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成(生卒待考)字玉仲,舒城人,明御史。游山有题刻和诗咏。
倪应善(生卒待考)字申文,桐城人,官至太仆少卿。游浮山有诗文。
吴道行(生卒待考)字凤达,应宾侄,官参军。晚年在浮山皈依佛教,法名广镗,曾出资凿修了滴珠岩道路和水沟。在浮山,有其石刻数处。
吴石莲(生卒待考)桐城麻溪(今枞阳钱桥)人,张英外祖。明万历间,与太史吴应宾等,出资在金谷岩两侧,倚岩架楼,修殿立佛,时人敬之。
张叔豫(生卒待考)字忍庵,永新人,明诗人。以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出判安庆,号皖山逸叟,系山足和尚祖父。游浮山有诗。
周尚文(生卒待考)字彦章,西安后卫人,官至大同左都督,卒谥武襄公。游浮山有诗文。
吴用先(生卒待考)字体中,号本如,应宾侄,桐城麻溪(今属枞阳县)人。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授临川令,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著有《寒玉山房集》、《周易筏语》。他曾施舍连云峡于庙,并出资与应宾合铸丈六金身,晚年归里,常住浮山,过问佛事,为浮山大护法。
黄辉(生卒待考)字平倩,一字昭素,南充人。明万历进士,授编修,终官少占事。其诗文、字画皆精,为浮山护法。在恢复“远公道场”过程中作过贡献,并为华严佛刹、远公塔院题名。
叶灿(生卒待考)字以冲,桐城人,万历癸丑(公元1613年)进士,授编修,因反对魏忠贤而削职归里。崇祯时,历任南京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卒谥文庄。著作有《天柱集》、《南中稿》、《读书堂稿》等。游浮山有诗文。
朱吾弼(生卒待考)字谐卿,高安人,官至南京御史。游浮山有石刻和诗文。
何如申(生卒待考)如宠兄,桐城青山(今枞阳县石矶镇)人。万历进士,官户部郎中、浙江石布政使。游山有诗文。
何如宠(1569——1642)字康侯,号芝岳,桐城青山(今属枞阳县)人。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进士,官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在恢复浮山寺庙、延请高僧住持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为浮山佛教大护法。
阮大铖(1587——1646)字集之,号园海,一号石巢,又号百子山樵,桐城南乡(今枞阳山镇)人。万历十四年(公元1616年)进士,历官户部、工部给事中、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后降清。政治上与魏忠贤、马士英为伍。文学上造诣很深,为明代著名的剧作家。其剧本有《燕子笺》、《春灯谜》等九种。在乡时,曾住五云岩读书,吴中即有题刻。
姚康(1578——1653)原名士晋,字康伯,号休那,吴应宾高徒,桐城南乡(今枞阳县会宫乡)人。万历间诸生,博通经史,著作尤多。与何如宠交谊很深,后入史可法幕,为其得力助手。晚归乡里,为浮山护法。明末,有外僧勾结乱兵,驱走方丈清隐法师,掠夺会圣、华严财产,他请兵平定了此次骚乱。
黄道周(生卒待考)字幼玄,一字螭若,号石斋,漳浦人。天启进士,官右中允。南明时迁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曾起兵抗清,死后谥忠烈公。善书、工画,以文章风节高天下。游浮山时,除留有诗文外,还在会圣岩给和尚画了一幅画,并题词于其上。
方孔炤(1591——1655)字潜夫,号仁植,桐城东乡(今枞阳县浮山镇)人。崇祯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授命镇压农民起义军李万庄。后督大名军务,因京都陷落而南奔。到达南京后,又因马士英、阮大铖乱政,遂隐居浮渡在陆山庄。著作有《周易时论合编》和浮山诗文。他对浮山寺庙和浮山古寨堡的建设,均有捐助。其墓在今枞阳县横埠合明山。
方维仪(1585——1668)方孟式之妹,画家、文学家。年十七年而寡,守志“清芬阁”,与嫂同教方以智。她工诗善画,白描大士像不亚李龙眠。著作有《清芬阁》七卷和《宫闺诗史》。曾居浮山故居,战后有怀山庄诗。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别号浮山愚者;法名弘智、无可、药地、浮庐、墨历等。浮山镇会圣村陆庄人。
