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自号山谷道人。汾临人,北宋诗人和书法家。历官实录检讨、著作郎及鄂州、太平、宣州等州知州。在舒州居留期间,曾游浮山,为和尚画像,并为其著作写序。
李冲元(生卒待考)字元中,宋舒州人。晚年与李公麟、李亮工一同隐居于桐城龙眠山,世称“龙眠三李”。元中工书法,常游浮山,撰有诗文。
陆宰(生卒待考)字元钧,越州山阴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之父,官至朝靖大夫,值秘阁,为北宋文学家、藏书家。宣和己亥年(公元1119年)携黄安时、曹无忌、张济等名流游浮山,在金谷、枕流岩有题刻。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人。元代著名的书画家。曾游浮山,在晚翠岩有题刻(今湮没),另写有《金鸡洞》诗。
钱如京(生卒待考)字公溥,桐城东乡(今属枞阳县仪山)人。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进士,官御史,迁刑部尚书。有游山诗文。
陈献章(1428——1500)字公浦,广东新会人,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明代理学家,官翰林院检讨,著有《白沙集》。游浮山有诗文。
齐之鸾(生卒待考)字瑞卿,桐城南乡(今属枞阳县雨坛岗)人,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进士,官兵科左给事中,终河南按察使。明代文学家,著有《蓉川集》。多次游浮山,有诗文。
赵釴(生卒待考)字子举,一字鼎卿,桐城人。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进士,官至右检都御史、巡抚贵州。明代文学家,著有《古今原始》、《无闻堂稿》十七卷。游浮山有诗文。
雷鲤(生卒待考)字白坡,又字惟化,号半窗山人。明建安人,诗人、书画家。后隐居浮山岩洞学道,在浮山题刻较多,其浮山诗脍炙人口。钟伯敬秉烛夜照,赞叹不已。今“雷公洞”、“半窗岩”因其而得名。
方学渐(生卒待考)字太卿,号本庵,门人尊称明善先生,为方以智之曾祖,桐城浮山(今属枞阳县)人,著名理学家,专事于讲学。以子大镇贵,赠大理寺少卿,封文林郎。著有《尔训》二十卷、《桐彝》三卷、《心学宗》等。游浮山时有游记和诗文。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公安人。万历进士,官编修、右庶子。明文学家、诗人。与弟宏道、中道三人,俱有文名,其诗作世称“公安体”。游浮山有诗文和题刻,镌于华严寺后,今湮没。同游者其弟袁宏道,亦有游浮山之文。
钟惺(1574——1624)字伯敬,竟陵人,万历进士,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为明代文学家、诗人。著作有《诸经图》、《诗合考》、《毛诗解》《隐秀轩集》等。钟惺游浮山多次,有诗和游记,并镌有石刻。与其同游者,有林古度、程天民。
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桐城东乡(今枞阳县横埠镇)人。明万历进士,授御史,东林党领袖之一。因弹劾魏忠贤下狱死,后追赠太子少保,谥忠毅公。常住浮山,爱其洞壑而自号浮丘,有诗作传世。
方大镇(1560——1629)字君静,桐城浮山(今属枞阳县)人,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进士,官至大理寺左少卿。著作有《荷新义》、《田居乙记》等,世称理学家。万历辛亥年(公元1611年),建“在陆山庄”于浮山西麓。题在陆山庄之中堂为“此藏轩”,后辞官归里,隐居浮渡。天启甲子年(公元1624年),出使四川,卜得“同人于野”之辞,因题雪浪岩为“野同岩”。
吴应宾(1565——1634)字客卿,一字尚之,桐城麻溪(今属枞阳县)人。万历进士,授编修,以眼疾告归,居乡四十载,从事著作。天启中,以理学召入京,不赴。后加左春坊之职,门人私谥为宗一先生。著作有《学易斋集》、《宗一圣论》。吴应宾回乡后,漫游浮山,见远公道场荒废百余年,即起兴复之志。他募得万斤铜,铸造接引佛,安置在金谷岩内;留住了云游四方的朗目,共商兴复祖庭之业。浮山佛教在吴应宾的扶持下,得到发展。他晚年皈依佛教,自号“观我居士”、“三一老人”。其法号为广,卒葬金谷岩下。
阮自华(生卒待考)字坚之,又号澹如,阮大铖叔祖,桐城山(今属枞阳县)人。万历进士,历官福州、饶州推官、户部郎中、潜山县令、邵武太守等,著有《雾灵诗集》。辞官归里后,常住浮山,协助吴应宾修复远公道场,在浮山留有许多诗文和石刻。
朱胤移(生卒待考)明太祖六世孙。嘉靖中袭封沈王。素嗜谈经,诗亦妙悟。自号南山道人。以弟子礼见于朗目和尚,并捐万金造浮山华严寺“大雄宝殿”,时人称为“沈王殿”。常问法于朗目,成为浮山大护法。著作有《清秋唱和集》、《保和斋诗》。
李太后(生卒待考)明代第12代皇帝朱载的贵妃,明神宗的生母。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神宗登极后被尊为“慈圣皇太后”,以羽翼幼主的名义由慈宁宫搬入乾清宫,照顾神宗起居并督训其言行。在政治上,她任贤举能,积极支持重臣张居正进行改革,及时挽救了明王朝的危机,为后世史学家所称颂。
慈圣太后平生笃信佛教,常请朗目进京做道场,讲经说法,并赐给朗目和尚紫衣袈裟和水晶佛珠;在颁《藏》的同时,她又赐给了华严寺绣幡等物,成厂浮山佛教的大护法。朗目坐化后,她又赐百金为其建塔于华严寺侧。
张秉文(?——1639)字含之,桐城人,方以智姑父。万历进士,历官中书舍人,给事中、河南右布政使。游浮山有诗文和石刻。
方孟式(1582——1639)字如耀,方大镇之女,明画家,工诗,著有《纫兰阁前后集》。崇祯中,与其夫张秉文守济南,城破,跳池自杀。曾住浮山故居,有怀故居诗。
方大铉(生卒待考)字君节,大镇弟,万历进士,官刑部主事、户部主事等。工诗文,著有《听峡斋草》、《搴兰馆集》六卷。游浮山有诗文。
吴应琦(生卒待考)字景朝,桐城麻溪(今属枞阳县)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进上,官监察御史,云南巡抚、南京大理寺卿等。游浮山有诗咏。
钱元善(生卒待考)字仁夫,号有庵,桐城仪山(今属枞阳县)人。明鲁府长史,后进阶为中顺大夫。能诗工书,著有《有庵诗稿》。游浮山有诗和题刻。
钱元鼎(生卒待考)字实夫,号慎庵,元善弟,鸿胪寺丞,名重才高,著作甚多。游浮山有诗和题刻。
刘东星(生卒待考)字晋川,沁水人。万历进士,官工部主事,河漕总督,驻节淮上,督抚安徽,为浮山佛教大护法。他对恢复“远公道场”——浮山佛教胜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胡瓒(生卒待考)字伯玉,桐城人。万历进士,授都水主事。后迁江西左参政。著有《泉河吏》、《禹贡备遗增注》。在浮山,遍集资料,编著成《浮山志》。
焦竑(生卒待考)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江宁人。万历间中状元,官翰林院修撰,明末福王追谥为文端公。其著作宏富、为著名文学家。游浮山有诗文,对恢复浮山道场有贡献。
李戴(生卒待考)中州人,明万历吏部尚书。朗目在京都迎《藏经》回山时,他为华严寺题写了“远禄宗坛”四字。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