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镇1909年1月8日出生于安徽枞阳,1925年春考入上海美专,成了刘海粟、潘天寿的学生。宁都起义后,黄镇到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科工作。他的作品《长征画集》和长征一起,载入了史册。
长征速写
黄镇晚年在《〈长征画集〉的回忆及其他》一文里,这样描写了自己在长征途中画画的情景:
在漫漫途程中,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是真实生活的速写。林伯渠老人的马灯一直在长征路上闪亮,我画下了这位革命老英雄的形象。红军经过川滇边界的时候,一家干人(穷人)走进了我的画面,那十五六岁女孩赤身裸体的悲惨景象,那一双父老眼泪滚滚的哀伤感情,深深触动了我,于是,我画下了永远忘不掉的事实。我亲临了飞夺泸定桥的场面,大渡河的汹涌,十三根铁索的险峻和二十二名勇士身上燃起的烈火,使我不能不留下历史的画面。还有青藏高原上深山老林的夜宿也是很难忘记的。那种砭人肌骨的寒冷,战士们深夜的谈话,古老森林里不可琢磨的声音,都使我要画下这种气氛。还有草地宿营的篝火,行军的行列,都会自动走到我的笔下来。我走一路,画一路,有时画在纸上,有时画在门板上,也有时画在石壁上。
当时,黄镇身背一个布书包,做简易的画包。画好后,他便将画稿放在书包中。布书包雨打即湿,日晒即干,因而画面模糊,纸张折皱,难以保存。黄镇十分羡慕王幼平身上背的一个皮包,不仅看上去洋气,关键是不怕风吹雨打,便于保护画稿。
一天,王幼平奉命调到上干队学习,分别的时候,黄镇说:“你这个皮包送给我吧,好装我的画。”王幼平比黄镇小一岁,山东人,和黄镇一起参加了宁都暴动。他慷慨相赠。据姬鹏飞、王幼平、莫文骅、孙毅、苏进的回忆,当时是黄镇一把抓了王幼平的包,将里面的东西倒出来,“王幼平只好割爱把皮包送给他了”。从此,黄镇把到处搜集的画纸、画笔都放在皮包里。他的墨,是锅灰刮下来的;笔或买,或从地主家拿,或战友送;纸是同志们赠,从土豪家得,从敌军中缴获,或是祭祀的黄表纸、写春联的大红纸。
长征途中,黄镇走一路画一路,竟画了几百张。晚年,王首道还记得黄镇在长征途中为林伯渠画过一帧题为《夜行军中的老英雄》的素描。当时,王首道和林伯渠编在二纵队(代号红章纵队),林老担任没收委员会主任和总供给部长,和普通战士一起步行。
黄镇还画了一幅《董振堂同志》速写,并加了按语:“平时一只手欢喜叉腰,一根短棍子是离不了,一支手枪是一刻钟都不会离身的,他非常和气。”这幅画,成了红五军军团长董振堂烈士最后的人物肖像。
1935年3月,红军长征到川滇边时,黄镇为当地的干人(背盐者)画了一幅《永远忘不掉的事实!》。他写了一段文字:“这一天还是小雨不断地下着,在一个村子里小休息。我们跑进一家屋里,不由得我们吓了一跳。原来一家四口,一个中年妇女,衣服破得下身都不能遮盖了,还有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赤身露体靠在她老父亲的背后……我们许多同志都很好地安慰了他一顿,并送给他们一些绸子和布。他开始不肯要,经过我们再三解释,他才很高兴地收下。”这幅画,形象生动地记载了红军在自己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帮助贫苦老百姓的故事。
可惜,黄镇的许多速写,大都遗失了。一次是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是日本鬼子的扫荡,还有无数次的突然转移等,黄镇一次一次地丢失了他的画。
寻找《西行漫画》的作者
《西行漫画》初版由阿英1938年在“孤岛”上海自己办的“风雨书屋”出版。阿英(1900~1977)芜湖人,即钱杏邨,1926年入党,1927年与蒋光慈组织太阳社,1930年加入“左联”;孤岛时期,与郭沫若、夏衍创办《救亡时报》,主编《文献》杂志。
本来,阿英、李一、陈宜郁等准备在《文献》月刊连载这些画,但担心不能连载完,刊物就遭到破坏,于是出版画册。因画稿是萧华托人送来,作者署名为萧华。