方以智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方大镇、明万历进士,官至大理寺左少卿。父方孔炤,明万历进士,崇祯时官至湖广巡抚。他的上辈们,在朝中都身居要职,政治上倾向“东林党”,学术上喜谈“物理”,精通医学、地理、军事等,对方以智颇有影响。幼年的以智就智力超群,勤好学问,九岁能文,十五岁博览群书,二十二岁即著书立说。他热情奔放,曾“接武东林”、“主盟复社”,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是明末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考取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明王朝灭亡后,他在战乱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李自成攻进北京,以智被捕,后乘机逃至南京福王朝,由于掌握朝政马士英、阮大铖与“东林党”结下不解之仇,必欲除之而后快。以智伪装道士逃出南京,逃亡到岭南一带,卖药为生。他历经艰辛,四处奔波。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桂王在肇庆建立南明政权,以智因拥戴有功,封为左中允,充当经筵讲官。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正月,清兵攻破肇庆,以智跟随桂王逃梧州,加封为东阁大学士。不久,被太监王坤排挤罢官。这时他目睹永历王朝派系纷争,明知气息已尽,虽有宏图大志,但他一人无匡扶社稷的能耐,浪迹源州的天雷山(今湖南黔阳),贵州的黎平和天柱及湖广的辰州(今湖南沅陵)、大埠(今湖南衡阳武冈)等地。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冬,方以智返桂林,携妻小移居广西平乐西山。清兵攻占平乐,方以智削发易服为僧,被清兵拘捕,清将马蛟麟胁迫他投降,恫吓说:“官服在左,刀剑在右,你自己选择吧!”,方以智从容地弃官服就刀剑,视死如归。清将为方以智的浩然气节所震惊,亲解其绑,允许他为僧,羁养于梧州古刹冰井寺。顺治九年,他终于脱离粤西,越梅岭、下赣江、登庐山,养病五老峰,在流泉飞瀑声中著成《东西均》,他考察庐山地理,著有《茶泉》、《潮泉》等,不久他返回朝思暮念生他养他的家乡——浮山。
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冬,方以智之父方孔炤病逝于在陆山庄,安葬在浮山对面的合明山。方以智庐墓三年,在此期间,他向长子方中德讲授经史,向次子方中通讲授数学、天文学,向三子方中履讲授医学、音韵,教侄子方中发学诗文书画,后来各因其长皆有撰述。庐墓期间,他还编纂其父遗著《周易时论》,著有《医学会通》、《药集》、《五老约》。三年过后,他仍离家出游,溯江上庐山,隐居五老峰,禅游盱江,避匿荷叶山,卓锡景云寺和新城寿昌寺。顺治丁酉年(公元1657年),移住廪山寺。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赴泰和主持首山沟林禅寺和法华庵,第二年移青原山净居寺,成为曹洞宗圣地的主持。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家乡的绅士和皖抚张朝珍、知县胡必选等多次邀请他回到家乡浮山主持华严寺。不料第二年春,为“粤案”所累,被清兵逮捕,解赴南昌,押往岭南,途经万安惶恐滩时,疽病加剧而逝,终年61岁。死后,江西的青原山净居寺,浮山的华严寺和方以智的子孙争尸安葬,后由其舅父吴道新致书青原:“衣钵留青原,爪发归华严、肉身由子孙领回安葬”。因此,方以智的肉身安葬在浮山西北的白沙岭。1962年省政府将该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以智学识渊博,著作颇多,天文、地理、礼乐、律数、音韵、文学、医药、书画、哲学、物理、生物、诗赋以及弹琴、击剑、拳技之术,均有很深的造诣,且成就卓著。他的不少著作是在逃难中,躲在山洞里写成的。主要著作有:《易解》二卷、《物理小识》十二卷、《药地炮庄》九卷、《医学会通》、《诸子燔》若干卷、《几表》若干卷、《东西均》、《浮山前后集》二十二卷、《浮山前后编》十六卷。他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物理小识》中。《物理小识》写作于1631——1652年间,前后经过二十二年,该书内容十分广泛,内分天、历、风雷雨旸、地、占候、人、身、医药、饮食、衣服、金石、器用、草木、鸟兽、鬼神、方术、异事等十七类,共十二卷,是一部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涉及到物理知识,有光学、电学、磁学、声学、力学诸多方面。它不仅总结了我国古代许多科学成就,批判地吸收当时西欧传来的科学知识,而且对其中不少问题,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尤其在光学方面成就更为突出。《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考证奥博,明代罕与伦比”。日本学者认为这部书是“当奈端(牛顿)之前,中国诚可以自豪的著作。”如书中关于光学实验的记载,比牛顿分光实验要早30余年;关于炼焦用焦的记载,比欧洲要早一个多世纪。《物理小识》的成书时间和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体系》这一西方科学巨著的出版时间(公元1632年)差不多同时,其科学理沦水平与西欧著名科学家相比毫不逊色。
