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房秩五曾和陈独秀、吴守一等人办《安徽俗话报》

时间:2018-06-06 09:15:26

   1904年春,一份名叫《安徽俗话报》半月刊,带有淡淡的油墨香,在安庆老城街头悄然传开。也就是这样一份报纸,犹如重磅炸弹,在安庆,在安徽甚至在中国,惊起一天红云。从此,安徽近代新闻史、近代革命史,包括中国新文化运动,揭开鲜活而灿烂的一页。《安徽俗话报》的主笔与主编,正是赫赫有名的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

缘起藏书楼演说会

  创办《安徽俗话报》动议,出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藏书楼演说会,5月17日下午,大雨滂沱,陈独秀撑着一把红油纸伞,匆匆由姚家口插向拐角头的藏书楼。“全中国人既如是沉梦不醒,我等既稍有一知半解,再委弃不顾,则神州四百兆岂非无一人耶!故我等在全国中虽居少数,亦必尽力将国事担任起来。”虽长年在外,又几度赴日留学,但浓浓乡音不改,演讲中,格外有安庆人特有的磊落和刚烈。

  这一年,陈独秀25岁。安庆诸学堂300余学生,慕名而来,聆听了陈独秀的演说。藏书楼外大雨如注,藏书楼热情如火……也就在这次演说会上。陈独秀宣布成立安徽爱国会,当场有126位青年学生,宣誓成为首批会员。后经会议公举,“陈独秀,潘瑨华,大学(安徽高等学堂)二君,武备(安徽武备学堂)二君,桐城学堂(桐城中学堂)操习杨君”,共7人当选为爱国会负责人。会议议定《安徽爱国会章程》,共22条,并倡议创办《爱国新报》。“发爱国之思想,振尚武之精神,使人人能执干戈卫社稷,以为恢复国权基础。”安徽革命之火,由此点燃。

  安徽爱国会成立当天,安庆知府桂鍈就惊出一身冷汗,连夜赶往黄甲山电报局,将此事密报两江总督端方。后桂鍈以安庆府名义发布布告,称“访闻近有东洋留学回国之人,在该处(藏书楼)私设会社,演说悖妄之词,摇惑人心,实属荒谬,有违国家法律。现奉抚面谕,不准演说、私设会社,如违拿办。”同样,在南京,两江总督端方接到密报,也觉得非同小可,当即电饬安徽统领韩大武,定性陈独秀等,“名为抗俄,实为排满,且密布党羽,希图大举。务将何春台、陈仲甫一体辑获。”外务部接到端方谘请“饬各省缉拿”后,更是惊恐万状,立即向沿海各省督抚发电,“务将此败类,严密拿查,随时惩办。”一时间,乌云压顶,山雨欲来。

  陈独秀之后的行踪,有两种不同说法。一说统领韩大武接到端方密电后,交文案吴汝澄(守一)处理,吴汝澄是陈独秀至交,阅后自然大惊失色,赶紧通知陈独秀及爱国会成员。待第二日韩大武按端方指令拿办时,陈独秀早已登上开往上海的客轮。另一说稍曲折些,说陈独秀当即就被韩大武拿办,但负责处理此案的知府桂鍈,却迟迟下不了硬手,因为他与陈独秀的嗣父陈昔凡,有过不错的交往。而此时,陈昔凡在东北官至四品黄堂,虽是署理新民府知府,却也与桂鍈平起平坐。不看僧面看佛面,有这样一层关系,桂鍈玩了个小心眼,将陈独秀软禁在巡署后的安园,也不判罪,只是让他读书思过。后风声平息,才将他放出去,卖了陈昔凡一个人情。

  怎一个“俗”字了得

  安徽爱国会的《爱国新报》,有此波折,就成为一句空谈。之后一段时间,陈独秀应章士钊之邀,在上海协助创办《国民日日报》。也就在这前后,全国各地新思潮报纸频频问世,如《杭州白话报》、《苏州白话报》等等。这对陈独秀触动很大,于是决定回安徽,筹资出版《安徽俗话报》。

  光绪三十年农历二月十五(1904年3月31日),皎月如洗,大小32开、薄薄40页的《安徽俗话报》,随上海至汉口的客轮,溯江而上,先在芜湖下了一小半,剩下的,全部运抵省城安庆。

  虽是叫“报”,但按现在眼光,称“刊”还是更合适些,“每册大钱十五文,每月两册,朔望发行。”新出的《安徽俗话报》,套用《中国俗话报》的设计,为“洋人骑快马送快报”图,不过图中对“快报”做出积极反应的,仍是一群洋人。在两渡日本的陈独秀眼中,新世纪的新思潮,可能还是更为西方文明所接受。也正基于这一点,“开通民智,救国图存”,始终是《安徽俗话报》遵循的办报宗旨。
 
    《安徽俗话报》,是中国辛亥革命前安徽安庆市出版的第1家革命刊物;也是当时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白话报刊之一。为18开书本式装订,每期一册40页左右。始由陈独秀、房秩五、吴守一等编写稿件于安庆,寄交芜湖汪孟邹转付上海东大陆图书局铅字印刷。再运回芜湖由科学图书社揽总发售。1904年夏,房秩五去日本,吴守一回桐城,陈独秀来芜教书,遂在芜湖科学图书社继续主编、发行《安徽俗话报》。原定每月两期,朔望发行,但常脱期。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十五日)的第21—22期合刊,是现今能见到的最后一期。期发行数为1000册至3000册左右。因刊登涉外消息“为驻芜英领事要求中国官厅勒令停办”。这是现有原件存世的芜湖最早的近代报刊。它“是表面普及知识,暗中鼓吹革命的工作”,“作为爱国宣传的喉舌,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罪恶,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和革命热情”。在安徽地区的革命青年中,起了“组织革命和宣传革命的作用”。
 
    主编和主要撰稿人陈仲甫(陈独秀)。与当时安徽地区的革命团体“岳王会”有密切关系。广泛报道和评论国内外时事政治,介绍科学文化知识,灌输近代国家观念和民主自由的思想,并暗中鼓吹革命。陈独秀曾以“三爱”笔名在该刊发表了《亡国篇》、《说国家》等大量文章。
 
    1904年夏,芜湖出现了对公众免费开放的“阅报处”,在外地报纸的影响下,芜湖商政各界人士迫切需要一张本地报纸,以及时传播本埠工商行情、政治、社会新闻。《安徽俗话报》虽在芜湖总发售,但多销往外地,据该报自己统计,到第五期“仅省内的销售量已为1346册……芜湖为100册”,数量甚少。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