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金寿名与郝漱玉

时间:2018-06-05 11:31:50

高斌

    会宫自古学风兴盛,文人辈出。金家大屋里,书声朗朗,有金达先贤,考中秀才后,捐资助赈,授议叙训导,而后便凸显了他的才能,由于军功从兵部主事被升任为湖北勋阳知府。金达提倡教育,修复落寞的书院,深受百姓拥戴。金达作为地方官,尚且如此重视教育,何况对其子女了。

  授教陈独秀

  同治十二年(1873年),金寿民出生在了这个书香家庭。 金寿民深受父亲熏陶,酷爱文学,博览全书,少年便显出过人天赋。始以教书为业,名声乡里。怀宁陈家与金家是世交,到了金寿民这代,跟陈家陈昔凡自然又是好友。陈昔凡举人出生,京师会试时录取为贡生,因无子,其兄便将最小的儿子继承给了陈昔凡,这个儿子就是陈独秀。陈昔凡为了让陈独秀日后跟自己一样,做官显贵,便邀请金寿民从会宫去往怀宁教于陈独秀。陈独秀师从金寿民读书两年时间里,确实深受他独特的教育方式,而且为人宽厚,不死板教学,陈独秀非常喜欢金寿民。后来在县试、府试、院试中一举获得生员身份,完成了父亲为其铺就的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步---秀才。两年后,陈昔凡被任为奉天新民知府二堂,陈独秀随陈昔凡去往东北,金寿民便回往会宫老家了。这里有个插曲,陈昔年在奉天做官时,张作霖曾是他的部下,后张作霖认陈昔年为义父,这样陈独秀跟张作霖便是义兄弟了。

  陈独秀一直与金寿民保持着联系。交流内容从科举制度的弊端到新式教育的看法。这期间,同乡吴汝纶已经主讲保定莲池书院数年,常与与金寿民谈及新式教育的未来和当时环境下的必须,金寿民深知吴老先生对中国教育现状及外国的教育状况的深刻认识,遂受聘前往保莲书院任教。此后,金寿民接触了西式教育对当时国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可以说,此时的金寿民,已从之前对旧科举制度的不屑,换变成了对新式教育的期待和决心。正因为出色,吴汝纶跟金寿民的关系更加密切。

  当时的中国, 已经是满目苍夷,八国联军踏入国门,清政府丧权辱国,此后,国内革命志士沸腾跃跃。1901年,陈独秀前往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留学。开始求索新的发展方向,接触西方社会主义的思想。此时的金寿民,已从政于河北保定府清苑知县。

  保荐吴樾

  恰好此时,吴汝纶的堂弟吴樾找到了堂哥吴汝纶。吴樾,(1878——1905),字梦霞,一作孟侠。高甸人,父亲由官入商,结交的多是官僚、幕客。吴樾聪慧过人,只是屡次不中童试,连个秀才也中不了,便彻底放弃了科举之路。这年,他辗转到保定,在吴汝纶的帮助下在保定谋了一个差事暂时落脚。吴樾有才,不仅吴汝纶是知道的,金寿民当然也知道,毕竟是同乡,且高甸距会宫数里,吴汝纶跟金寿民就常劝吴樾,还是要读书,学习新教育为是。1902年,保定府京畿大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因吴樾并非科举身份,无法入学,金寿民爱才,又是同乡,且又是吴汝纶堂弟,便担保举荐吴樾,终于考上了保定高等师范,与金寿民儿子金燕生同窗。进入新式学校,接触了更多的革命书籍,吴樾终于明白之前的人生之路是多么无趣,继而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更加强烈。这时的社会环境更加混乱,陈独秀在安庆发表拒俄演说,创办安徽爱国会。遭到清政府的强力镇压,陈独秀只好暂时逃往上海避难。

