思鰲,知栖霞县,有德于民。如宠登万历二十六年进士,由庶吉士累迁国子监祭酒。天启时,官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五年正月,廷推左侍郎,魏广微言如宠与左光斗同里友善,遂夺职闲住。
崇祯元年,起为吏部右侍郎。未至,拜礼部尚书。宗籓婚嫁命名,例请于朝。贫者为部所稽,自万历末至是,积疏累千,有白首不能完家室,骨朽而尚未名者。用如宠请,贫宗得嫁娶者六百余人。大学士刘鸿训以增敕事,帝怒不测,如宠力为剖析,得免死戍边。明年冬,京师戒严,都人桀黠者,请以私财聚众助官军,朝议壮之。如宠力言其叵测,不善用,必启内衅。帝召问,对如初。帝出片纸示之,则得之侦事,与如宠言合,由是受知。十二月,命与周延儒、钱象坤俱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帝欲族袁崇焕,以如宠申救,免死者三百余口。累加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四年春,副延儒总裁会试。事竣,即乞休,疏九上乃允。陛辞,陈惇大明作之道。抵家,复请时观《通鉴》,察古今理乱忠佞,语甚切。六年,延儒罢政,体仁当为首辅。而延儒憾体仁排己,谋起如宠以抑之,如宠畏体仁,六疏辞,体仁遂为首辅。
如宠性孝友。母年九十,色养不衰。操行恬雅,与物无竞,难进易退,世尤高之。十四年卒。福王时,赠太保,谥文端。
何如宠为官之初,就与同中进士的哥哥何如申相约——兄弟俩一人在朝,另一人则须归乡侍母!哥哥何如申,字仲嘉,号虚白,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与弟如宠同举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升处州知府,寻以参政分守嘉湖,累迁浙江右布政使,引疾归,为政清廉,归无长物。所以名气也没有弟弟何如宠那么大。何如宠身为日薄西山之晚明的高官,经常睡到日上三竿。一次同僚来访,笑问“夫人也还没起来吗?”,他大大方方地回答“是啊”;当政17年换了50位首辅(宰相)的崇祯皇帝、于崇祯六年硬要把首辅的帽子塞给何如宠,他6次上疏坚辞不就,还天天吵着要退休。另一方面:刘鸿训因守关兵士缺饷,请发储金30万两而惹恼了视财如命的崇祯皇帝,招来杀身之祸,因何如宠的出面斡旋,才得免一死;民族英雄袁崇焕因离间计而被诬为汉奸,不仅被崇祯皇帝下令凌迟而死,还要诛杀其九族,何如宠站出来为当时人神共愤的大汉奸的家属说话,救了袁家300余口人的命,而他所面对的却是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此外,他还将与袁崇焕往来的信件秘藏了起来,为日后袁崇焕的洗冤留下了重要物证!明亡前三年,退休官员何如宠在南京无疾而终,享年七十三岁。
左光斗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举进士,任中书舍人。左光斗曾选任御史,巡视京城,逮治吏部作恶多端的官吏,缴获假印七十余枚,查出假官一百余人,京师的人为之震惊。
天启元年(1621年),左光斗领直隶屯田事,奉委通判卢象观,主持水利
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暴毙,在位仅一个月。明光宗死后,李选侍居住在乾清宫,强迫皇长子封她为皇太后。左光斗向皇帝上疏说:“内廷有乾清宫,就象外廷有皇极殿一样,只有天子能够居住,只有皇后配天子才能够共同居住。其他嫔妃虽然可以依次进御,但不能久住,不仅为了避嫌,而且也为了区别尊卑。李选侍既不是嫡母,又不是生母,俨然居住正宫,而殿下却退居慈宁宫,不能守祭席,行大礼,名分怎么区分呢?李选待事先皇没有劝导之德,于殿下无养育之恩,这样一个人,怎么能把天子托付给她呢?