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镇将军一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长征中,还是身处异域的外交战线上,他总是时时心怀故土,常说:“不热爱家乡的人,就谈不上爱国”。解放后,黄镇将军先后5次来到安徽,曾经4次回归故里。家乡人心目中的黄镇将军,究竟怎样呢?近日记者来到了黄镇将军的故乡——枞阳县横埠镇黄山村进行了采访。
家乡的人都知道,将军有一个弟弟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弟弟留下的妻子儿女依旧在家乡生活,家境很贫寒。解放后,黄镇将军把弟媳和侄女接到北京,在他们家生活。按规定,烈士亲属和后代,国家有抚恤,黄镇将军一分钱都没有要。他对妻子朱霖说:“为革命牺牲的人中国有很多,国家现在有困难,弟媳她们和我们一起过吧,不要找国家的麻烦了!”对于家乡其他烈士亲属,黄镇将军同样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在黄山村采访时,一些烈士的后人动情的对记者说:“黄镇将军在四次回到黄山村,有三次看望了黄山村所有的烈士户”。黄山村有24户烈属,黄镇将军都一户一户地看望,一家一家地进行慰问,和烈属们促膝谈心,询问国家给予的抚恤和照顾有没有享受到。他还告诉烈属们,有困难就找他,他能做到的,一定给予帮助。 1980年11月30日,黄镇将军来到横埠中学视察,亲切看望了横埠中学全体师生”。横埠中学副校长刘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刘奇对记者说,当日下午,我们闻知黄镇将军要到我们学校视察,老师和学生们都很激动。当黄镇将军从车子里下来,欢乐的人群把黄镇将军团团地围住,黄镇将军十分平易近人,一点都不计较”。在校园里,黄镇将军问当时的校长周凤仪:“学校是哪年办的?多少班级?多少老师?多少学生?”周凤仪校长一一作答。走到学校小会议室,黄镇将军不等校长汇报工作,便询问起来。黄镇将军说:“几年来的高考,升学率怎么样?”周凤仪校长回答说:“1978年,本科生录取十五人,1979年十九人,1980年二十人,中专录取四人。升学率百分之十几,初中百分之八十五通过预选。”黄镇将军高兴地说:“不错嘛!为家乡培养了一批人才。” 刘奇告诉记者说,黄镇将军当时在学校里视察时发现:教室是土基壁子,黑板全是木板的,凳子是一块木板,凳脚用土基垫着。也有的凳子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凳脚还用绳子绑着。有的半边是木头脚,半边是土基脚。有一个教室是用毛竹搭起来的草棚。学生宿舍也很简陋,床全是用毛竹绑成的。黄镇将军边看边念叨:“办学条件很差。”他来到高一一班,亲切地问:“斑上年龄最小的是多大?”班主任金成一一作了回答。 黄镇将军有些感喟的对身边周凤仪校长和其他校领导说:“那么学校的教学成绩看来不错,办学条件不好。我们国家经济还很困难,要迎着困难上,多多培养人才。经济问题,我不好解决。我到县里,和县委说说,要建点房子。图书问题,你们写个东西,可以解决一点。”黄镇将军又说:“这样艰苦的条件,每年还给国家输送了这么多合格人才,这个学校有前途。好好办,十年之后,我再回来看看。”黄镇将军在离开学校时,应周凤仪校长的请求,为学校提写了“要迎着困难上,多多培养人才”大字。 刘奇对记者说:“没有想到黄镇将军是这样的非常平易近人,态度也特别的和蔼,一点架子也没有,就像一个地道的老农民一样。我当时感觉的是,在我面前的不是一位文化部长,一位将军而是家里的一位长者。”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