   金寿民或多或少影响了吴樾、包括他儿子金燕生的思想观念。 这年暑假,通过金寿民联系,吴樾跟金燕生、马鸿亮、金慰农几位同学终于见到了陈独秀,并探讨了当前形势和救国之道。后来在芜湖等地又拜访了陈独秀,更加激发了他的革命之情。他甚至觉得清王朝是中国富强的障碍,必须推翻,“不杀清奴誓不休”。金寿民跟吴樾交流,知道吴樾迟早有此一举,从吴樾的《暗杀时代》中可以看出他的决心,没有料到事情如此突然。吴樾终于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揣着自制的炸弹,伺机潜入乘车出洋考察的清政府五位大臣,不料中途火车动荡,自制炸弹引爆,吴樾当场被炸死,五大臣只是受伤。吴樾这次行动,炸醒了国人的革命热情,陈独秀悲怆写下:“伯先京口夸醇酒,孟侠龙眠有老亲;仗剑远游千里外,碎身直捣虎狼秦”。而金寿民更是痛苦不已,冒着危险将丢在荒野的吴樾尸体寻到,并保留了吴樾的血衣。而此时他的儿子金燕生因为也是行动计划人员之一,被金寿民安排逃亡日本,日后未归。 慈禧太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吓得不敢出来,生怕这班革命人继续行刺。当然,这么大的事情,清政府是不会放过的,慈禧更不会放过,于是彻查吴樾情况。

    这一查,可忙坏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袁世凯,袁世凯时任直隶总督,驻扎保定,当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己地盘出了这等大事,该怎么查?这一查,整个保定都要殃及,但事情总还要向老佛爷交代。于是抓住了吴樾不是科举身份做文章,这下事情就落在了吴汝纶和金寿民身上了。吴汝纶在两年前就已去世,况且袁世凯曾在李鸿章手下干过差,跟吴汝纶也算是故交。最后,袁世凯向清政府禀报,刺客身份可疑,保主为朝廷官员金寿民。慈禧大怒曰:“定金寿民满门抄斩”。

  这么大的事,急坏了郝漱玉。

  才女郝漱玉

  郝漱玉是金寿民的妻子,又名碧漪。她小时候随父亲入翰林院学画,曾任直隶全省女学堂总教习,兼理图画专科,蜚声中国画坛,在日本也非常有影响。所以受业她门下的学子众多,而这时郝漱玉正好授两日本女弟子学画,得到消息后愁眉不展,坐立不安,她的女弟子便问老师何事焦急?郝漱玉以实相告,这女弟子似乎也不是一般的家庭。随后,便把事情告知了其父母,希望通过日本驻清机构向慈禧求情宽赦金寿民全家。

    果然,事情有了转机。很长时间以来,慈禧对日本的关系就保持格外的谨慎。于是,便给了日本驻清官员一个很大的面子,免了金寿民死罪。当着日本人的面下一道手谕:“查金寿民马虎成性,不堪录用,驱逐回籍。”如此,金寿民仅仅是被罢了官职,而幸免于大难。

    无疑,这是郝漱玉的个人魅力所在,郝漱玉与王竹林、齐白石、陈衡恪、陈半丁齐名。尤其精山水画,她的扇画,多以蝇头小楷写宋词,“笔姿清秀,颇精妙,有丈夫气”。民国才女凌叔华就曾专门拜她为师。凌叔华在郝漱玉门下学画,对郝漱玉的印象是学问很不错,只是终日郁郁寡欢,但训徒极认真,每天都让她至少画两幅山水。某日,凌叔华感觉厌烦,便随口说:“我看到过的山水全都画完了,怎么办呢?”郝漱玉慢条斯理却意味深长地说:“哪会画得完呢?”后来,凌叔华慢慢领会到“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的妙谛,并养成了爱山的癖好,为后来凌叔华成为一代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郝漱玉更是一位真正的大师。那么她是在怎样的家庭出生呢?

