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秩五(1871——1966)名宗岳,号鲁岑;晚号陟园,安徽枞阳白湖人。少年应试,县府名列第一。17岁后,在乡教了八年私塾,1902年转到安庆蔡家教书。是时,吴汝纶创办桐城县学堂于安庆,邀他为学长。1904年春,他与陈独秀、吴守一等创办了安徽第一份民主主义革命刊物——《安徽俗话报》。同年秋,东渡日本,学习教育,结识子女革命家秋瑾。1905年回国,在芜湖从事办学、办报工作。1911年春,在东北因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被军阀殴打,身遭摧残。1912年,许士英出任司法部长,他应邀至北京,主编《司法公报》。1916年,任交通部视察。1921年,任芜湖道尹时,曾协助许士英,反对军阀倪道烺贿取选票、包办选举,并取得了胜利。1924年,辞官到浮山创办图书馆,1925年,创办浮山小学,1928年又创办浮山初级中学,并于1946年增设了高中部。在办学过程中,历尽千辛万苦,到处奔波,筹募资金。1941年,日军轰炸浮中后,他曾多次去上海、香港募捐,共得款四万余元,才使学校得以恢复。办学之初,他以华严寺、金谷岩为家,1929年才于学校东侧建造了“双瞻阁”,算是有了定居。
1924年以后,房秩五一直在浮山致力于教育事业,并以他的职业声望,掩护过王步文、孙炳文烈士夫人等共产党人,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建国后,曾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总理到住处看望了他,并赞扬了他所作的贡献。房曾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员和省政协副主席。著有《浮渡山房诗存》,书名为沈尹默所题,光明甫、方孝远为之序。
周捷飞(1901——文革期间)庐江县人,晚居枞阳方家墩。1936——1937年、1945——1946年、1952——1957年,三度任浮山中学校长,长达十年之久。他学识渊博,尤精理化,治校严谨,以身作则。1957年下半年被错划成右派,1979年恢复名誉。
孙闻园(1881——1970)桐城人。1907年留学日本。1921年任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以后历任桐城中学、浮山中学、凤阳中学、安庆高中、省立临时二中等校校长,长达二十余年,成为安徽省知名的教育家。他在浮山中学除任一度校长外,还任八年董事长。曾帮助解决该校经费和校舍等问题。建国后,就养于武汉大学次子孙祥钟处,并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之职。
桂林栖(1913——1971)湖北黄梅人。1927年加入共青团,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支部书记、中共黄梅县委委员、新四军八大队政委。1939年后历任中共湖东县委书记、新七师独立营政委、中共巢无庐中心县委书记、白湖独立团政委、皖中地委副书记、皖中军分区副政委、中共皖西工委书记、皖西区党委副书记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共安庆地委书记、安庆军分区政委、安徽省委宣传部长、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省委书记处书记、唐山铁道学院党委书记等职。
抗战期间,桂林栖曾来浮山进行过革命活动。1949年4月,他重返浮山,在浮中校长朱伯健的陪同下,参观了当年革命活动场所,并在浮中师生大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师生鼓舞很大。
施普(1884——1976)字括乾,枞阳钱桥人。1905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在西安、武汉、安徽各地任中学数理化教员及桐城中学校长,执教达三十余年。建国后,任安徽省文史馆员,枞阳县政协委员。著作有日文《代数》、《虚助词典》、《虚词指极》、《古韵指极》等。在浮山中学任教时,写有《夜游浮山记》和其他诗文。
周南(1907——1976)亦名周金南,枞阳县周潭镇人。192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青山支部书记、周潭区委书记。1936年后,在浮山中学任教,秘密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后在白色恐怖下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8年到达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游击纵队宣教股长,营教导员、新四军抗大一队政治教员、桐东区委书记兼区长、贵西区委书记兼区长、新四军七师教导大队总支书记、华中淮海分区二支队政治处副主任、华海教导大队政委、华海独立旅三团政治处主任、南京航空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等职。