阿英说,画册所以叫《西行漫画》,“是因为美国记者斯诺访问延安的专著《西行漫记》中译本发行不久,书里有叙长征的专章,而环境又不宜于直接用二万五千里长征一类的字样,采用这样书名,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它的内容”。
这本画集当时用铜版纸、道林纸精印了两千册。不久,风雨书屋被查抄,人员遭到逮捕,画册从此没有机会再印。
1958年12月,一位热心的读者在北京图书馆发现了这本署名为萧华的《西行漫画》初版本,一看出版时间,已经是20年前了。直觉告诉这位读者,这是一本极其珍贵的红军时期的作品,很有重新出版的价值。当月,这位读者向人民美术出版社作了推荐,人民美术出版社马上同意再版。
除了北京图书馆发现的这一本,另外一本《西行漫画》,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一位同志在厂甸的一个小书摊上发现的。
美术出版社的编辑邵宇立即拜访了萧华同志,请他为重印本写序。萧华这才见到初版《西行漫画》,才知道初版误记了自己的名字。萧华对邵宇说,他不会画画,不是他画的,但也不知作者是谁,是他当时托人把画稿辗转带到上海去的。
作者不是萧华,这是出版社没有想到的。于是,邵宇走访了《西行漫画》出版人阿英。阿英在天津工作,他也不知道谁是真正的作者。他说:“初印时,我们只知道是萧华同志带来的,就未加查考,写上了他的姓名。”
找不到作者,出版社仍然请萧华写一个《序》,介绍这本画集的出版经过。萧华仔细看《西行漫画》的内容,因有董振堂手握拐棍长征的情景,估计是红五军团人画的。他在《西行漫画》序中写道:“漫画的作者已经查不清楚是什么人。我想,很可能是红五军团中做宣传工作的同志。”
他猜着了!当时,黄镇在红五军团宣传部当科长。因找不到作者,这个版本未署作者名。
除了阿英、萧华,刘白羽也不知道《西行漫画》的作者是谁。
50年代,刘白羽的一位美术界的朋友从隆福寺地摊上买得一本长征画,问刘白羽知不知道这是谁画的?刘百羽1939年在晋翼鲁豫解放区认识了黄镇,他后来回忆说:“我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是黄镇,说实在的,我只觉得他是一个工农干部,而绝没有想过他是艺术家。”
1962年4月,人民美术出版社打算再版《西行漫画》(第三版)。出版前,邵宇和黄胄找到去年才回国任外交部副部长的黄镇,问他《西行漫画》的作者。他们想,黄镇是搞美术的,又参加过长征,说不定能知道一点信息。在此前,和黄镇一起参加长征的李克农,已向他提到这本画集。
黄镇翻开《西行漫画》的第一页就明白了,感慨地说:“啊!这就是我在长征途中的画……”邵宇和黄胄听了,欣喜若狂,原来眼前的黄副部长,就是作者呀!阿英也非常高兴,说黄镇“还是像画稿中所体现的那样乐观,那样愉快,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
后来,黄镇这样描写了自己最初的情感:“《长征画集》的第一页,画上的形象使我激动不已。一位年已五十开外的老同志,戴着深度近视眼镜,黑夜,左手提着马灯,右手执着手杖,老当益壮之中。这就是林伯渠同志。他和徐特立、董必武,德高望重的老人,以半百的年纪,参加了长征,历历在目,一切犹如昨日。这幅画唤起了我的记忆,像又走上了艰苦的二万五千里的行程。”
黄镇请萧华为新版画集再写序。萧华1916年生,1930年参加红军,曾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战时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而黄镇任八路军一一九师政治部副主任。四年前,肖华以为查不清作者了,没有想到作者就是自己很熟悉的黄镇。他在新版序中说:“现在,我很高兴地知道了作者是黄镇同志。”
《长征画集》的问世
第三版的《西行漫画》改叫《长征画集》,黄镇请魏传统给24幅画配上诗。魏传统1908年生,1926年参加了创造社,1928年入党,1933年参加红四方面军,任红三十三军政治部秘书长,在长征途中,如不是董振堂阻止,已被张国焘所杀。1948年,黄镇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室主任,魏传统担任总政秘书长。两人是老熟人,黄镇曾高兴地说:“老魏,你是我最满意的合作者。”