   郝漱玉家世

   说起郝漱玉,不得不提及一个人,那就是一代名伶郝天秀。据《郝氏宗谱》载,郝天秀属郝家五房,谱名邦晟,字天秀,号厚培,生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卒于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是郝漱玉的曾祖父。郝天秀是徽班早期著名花旦,是四大徽班之春台班的台柱,在扬州时得“色艺皆绝”的魏长生传授,表演细腻,柔媚动人,观其演出者经常流连忘返,乃至迷误办事。可以说,郝天秀应该算得上当时的“一线明星”了。不过,在封建社会,艺人是社会地位极低,甚至于不得进入家谱,更谈不上能有什么科举、光宗耀祖的事了。这一点,郝天秀比谁都清楚。

   清末书法家张祖翼的《清代野史》里记载了一篇《优伶罄赀助赈》的文章,讲的就是郝天秀的故事。郝天秀晚年退出“演艺圈”,带着“ 举历年所积五万金捆”顾镖局从京城回家,路过山东时,正好遇上饥荒,饿死无数,他慷慨捐出全部家产救与当地政府。后来政府官员奏请皇帝授官奖励给郝天秀,郝天秀却说他就不需要这些了,要是能让他的子孙们能跟其他百姓一样能参加科举,那才是幸事。后来,朝廷果然破例批准了他的请求,此后,郝家才拿起书本,攻读士林。到了郝天秀孙子郝同篪这一代,果然不负祖德,考取了进士,后来又进入翰林院工作,郝同篪就是郝漱玉的父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郝家一定都是格外珍惜读书的,郝同篪如此,郝漱玉自然不会怠慢。当然,这似乎更凸显了郝家的慈善家风,如果没有郝天秀的慈悲义举,或许没有郝同篪的科举之路,就难说有郝漱玉能挽救金家的灾难,冥冥之中,也是一种福报吧。

    四处奔波

  金寿民被特赦回籍后,没有了立身之所,只好去往怀宁陈昔凡家里。一来跟老友叙旧,二来回老家还不是合适的时候,或许还有第三,那就是去找他的学生陈独秀。自从吴樾出事以后,金寿民更是担心其他的事情会发生,他的儿子金燕生不知下落,不知情况如何。金寿民想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想说的事情也太多了,他私下跟陈独秀说起了吴樾牺牲后的种种情况,陈独秀怜惜不已。其实此时的陈独秀,已经跟好友柏文蔚联合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常恒芳、宋少侠、杨端甫等人成立了一个反对清王朝和袁世凯的革命组织--岳王会,陈独秀任总会长。不日,清政府抓捕岳王会成员,陈独秀不得不再次逃离外出,陈独秀的老家也时常被不明来人盯看。金寿民不得不离开怀宁,回到了会宫金家大屋。

  辛亥革命以后,陈独秀的好友柏文蔚接任了安徽都督。柏文蔚此前就是岳王会的领袖制之一,金寿民找到柏文蔚,并把吴樾的血衣交给他,告诉柏文蔚吴樾殉难的经过,柏文蔚书“沧海痛横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天地有正气,下则河岳,上则日星。”以记英烈。金寿民从一而终,体现了一位先贤的爱才热情。

  金寿民终于定居在安庆了。1931年, 金寿民因病,走过了他58年的岁月。好友李光炯写下挽联:“高躅落尘中最怜琴鹤传家垂老长饥求食意,孤情寄人外记故蓬蒿浪经几回徒步过门时”。而郝漱玉,因不堪抗战纷乱,暂避娘家郝家山。谁知战争一打就是多年,郝漱玉的家当字画作品都放在家里,多年后无从找到,很是遗憾。

    金寿民不仅是一位博学的教育家、政治家,更是一位富有正义的进步知识分子,他把儿子培养成革命者,足见他对新形势的远见和抱负。他是中国早期革命家的老师和发掘人,这恰好也是当时环境下,为革命事业背后付出的一群人的代表,后辈当是敬仰、缅怀。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