殿下年已十六岁,宫内有忠诚正直的老臣相辅导,外廷有公卿诸臣相辅佐,何愁无人,还需要哺乳而抱在怀里吗?况且圣智初开,正应该不见女色,何必托付与妇人女子之手呢?如果今天不及早决断,她将借抚养为名,行专权之实。武则天之祸再出现在今天,将会有不忍言的祸害。”李选侍有专权的打算,有廷臣上疏,让李选侍先居乾清宫,然后移居慈庆宫。见到左光斗的奏疏后,李选侍大为恼怒,准备严加责罚,数次派人宣召左光斗。左光斗说:“我是天子的命官,不是天子宣召我就不去。你们是为谁宣召我呢?”李选待越发恼怒,邀明熹宗到乾清宫商议。明熹宗不愿去,派人取左光斗的奏疏来看,心里认为说得很对,催促选择时日移宫,左光斗这才免被治罪。在这时,宫廷多事,人人自危,左光斗和杨涟齐心协力,严正建议,排除宦官干扰,扶持幼主,端正皇位,出力最多。因此,朝野并称二人为“杨左”。 天启元年(1621年),左光斗再次晋升并拜官左佥都御史。这时,韩戈广、赵南星、高攀龙、杨涟、郑三俊、李邦华、魏大中诸人都身居要职,左光斗与他们志同道合,遇事大胆直言,严厉考核人物,区别流品,正直的人都依靠他们,而忌恨他的人至不能相容。 因为移宫案,宦官与东林党势力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张。杨涟弹劾魏忠贤,左光斗和他一起谋划,又和高攀龙一起揭发崔呈秀贪赃。魏忠贤和他的党羽都对他非常怨恨。等魏忠贤驱逐了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以后,接着将驱逐杨涟、左光斗。左光斗很气愤,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和魏广微有三十二条当斩罪,准备十一月二日奏上,预先将妻子遣还原籍。魏忠贤侦知,提前两天将他和杨涟二人一起免职。奸邪小人还不解恨,又制造汪文言案,将左光斗的名字挂上,派差役前往逮治。父老乡亲抱着马头号哭,声震原野,差役也为之流泪。到京后,左光斗被关入诏狱,严刑拷问。许显纯诬蔑他们收受杨镐和熊廷弼的贿赂,杨涟等人起初不承认,后来害怕不承认会被酷刑所毙命,希望被送往法司,可以缓死,以后或许能澄清真象,诸人于是都诬服。左光斗坐罪受贿白银二万两。魏忠贤于是矫旨,仍命许显纯每过五天就追赃拷打一次,不交给法司。诸人这才后悔失算了。左光斗和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时在天启五年(1625)七月二十六日,享年五十一岁。 左光斗已死,赃银尚未交清。魏忠贤命抚按严加追赃,逮其亲属十四人。长兄左光霁被株连致死,母亲因哭儿子致死。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官员追赃不力,上疏催促,因此诸人都家破人亡。当魏忠贤编定《三朝要典》时,移宫案以杨涟、左光斗为罪魁,准备开棺戮尸。有人劝解,这才幸免。魏忠贤被杀后,追赠左光斗右都御史,官其一子。不久,再追赠左光斗太子太保。福王时,追赠左光斗谥号忠毅。 左光斗自幼潜心读书,虽然天资不是很出众但学习异常刻苦。桐城一地在明末清初,文风极为兴盛,名家辈出,以至后来形成“桐城派”这个著名学派,左光斗居身于其中,深受熏陶,因而年轻时就颇负才名,除了精通文史外,还比较留心一些经世致用之说,事关国计民生之策。他的文章奏议、诗词章句也被后人收集在一起,辑为《左忠毅公集》广行于世。 明末政治十分腐败,买卖官爵十分普遍,因而就有人趁机造假的官符印信,以诈骗钱财。从而形成以吏部为主的造假集团,为害极大。左光斗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打掉这个造假窝点,当场搜出假的官印七十余枚,逮捕假官一百余人,造假集团的幕后主使金鼎臣也被抓获处死。 