周新民(1897——1979)原名骏,别名振飞,曾用姜子贤、吴孑民等名号,庐江人。1919年,他在安庆省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积极响应北京的“五四”运动,组织并参加学()。1921年,安庆“六二”惨案后,周新民当选为安徽省学生联合会会长。10月,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二年4月,参加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年冬,周新民与舒传贤等赴日留学,1924年回国任教于法政专门学校,并担任国民党(左派)安庆市党部常委。1926年9月,经高语罕、朱蕴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常委、书记长。大革命失败后,受周恩来、董必武直接领导,转入地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28年底转移到浮山,担任浮中第二任董事长,与王步文一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后,先后在河北训政学院、上海法学院、中国复旦大学等校任教。抗战期间,积极组建了“安徽省动员委员会”,李宗仁任主任,他任组织部长兼总干事。皖南事变后,奉董必武指示,组织安徽中共党员的撤退工作。1943年,奉周恩来、董必武之命,由重庆至昆明,筹建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团结知识分子,以开展民主运动。1949年春,周新民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政治局委员。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最高人民检查署秘书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等职。
周新民,是我国著名的法学家。著作有《民法概论》、《亲属继承》、《物权》、《债权》、《民事诉讼法》等。他曾代表中国法学界出席有关国际会议,对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朱蕴山(1887——1981)字锡藩,又名汶山,六安县人。1906年投身革命,加入光复会。1907年,参加徐锡麟领导的安庆起义,遭逮捕。徐锡麟就义时,他被押赴刑场陪斩。192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是领导成员之一。抗战期间,任安徽抗日动委会总务部长。建国后,他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等职。由于他和房秩五、史恕卿等志同道合,被邀为浮山中学校董成员。他在安庆期间,常往来山中,参与校事并游山。其著作有《朱蕴山纪事诗词选》。
高鸿(1916——1983)原名唐冀方,化名高鸿,枞阳钱桥镇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委书记、县政府党团书记、专署党团委员、秘书长等职。建国后历任安徽省委秘书长、芜湖、宣城地委副书记、合肥市委副书记、省委常委、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早年在浮山中学就读,与陈雪吾同班,为该校第二届毕业生,当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胡扶摇(1918——1983)原名福尧,枞阳浮山人。早年就读于浮山中学,参与学()。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新四军直属政治部保卫科长、中共桐庐县委第一书记兼独立团第二政委、中共安庆市委书记、沪东和求新造船厂党委书记、徐汇区委书记、上海远洋公司党委书记。
郑曰仁(1900——1984)名举之,庐江七桥人。1925年,受房秩五之聘为浮山公学语文教员。1928年元月,吴克正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浮中党支部第二任书记。他在浮山居留时间较长,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并暗中领导了两次学()。郑曰仁常与王步文联络,开展“农运”工作,并利用胡家祠堂(今浮山小学)办起农民夜校,自编《农民泪》剧本,由学生王靖疆、陈石奇等进行公开演出。建国后,曾任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政协常委等职。
房师亮(1903——1984)安徽枞阳白湖人,系房秩五长子。1921年,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第二年赴德国留学。在此期间,房师亮经朱德、孙炳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受党的指派,转赴莫斯科受军事训练。1926年回国,参加北伐战争,任北伐军独立工兵团政治指导员。1927年大革命失败,回到故乡,在浮山公学任教。第二年担任中学总务主任,兼教“公民”课。在此期间,他将孙炳文夫人和孩子接到浮山中学隐避。1929年,与其妻鲍训经一道,再度赴德国留学,潜心学医,毕业于威茨堡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回国,投身伟大的抗日战争,历任广州军区分校解剖学副教官、南京军政部学兵队教官。1940年辞去军职、先后任昆华医院小儿科主治医生、同济大学教授等职。建国后,历任川南医士学校校长、四川省、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还被选为安徽省人大代表、人民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逝世前,为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胡芳远(1906——1986)枞阳白梅人。1926年2月参加革命,192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桐(城)庐(江)舒(城)边区区委书记、皖、鄂、赣党校总务科长、团供给处主任、旅供给部副部长、师供给部部长、总后财务部副处长、总后财务部副处长、总财务部处长、检查室主任(正军职)等职。
