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健白
姚鼐,清代乾嘉时期桐城派古文大家,他的诗歌熔铸唐宋、博采众长,兼取古文义法,曾国藩曾赞其七律为“国朝第一家”。姚鼐一生三次来到南京,每次都在这里留下许多诗篇,折射出他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心境。
20岁那年,姚鼐来到南京参加江南乡试。正年少气锐的他,在南京频频登高赋怀,“诗乃多豪雄语”:“凭槛碧云飞鸟外,夕阳天压广陵涛”,是他北攀永济寺阁,俯瞰江流猛浪若奔的感慨;“多少人间兴废理,蒋山松柏正模糊”,是他南临报恩寺塔,遥望蒋山(紫金山)烟云莽苍的咏叹。
最具“阳与刚之美”的,要数他在乡试中举之后准备离开南京时所写的七律《金陵晓发》:“湖海茫茫晓未分,风烟漠漠棹还闻。连宵雪压横江水,半壁山腾建业云。春气卧龙将跋浪,寒天断雁不成群。乘潮鼓楫离淮口,击剑悲歌下海濆。”
全诗气度格局阔大,而这幅早发金陵的冬景也预示着前路迷茫、风波险恶,尾联却荡开一笔,以昂扬进取之气作结,这正是即将走上新人生的姚鼐面对得失难期的仕宦之旅的心情写照。
再回南京,姚鼐已是两鬓斑斑的花甲老人了。暴虐无道“有甚于秦”的清王朝将他实现仁政的治国理想击得粉碎,他终于辞官远游,来宁接掌钟山书院教鞭。好山乐水的他经常流连于南京的名胜古迹之间,以排遣晚年生活的孤寂,明孝陵、灵谷寺、燕子矶、扫叶楼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诗迹。栖霞山是他在南京的最爱,曾经数度登陟,感思古今。他在组诗《游摄山》中提到“学道苦不深,尘扰辄有损。所赖行游趣,养真复吾本。”只有自然山水让他觉得“隐然与人之心相通”。
当时,许多官员都仰慕姚鼐的诗才,常邀他同游山水,赋诗留念。
他与江宁知府李尧栋宴集莫愁湖,遥想当年“英雄谁似中山王,一枰昔对明高皇”,而今“轶事纵传何必详?元勋极贵同泯亡”,局冷棋枯,英雄安在,无限落寞,溢于言表;
他与江宁巡道方昂登临牛首山,纵目四望,“东来句曲气咫尺,大江三面环如钩”,如此辽远的景象,让他“仰思万古正戃怳,飞鸟忽逝投沧洲”,深藏内心的失落之情全都被触发开来;
他还与江宁布政使陈奉兹同游瞻园,见到这个江南名园“四十年来古松死,三品石徙金坛县”,感叹“人事兴衰变倏忽,古迹消磨多慨慷”。
这一时期姚鼐的山水诗,充满人到晚年时的身世之悲和兴亡之叹。
后来,姚鼐因年老“畏涉江涛”,移主安庆敬敷书院。4年后以75岁高龄再回南京主钟山书院。
石头城内清凉山巅的南唐暑风亭旧址是他此时“每徘徊”之处。“虎踞关前一径斜,僧楼西上瞰江涯。窗间夕照横全楚,谷底长风散落霞。荒砌曾经雕玉辇,讲堂又变梵王家。人寰何处非桑海,倚槛春阑未尽花。”由此诗可见他对一切都释然了,达到自在超脱之境。
钟山书院地处人文荟萃的南京,也使姚鼐迅速声名遍于东南,以至学者转相传述,桐城诗文蔚然成派。
同时代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提到清凉山有一座姚园,相传是姚鼐在南京的故居。姚鼐主讲钟山书院前后20余年,的确有“买宅居金陵之意”,然而,姚鼐早无官俸,从教所得束脩又常周济亲友,在南京的生活十分困窘,哪里还能买宅置地?
姚鼐85岁在南京去世,因为身无余财,还是由书院弟子共同凑钱为他治丧,最终归葬乡里。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