由于政绩着著,左光斗被升为内阁大臣,参与朝廷内部大政方针。左光斗刚正不阿,与腐朽的阉党集团进行尖锐斗争,并主张革新除旧,渐渐在他身边聚集了一批进步势力,史称东林党,左光斗是其领袖之一。以后在反对光宗宠妃李选侍挟持太子一事中,左光斗起了很大作用,与另一位东林党人杨涟并称“杨左”。太子继位后,重用东林党,左光斗任左都御史,负责监察百官,他的政治生涯达到辉煌时期。 左光斗在为国家贮备人才方面也具有前瞻性,倡导设立“武学”和“屯学”,武学的设立,是左光斗意识到明王朝缺乏战争人才的情况,希望通过武学培养出能征善战的爱国将领。而屯学的设立,则能够解决田地荒芜问题,增加国库收入,更给贫寒之士提供一条向社会上层流通的渠道。 在明末农业衰落的背景下,左光斗尤其注重农业水利兴修,他本人也精于治水。自幼生于江淮水乡的左光斗在北方一针见血地指出:北方农业落后其弊在水利不修,当朝廷任命他负责屯田事务,他便提出了著名的因天时、地利、人情和疏浚沟渠、开设塘陂、修筑堤坝、鼓励军民屯垦的“三因十四议”,并将南方良种水稻引入北方,“北人始知其稻”。从而大大促进了北方的农业发展。 阮大铖呢,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天启初,由行人擢给事中,不久因居忧还里。阮大铖曾经列籍东林,为高攀龙弟子。同乡左光斗是东林在宪司的领袖人物,也是大铖倚以自重的朋友。他在打倒方从哲引入的非东林阁老史继偕等人的“斗争”中立下头功,因此名列东林骨干,在《东林点将录》中绰号“没遮拦”。天启四年春甲子,吏科都给事中出缺,左光斗通知大铖来京递补。而赵南星、高攀龙、杨涟等一伙人因为与左光斗发生内讧,因此“以察典近,大铖不可用”,而准备改用高的另一名弟子——同为东林闯将的魏大中。经过一番内部交易,等到大铖至北京时,赵南星一伙人使之补工科。吏居第一,而工居最末。本来按资历递补应该轮到吏科的阮大铖。此时魏忠贤出现了,他让阮大铖遂得偿心愿。但是,阮大铖的官没能做多久,东林的可怕压力就让他上任未及一月便弃官逃回老家。从此大铖与东林决裂。 魏忠贤当权时,他被召至京城,为太常少卿。他深知自己是东林出身,又当上了反东林楷模,估计是两面难讨好,因此行事十分小心。一段时间后,他又归乡里,打算观望形势。 崇祯二年(1629),魏党事败,他上书指出东林与阉党都“党附宦官”,应该一起罢去(大铖准备了两本不同的奏章,一起送至北京的朋友杨维垣处。其一专劾崔、魏之阉党。其二“以七年合算为言,谓天启四年以后,乱政者忠贤,而翼以呈秀,四年以前,乱政者王安,而翼以东林”。但杨维垣因为正和东林敌对,因此没有按照他的嘱托“见机行事”,上了第二本)。然后他上京任光禄卿。崇祯不听,结果他名列逆案被罢官,避居安庆、南京,招纳游侠,谈兵说剑,结成文社。中途他想与复社和东林讲和,因此在复社领袖张溥为其师周延儒复相而奔走活动时慷慨解囊相助,表示愿意重归东林。东林反对周报答他。因此崇祯一朝终未得仕。不过他举荐以自代的马士英由此登上高位。崇祯八年(1635),农民起义军进入安徽。大铖避居南京,广召勇士,当时复社中名士顾杲、杨廷枢、黄宗羲等憎恶其为人,作《留都防乱公揭》驱之,曰:“其恶愈甚,其焰愈张,歌儿舞女充溢后庭,广厦高轩照耀街衢,日与南北在案诸逆交通不绝,恐吓多端。”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毅宗山陵崩。同年五月,福王在南京即帝位,马士英执政,阮大铖得其荐举,被起用为兵部右侍郎,不久晋为兵部尚书,编《蝗蝻录》,据《留都防乱公揭》对东林、复社诸人立意报复,大兴党狱。东林党人联合明军将领左良玉,发动“清君侧”。顺治三年( 评论说:大铖为人反复,固然不足道,然所以臭名昭著者,盖反出东林而已。而查其与光斗辈差池,亦不过反复得保身(光斗未得保身)而已。然而其反复之故,东林中人又有六七分责任。