胡芳远早年,就读于浮山小学,青年充当私塾教师,常住浮山,积极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对推动本县农民运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蒋品珍(1945——1987)女,上海市人。1967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1982年晋升为工程师,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安庆市第九届人大代表,后又任安庆地区城建局副局长。1987年6月,因车祸以身殉职。
1984年,她组织人力制订了《浮山风景区整体规划大纲》,并于同年11月,在枞阳莲湖饭店主持召开了评审会,完成了报批手续,使浮山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朱伯健(1897——1988)名宗武,枞阳白湖人,为安徽文史馆员,安庆市政协委员。他曾三度任浮山中学校长,时达八年之久,尤其是中学创办之初,他放弃桐城中学优厚的待遇,迎着重重困难,主持了浮中学政。他一生从事教育,治学严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是安徽有名的教育家。建国前,他冒着危险保存了黄镇的一幅字画,后完壁归赵,使黄镇十分感动。
史洛文(1915——1988)原名史照,枞阳会宫乡人。幼年读私塾,从小受其父——进步人士史恕卿影响,积极追求真理。1935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任中共北平辅仁大学党支部书记、北平北城区委书记、山东华东党校副书记等职。建国后,历任共青团中央委员、团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学生部代部长、城建部城建局副局长、国家城建总局顾问等职。
1929年,他与哥哥史伟(烈士),同时考入浮山中学。在校期间,接触了许多进步教员和同学,受其影响走了革命道路,从事农运,学运和组织工作。
黄镇(1909——1989)原名黄士元,枞阳横埠镇人。先后就读于桐城中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新华艺术大学。1928年春,他在上海致书浮山中学校长朱伯健(是他桐中的老师),为其谋职,朱伯健回书下期聘他为该校美术教员。同年秋,就教于浮中。1930年,其弟黄桂元(学生)在浮中党团组织领导下,在黄镇的支持下,发动了学(),时达三月之久,影响很大。学()平息后,黄桂元被开除学籍,黄镇亦遭解聘,只得离家出走。后经友人介绍,参加了冯玉祥的军队,担任文书工作。1931年参加宁都暴动,随即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五军团宣传干事、科长、部长。长征时,他沿途创作了大量鼓舞士气、感人至深的写生画,后结集出版的《长征画集》,现已成为红军长征中仅有的形象史料和珍贵艺术品。1937年后,历任总政宣传部副部长、八路军民运部长、晋冀豫军区政委、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太行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区党委副书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政委、总政第一室主任。建国后,历任驻匈牙利、印度尼西亚、法国大使、驻美联络处主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宣部第一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对外文委主任。他是中共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第五、六届政协常委。著有《黄镇书画选集》。黄镇建国后曾五度回乡,对家乡人民怀有深厚感情,替家乡办了大量实事。1980年11月26日,重返浮山中学,参观了校园、教室、寝室,看望了师生,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1988年5月5日返乡时,又捐助了六万元给浮山中学作为购买图书之用。1987年至1989年间,在京多次接待枞阳县和浮山管理处负责人,为开发浮山出谋划策,曾亲自出面找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并且为《浮山志》题写了书名。
乌以风(1901——1989)山东聊城人,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后到皖从教,创办省立中学。皖城陷落,乌以风到天柱峰下买屋而居,攻诗学画,常登五岳、峨嵋、九华、天柱之绝顶。他历任安徽省教育厅秘书、宣城中学和安庆一中校长、四川复性书院典学、重庆大学副教授、潜山景忠中学校长、安徽省政协第四、五届委员等职。著有《天柱山志》。1943年春,在孙闻园、史磊冰(二人均任过浮中校长)、张皖光陪同下,游览了浮山诸岩洞,并分章赠句。
张玉良(1895——1977)女,扬州人,世界著名画家。1918年考入上海美专,后两度赴欧留学,定居巴黎,从事美术创作。精于国画、油画、水粉画与雕塑,其作品多次获国际大奖。逝世前遗嘱将作品捐赠祖国。1930年在上海任教授时,曾随丈夫潘赞化游浮山并作画,其中《白荡湖滨》曾在上海明复图书馆展出。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