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斌
一湖秋水,装满夕阳。波光粼粼,那是光阴深处的故事,关于史李庄的故事。
这是一处临水的村庄,会公路从村西头穿行而过,村村通的水泥路面直抵村庄深处。表面上看,水乡似乎被另一种现代文明代替,只是当我们闪进古树掩映的农家,才发现村庄依然古朴,那挂在深秋枝头的柿子以及被季节染红的橘子、或者刻着家族姓氏的祠堂,依然让你瞬间感受回归。
领着我们进村子的族兄忠秦,跟我们说起年少时的趣事,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后来便举家迁往外地。
我们建议忠秦带我们走一趟史咏梅曾经求学的路。他带着我们七转八绕,就到了村后的树林。各种植物树木再也没有了当初的秩序,杂乱的生长在山丘上,只留下一条小路通往水边。 是的,水边。这是一块白荡湖比较开阔的水域,在这里回旋了一道湾。湖边青草茂盛的点缀季节,几头水牛、几只白鹭丝毫不顾及陌生人的光临,享受黄昏。我又看到了芦花,成片成片的芦花,用它独特的白,招惹着我的关注。我是喜欢这样的氛围的,就像那几头水牛和白鹭一样,内心会变得格外宁静。尽管,一条不合时宜的高压线暴露了年代,但它并不影响此刻我对这片湖面的热爱,一如最初的感觉,来自从前。 忠秦的爷爷曾在南京国民政府任职。解放前夕,国民政府分发给他一张去往台湾的船票,老先生毅然拒绝,踏上回家之路,踏上这片土地。用他的话说,这里才是他的安身之所,比任何地方都安心。即使文革时期他被折磨的不成样子,他依然热爱这里,依然心怀诗意和向往。史家在这个村子里是书香之家。史咏梅是忠秦的姑奶奶,读完私塾以后,史咏梅开始了她的新式求学之路,从这个渡口乘船而上,去浮山、去新的环境。那时,谁也不会知道,往后的日子,让那个怀抱梦想的少女,卷入一场中国大背景变革的环境里。而这一面湖水,恰好见证了那一切,只是无声、无奈,或者无法覆盖。而这一片芦苇荡里,似乎还能找寻当初史咏梅被改变人生的无助。风声呼呼,芦苇荡荡,伊人早已远去,故事却交到了明天的手里。 我喜欢在水边漫步,喜欢把这份宁静用镜头收纳。大家再次认真的开着玩笑,过些年日,就在这湖边山丘择一处平地,盖三五间茅屋,一间休憩,一间休闲,一间收藏爱好,然后修一叶小舟,在湖心评论埋藏多年的老酒,奇思何不快哉?这个想法被忠秦当场否定了,理由是这块地不行。 还没等我们问及为什么 从史李庄出来,就到了大公路,坚硬的水泥路,总是让思维打上现代气息的标签。但这一次,我内心终于释然,这座水乡依然坚守着它当初的容貌,因为在某个起风的夜晚,你依然能听到涛声,依然能沿着一条逼仄的小路找到湖岸。依然,在一片青草和芦苇丛里寻找久违的故事。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