故曰:大铖为人偏激而猾。故观大铖,可知东林之七分,还有三分,则留待迂人也。今日评论前人功过,当应不以人废言。所以陈寅恪在遗作《柳如是别传》中曾有一段谈论阮大铖的文字:“圆海人品,史有定评,不待多论。往岁读咏怀堂集,颇喜之,以为可与严惟中之钤山,王修微之樾馆两集,同是有明一代诗什之佼佼者”。章太炎先生亦曾有评语曰:“大铖五言古诗,以王孟意趣,而兼谢客之精练。律诗微不逮,七言又次之。然榷论明代诗人,如大铖者少矣。潘岳、宋之问险诈不后于大铖,其诗至今尤存。君子不以人废言也”。更有胡先骕先生甚至称大铖为“有明一代唯一之诗人”。《中国大百科全书》之《中国文学分卷》中,在“清传奇杂剧作家”中,也列入了阮大铖的名字。 许是左光斗的红和阮大铖的黑,都太过色彩浓烈而又浸染性太强,以至于本色的何如宠反倒被淹没在这中间地带里。有趣的是:同朝为官的三位老乡,左光斗与阮大铖之间的恩怨是尽人皆知的。何如宠曾因救左光斗于危难而遭罢官,一直忍气吞声到魏忠贤倒台才复出。但在浩瀚的史书中,几乎看不到何如宠与阮大铖的交往记录! 后世的评价中:清康熙朝宰相张英于其家训《聪训斋语》中,以景仰的口吻反复提及的也就只有何如宠。而阮大铖的身影则鬼魅般出没在各类史书及戏曲中,才华横溢却卑污猥琐。最热捧左光斗的是后世的桐城派文人——戴名士在他的《忧庵集》里,记录了他曾在左光斗孙子那里看到过的一封左光斗居官时所写的家信,信中所言皆国家大事,所寄钱物都很抠门云云;影响至为深远的当数方苞的《左忠毅公轶事》,这篇微距镜头大特写式的散文尽显左光斗爱憎分明、宁死不屈的风骨,尤其狱中的惨烈情形。《左忠毅公年谱》乃至很多正史里,都记载了左光斗出生时火光冲天的奇异天象,这种将重要历史人物高度符号化的笔法常出没于封建史书。符号化的特征是去枝存干,只保留那最能体现风骨的干,至于细枝末节乃可一并剔除、甚至掩埋掉。所以,我们几乎不可能从左光斗那里看到象“何夫人吃鲥鱼——尽挑大的讲”及“何相国爱睡懒觉”这样“人”的趣事——左光斗的形象、在一次又一次的历史辟谷中而最终被坐化,并装以金身而奉入神龛,供一群自己不肯牺牲却又沉湎于英雄情结而不能自拔的人们去顶礼膜拜。在家乡的传说里:既有左光斗出生时的奇异天象;还有他在躲避阉党追杀时,为章姓姐夫所出卖而发毒誓的轶事;更有他在狱中听闻年迈老母因自己的被捕而哭瞎了眼睛时的锥心之痛以及对斗争策略失当的反思......这是一页永远被压在左光斗镀金塑像下的历史B面——它一直在那里,但却从未被翻阅过! 就性格而言:何如宠是泥土,为堤坝时,可挡洪水;为水所淹而成泥时,可肥田、可养莲……他是那个始终可以握得住的实在;左光斗是石,一个升级版的土,而非金子——金子没有石的硬,他无惧火炼、更不怕水淬。左光斗这块经过了严刑拷打等火炼的石头,却经不住阉党栽赃的水淬,而眼睁睁地死在了两个小人的手里——一个卑污的才子、一个文盲的太监!他的实在,握在手里不是泥土的温软,而是硌人的棱角。阮大铖是从无定形的水,他的形状完全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在泉、在溪、在流时,可亲可爱;在江、在海时,可敬可畏。诚然,他的走向反面,固然与东林党穷追不舍的围堵有关,而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则印证了他的心性不定,印证了他在每个人生的重要拐点上,都是一条慌不择路的盲流,正因如此,他最终流进了死水潭,成为一汪为背叛所沤臭了的死水。要命的是: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无法握住的实在。这样的人,又叫人如何放心得下!怪不得东林党人的眼睛是那么的精准和狠毒。 左虎平2016.4.7於芜湖。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