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思求 搜集整理

(红颜从未老去,爱情如星依稀。黄均《琵琶行》图局部)
唐元和十一年(816年)秋,被贬任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偶遇一位琵琶女,在倾听她一曲长弹之后,白居易泪湿青衫,作了一首《琵琶行》,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此后,白居易对那位琵琶女精湛的琵琶技艺仍念念不忘,他常常来到浔阳码头,总希望再看见她熟悉的身影。 白居易早就听说过浮山之名,早在长安时,他就听诗友孟郊说起过浮山风光之盛。元和十二年,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白居易带着一名书役,放舟东下,来到了枞阳镇。枞阳镇襟江带湖,一条长河与古舒腹地相通,由于水运发达,古镇商贾云集,非常繁华。白居易走下船,沿着上码头的老巷子来到沿河老街,在一家酒馆里喝着当地的谷烧酒。忽然,他听到一阵熟悉的琵琶声。白居易惊喜不已,循声而去,果然,在相邻的另一家酒楼里,他找到了正在卖艺的浔阳江头的那位琵琶女。枞阳镇是长江中游一座重要的港口和商埠,各地艺人多到至此谋生。琵琶女前些日子正好流落至此,没想到在这异地再次重逢堪称知音的江州司马。 唐代是一个思想比较开放的社会,文人与娼优交往甚密。白居易27岁考中进士,先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可谓春风得意。但是,由于他主张削减藩镇势力,平日里写诗又得罪了朝中权贵,最终被排挤贬谪江州。到江州以来,白居易一直闷闷不乐,整日里游山玩水,借酒浇愁。不仅是政治上的失意,他在情场上也遭遇失落。白居易有两句广为流传的诗:“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诗中的樊素和小蛮就是白居易的两位侍妾。当白居易被贬流放时,他的两位红颜也不知花落何处。 所以,琵琶女的凄惨身世让白居易有了身若等同之感,二人未免惺惺相惜。白居易邀请琵琶女同游浮山,她也愉快地同意了。二人一同乘舟,沿长河进入白荡湖,一路上山光水色,美不胜收。琵琶女早已看出这位江州司马心事重重。在路上,她就逐磨着,今天要弹奏几支欢快的曲子,以博司马开心一笑,再不能重演泪湿青衫的伤感了。 远远地,一座青翠如黛的船形山脉出现在他们眼前,这就是浮山。浮山三面环水,只有西边与陆地相连,形成“山浮水面水浮山”的奇观,远远看去,就像是停泊在江边的一艘巨船,故有“江上绿叶”、“海上蓬莱”之称。 两人已没有了初次见面的拘谨,相携着走下了船,沿着烂柯岩边的一条小路上山。在烂柯岩上,白居易发现了一块摩崖石刻:“烂柯亭”,笔迹似乎有些熟悉,再一看落款,果然是他的好友孟郊所题。接着,他们来到海岛雪浪岩,指指点点,沉浸在浮山秀美的风光里。忽然,他们看见前方的一处山凹里云蒸霞蔚,一片绯红,原来是桃花涧到了。桃花涧位于浮山之西,两岸遍植桃树,每到桃花盛开时节,此处花团锦簇,是浮山风光最盛处。桃花涧上有一座石拱桥,古旧朴拙,横卧溪上。桥下的一座山洞因名桃花洞,桃花涧的潺潺溪水,由上而下,直奔桃花洞口,再穿桥西下,流入山下的湖中。游客站在桥上,可以看见流水溅在桃花洞壁上,如雪花纷飞,山鸣谷应,非常动听。此处正是浮山胜景之一“花洞响雪”。桃花涧上的石拱桥也因名响雪桥。 桃花盛开,溪水潺潺,两人一时沉默不语,都被眼前的景色所陶醉。白居易走上响雪桥,望着灿烂的桃林、回旋的溪水,说:“此时不举杯,再无良辰!”几乎同时,琵琶女也在涧边的桃林前坐了下来,取出了囊中的琵琶,赧颜一笑,轻声地说:“此地不弹琴,再无美景!” 琵琶女静静地坐在一面石凳上,素裙曳地,琵琶半遮。身后,桃花满坡,艳得像霞。一开始,只听见溪水声,琵琶声断断续续,若有若无。忽然,只听“哗——”的一声响,那水声似乎突然欢快了起来,像大梦初醒一般,冲撞着,飞溅着,再也分不清是流水声还是乐曲声。响雪桥上,白居易醉眼朦胧,琵琶女眉眼含黛,他们被音乐和酒带向了远方。 一人独饮,一人独奏,桃花流水,春色无边。 琵琶女清脆的歌声在山谷间飘荡开来:“名士多情,红颜薄命,浮山响雪桥,再听琵琶声。沦落音同调,商贾别离轻,难得司马如此钟情,未嫁时恨不相逢……” 白居易亦感慨万千,目逃远方,口占了两首《浮山吟》: 山浮水面水浮山, 山水相依意绵绵。 孤峰独伫飞云伴, 倦客异乡望墟烟。 一曲琵琶诉心曲, 欲喜还悲终无言。 往昔欢歌犹在耳, 桃花落尽唯泪眼。 高山流水,自古知音难觅。在浮山,白居易和琵琶女延续了浔阳初遇后惺惺相惜的故事,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如今,在浮山的桃花涧,那潺潺的溪水声里,游客要是仔细聆听,会依稀听出隐隐约约的琵琶声……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