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幼勤奋读书,颇有才学,少年应试时,就在县府名列第一。十七岁以后,他在家乡教了八年私塾。吴汝沦在安庆创办桐城县学堂时,听得知他博学多才,特邀请他为学长。1902年春,房秩五到安庆蔡家教书,不久结识了刚从日本回国的即陈独秀等主张维新的爱国知识分子,建起了“青年励志学社”,每周聚会,讨论国事,还在安庆北门的藏书楼发起爱国反帝爱国演说会,促进了革命思想在安徽的传播。后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赴日本考察学制后回国,在安庆巡抚衙门南院筹建桐城县学堂,自任堂长,翌年招生开学,选聘学行优秀的房秩五为学长。
1904年春,陈独秀领他们共同创办了安徽第一份民主主义革命刊物——《安徽俗话报》,陈为该报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房秩五负责教育编辑,以“救亡图存,开通民智”的宗旨,揭露帝国主义对华各种侵略表现,向读者广泛介绍新知识、新思想,抨击传统的封建文化思想。
当年秋天他东渡日本去学习教育,在日本结识了女革命家秋瑾,领悟了革命道理。1905年夏,安徽公学增设“公立速成师范学校”,房秩五被邀回国主持,到芜湖积极兴办速成师范,同时继续参加《安徽俗话报》编辑工作。不久,因登载外交消息,为驻芜英领事要求,中国官厅勒令停办报纸。
1905年回国后,房秩五在芜湖从事办学、办报工作一段时期。1912年,许士英出任司法部长,他应邀至北京,主编《司法公报》,后任《东三省日报》主笔、《司法报》主编。第二年春,因在东北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被军阀殴打,身遭摧残。1916年,他任交通部视察。
1921 年房秩五出任芜湖道尹。在任期间,他协助许士英等进步人士反对军阀倪道琅贿取选票、包办选举,由此并取得了胜利。但他立志文化教育事业,厌恶官场F·B,1924年,他辞官到浮山创办图书馆。
由于他依然热爱教育事业,1925年又创办了浮山小学。1928年,他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历尽艰苦创业,四处奔波找优秀教师,在桐城创办了浮山初级中学,自己任校长和董事长。他省吃俭用、节衣缩食,连住的地方也没有,以华严寺、金谷岩为家,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1929年才在学校旁边建造了“双瞻阁”房屋,才算有了固定的住所。由于房秩五一直在浮山致力于教育事业,学生众多,他以自己的职业与声望支持革命工作,还掩护过王步文、孙炳文烈士夫人等***人,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1941年,日军飞机轰炸了他的学校,他痛不欲生,但仍不气馁,去上海、香港等地控诉日军罪行,为学校积极募捐,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筹款四万多元,终于使得学校得以恢复。在抗战胜利后学校得到发展,于1946年增设了高中部。教学及管理之余,他还写下了大量诗歌,至今有《浮渡山房诗存》,大书法家沈尹默给他题写的书名,光明甫、方孝远为此书作了序。
建国以后,房秩五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总理到住处看望了他,并赞扬了他为教育所作的贡献。
后来,房秩五历任安徽省第一至三届政协副主席,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