在黄镇书房兼会客室里,两人翻阅《西行漫画》集:林老提马灯、过湘江、苗家姑娘的锄头、博古的烟斗、董振堂随时带着枪的严肃军人姿态等等……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将他们带入二十多年前的那段不平凡的往事。在谈到《翻夹金山》与《下雪山的喜悦》两幅画时,两人不禁同声唱起:万里长征,经历八省险阻与山河。铁的意志,血的牺牲,换来伟大的会合……
魏传统说:“你只翻一次夹金山,我南下北上,翻过两次夹金山。执行北上方针,这当然是毛主席正确路线的胜利。”谈至此,两人彼此会心地笑了。
新版本第一次改为12开本,在初版24年后终于第一次署上了作者黄镇的名字。
1986年7月3日,安庆老乡、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向中顾委委员黄镇建议,出版简装普及本,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师50周年。因为已有的《长征画集》印刷很美,但印数不多,价格贵,一般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买不起。
黄镇同意后,吕济民与文物出版社联系,请他们8月出版《长征画集》第四版。扉页上印了“为纪念长征五十周年,宣传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几个字。这年9月1日,黄镇夫妇在钓鱼台宾馆宴请新加坡画家黄葆芳一家,送给客人普及版《长征画集》。
《长征画集》将“永恒存在”
1964年1月11日,陪同周总理访问14国的外长陈毅在加纳写诗,称赞同行的副外长黄镇:
黄镇有三绝,就是书画诗,
如能常写作,定为天下知。
“如能常写作”,陈毅指的是黄镇的诗作。黄镇书法、画和诗三者比较,最有影响的还是画。而在黄镇的全部画作中,最有历史意义的是《长征画集》。
初版《西行漫画》印刷了2000册,当时就起到鼓舞沦陷区士气和民心作用。1938年,阿英满怀感情,细腻地描写了这本画集的美术、史料和革命史等多方面的意义:
虽只是二十四幅的漫画,却充分表白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坚实,以及作为民族自己的艺术,在斗争与苦难之中开始成长……在中国漫画中,请问有谁表现过这样伟大的内容,又有谁表现了这样韧性的战斗?刻苦、耐劳,为着民族的解放,愉快地忍受着一切,这是怎样的一种惊天地、动鬼神的意志。非常现实的,乐观的在绘画中,把这种意志表达出来,是从这一束漫画始……它将不仅要伴着那二万五千里长征历史的伟大行程永恒存在,它的印行,也将使中国漫画界,受到一个巨大的新的激刺,走向新的开展……发挥着民族伟大意志的反侵略战争,现在正继续开展。广大的中国人民,为着民族生存,是毫无顾惜地忍受着一切苦难。这正表现了这一束漫画所反映的民族精神的更进一步的发挥。把它印行出来,也正是要向全世界有正义感的人们,提供一项中国抗战必然胜利的历史实证。
1962年4月,萧华以言简意赅的语言,叙述了这些画的意义,它们“是伟大长征的片断纪录,是真实的革命史料,也是珍贵的艺术品……作者特别突出地反映了红军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纪录下了红军路过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光和‘干人儿’(即穷人)的苦难的生活。这样的作品至今还不多见”。
《长征画集》第一版主要在上海和原新四军区域流传,第二三版很快流传到全国和国外。1975年秋天,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黄镇携夫人朱霖到旧金山伯克利加州大学去参观,著名华人学者陈省身教授陪同。到学校图书馆参观时,一位管理员从书架上拿出一本《长征画集》来,请黄镇签字留念。一打听,这本画册是他们60年代从香港用高价买来的。
为了宣传长征的意义,1983年,外文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英、法、日文版《长征画集》第一版。陈毅预言的“定为天下知”,已成事实。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