方以智著书数百万言,除《通雅》、《物理小识》、《药地炮庄》已收入《四库全书》外,《通雅》一书早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就已经传到日本、朝鲜等国。1961年,安徽省博物馆为纪念他诞生350周年,曾主办过他的著作和生平事迹展览;1973年,台湾士林故宫博物院也曾主办过他的书法展览;1974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过有关他的画展。1986年,安徽省有关部门在枞阳县莲湖宾馆召开方以智学术研讨会,并到浮山谒方以智墓。他的学术成果日益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陈焯(生卒待考)字默公,桐城人。顺治进士,官兵部主事,曾为《江南通志》编纂。他应山足和尚之请,审定并参与撰写了《浮山志》稿。
姚文燮(生卒待考)字径三,号羹湖,又号黄檗山樵,桐城麻溪人。清顺治十六年进士,官云南开化同知。为书画家、文学家,其著作有《羹湖诗选》、《黄檗山房诗文集》等。游浮山,有诗文。
施愚山(1618——1683)字尚白,名闰章,宣州人。清顺治进士,授刑部主事。为清初学者、诗人和文学家。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出使粤西,解救方以智,并同游庐山,后为浮山“报亲庵”题词。
吴道新(生卒待考)字汤日,号元斋,吴应宾之侄,桐城麻溪(今属枞阳县)人。明万历举人,崇祯末以特荐升国子监助教,后升为工部主事。清兵入关,隐居白云岩函云洞,著有《潜德居诗集》,主修《浮山志》十卷。常往来浮渡、白云之间,为两山佛教大护法。特别是康熙年间,他继承了吴应宾之志,决定了浮山所有重要问题,对浮山寺庙、山产的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生卒待考)字长庚,桐城人。清代书画家,工诗。游浮山有诗。
钱澄之(1612——1693)字饮光,原名秉澄,晚号田间,桐城东乡(今枞阳县仪山乡)人。崇祯间诸生,因面斥阉党巡抚史某而闻名四方。后参加“云龙社”,联络东林党。党祸兴,避难闽中,黄道周荐于唐王,授吉安府推官。桂王立,官礼部主事,翰林院庶吉士。清兵入关,曾一度为僧,号西顽。后归隐田间,著书立说,成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常往来枞阳、浮山之间,成为浮山护法。曾为华严寺撰写碑文和山足和尚“塔铭”。
方中德(1632——?)字田伯,号依岩,以智长子,文学家。著有《古事比》、《遂上居集》。他与弟在浮山营建了报亲庵,卒后葬于浮山。
方中通(1635——1698)字位伯,号涪翁,以智次子,理学家、数学家。著有《数度衍》二十四卷、《暍方问答》、《浮山文集》等。在浮山营建了报亲庵,参与了《浮山志》的编修。
方中履(1638——?)字素伯,以智少子。幼年随父于方外,晚筑稻花斋于湖上。其著作有《汗青阁集》、《古今释疑》等。在浮山营建报亲庵,亦参与了志书的编修。
张杰(生卒待考)字如三,张英之兄。康熙初以明经授苏州府训导。著作有《家居锁言》、《桐城张氏语录》三卷。因酷爱浮山之胜,写有浮山纪游长诗一首。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桐城人。清康熙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卒谥文端公。著有《笃素堂文集》、《周易衷论》等。为浮山大护法,曾将康熙御书的《心经》送到华严寺珍藏,数次为华严寺撰写碑文。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号褐夫,别号忧庵,自号南山,桐城人。清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为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著作有《戴田有时文全集》、《四书朱子大全》、《忧患集倡抄》、《戴田有全集》等。因“文字狱”于康熙五十一年被清廷所斩。游浮山时,写有游记一篇。
喻成龙(生卒待考)字武功,清汉军正黄旗人。初知池州,后累官湖广总督。著有《塞上集》。知池州太守时,多次来游,并为“藏经阁”的建造而捐金,与山足和尚相善,成为浮山护法。
潘江(生卒待考)字蜀藻,桐城人。清代学者,工古诗文,著作有《六经蠡测》、《字学析疑》、《木斋诗集》等书。游浮山,写有诗。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