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黄镇与美记者斯诺等三位著名友人的访华内幕(下)

时间:2018-06-12 15:12:40

    中印边界冲突,导致韩素音及其印度籍丈夫无法访问中国/韩素音向黄镇表示:我已经几年没有回中国了,那里是我的第一故乡

  黄镇担任驻法大使期间,还促成了另一位国际知名友人前来中国访问。这位友人就是名噪东西方的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多年以后,韩素音曾经撰文回忆说:“1970年如果没有黄镇大使的鼓励和支持,我和丈夫去中国访问并会见周恩来总理几乎是不可能的。”

  韩素音,1917年出生在中国的中欧混血儿。她的父亲是中国湖南人,母亲是比利时人。小时候的韩素音先后在中国北京和比利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熟悉中英两国语言,初中时就擅长用中英两国文字撰写文章。抗战时期,韩素音在重庆结识了周恩来,那时她与第一任丈夫刚结婚不久,其丈夫为国民党的外交官。结婚不久,韩素音即随丈夫远赴欧洲。在英国伦敦生活了几年以后,1945年她又随丈夫回到了重庆。这时,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了,韩素音的丈夫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身亡。丧偶后的韩素音听从父命,改修医学并当上了医生。1949年,韩素音随父母前往香港行医。

  韩素音在香港行医期间,时刻关注着中国内地的政治、经济形势。当韩素音看到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历史性巨变时,非常迫切地要求返回中国内地。1956年,韩素音希望回中国内地参访的要求获得批准,并在北京受到了周恩来的亲切接见。正是周恩来与她的这次谈话,让韩素音对中共政权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后来,韩素音回忆与周恩来的会面时说:“他的两小时谈话几乎改变了我的一生。”

  本来,韩素音很想留在中国内地定居并从事写作,然而,命运的安排让她再次返回了香港。在香港,她有幸结识了一位印度籍进步人士,他后来成为韩素音的第二任丈夫。韩素音与印度籍丈夫结婚以后,很长时间都生活在伦敦。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后,由于韩素音的丈夫持有印度护照,导致韩素音多次渴望再回中国内地看一看的愿望无法实现。

  1970年春,韩素音从伦敦前往巴黎。在这里,她希望与中国驻法大使黄镇谈一谈她和丈夫渴望访华的迫切心情。此前,韩素音和黄镇虽然在外交场合曾有过几次会面,但那都是在官方场合,谈话有限。这次她和丈夫一起来到巴黎,就是为访华一事专程求见黄镇。黄镇决定会见韩素音,他知道韩素音对中国始终是友好的,而且她还是一位在西方颇有影响的著名女作家。

  在友好的气氛中,韩素音坦率地向黄镇表示:“我已经几年没有回中国了,那里是我的第一故乡。我的丈夫是印度人,他也非常想到中国去看一看。可是,由于1962年的边界冲突,除受到委任的印度外交官之外,所有印度护照都加印了‘去中国无效’的字样,所以他的愿望始终不能实现。至于我对中国的感情更深,没有一天不想回去看看。希望黄大使帮助我们实现访华的愿望。”


  黄镇理解韩素音的心情,不过他不能在韩素音面前轻易许诺。黄镇当时只对她鼓励性地表示:“你和你的丈夫为什么就不能去中国呢?”

  黄镇在会见韩素音之后,很快向国内转达了这位女作家的访华愿望。有关部门根据黄镇的意见,对韩素音的访问进行了一系列安排。就在韩素音在英国等候消息的时候,她的丈夫也返回了印度新德里,当面向英迪拉·甘地夫人说明他渴望访华的意愿,得到了这位女政治家的首肯。当年秋天,韩素音和丈夫终于在黄镇的关照下,启程飞往北京。周恩来在百忙中接见了韩素音和她的丈夫。韩素音后来说:“我相信我丈夫是1970年第一个以非外交官身份访问中国的印度人,这应归功于黄镇的鼓励。我们在中国会见了周恩来总理,谈到了印中关系。从1970年起,由于中国不断的努力,亦由于印度方面采取比较明智的态度,两国间的关系出现了缓和迹象。”

  这次访问结束后,韩素音在返回英国时发现一部描写江青的作品《红都女皇》,正在欧美图书市场上销售。她出于对中国声誉的爱护,把这一信息及时报告给了黄镇。国内在获悉此事后,果断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声誉的行动,从而使这部由江青授意写作和出版的书籍的流毒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此后,韩素音又数次从英国回到中国内地。韩素音每一次回来都用她的笔写出大量介绍中国的文章,发表在欧美各国的报刊上。正是由于韩素音公正、客观的报道才澄清了西方某些右派传媒散布的流言蜚语,让一些看惯片面报道的欧美人士了解到中国的真实面貌。韩素音后来还根据她21次会晤周恩来,多次得到邓颖超接见时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出版了一部题为《周恩来与现代中国》的作品,这是一部在海外影响较大的周恩来传记,也是一部独具新闻和史料价值的优秀作品,为海内外人士了解周恩来提供了真实可信和感人肺腑的资料。

  1989年12月10日,黄镇在北京病逝的消息传到伦敦后,韩素音在悲恸之余撰写了一篇题为《他,将长留在我心间》的悼文。这位女作家始终对黄镇促成她和印度丈夫在“文革”发生后访华心存感激。

  李振翩一家人急于求见黄镇的原因,仅仅是希望早一天回到祖国看一看/李振翩竟是毛泽东阔别半个世纪的学友

  1973年春天,黄镇作为中方谈判代表,在巴黎就中美建交问题与美方进行谈判。经过多次秘密接触以后,双方决定在美国纽约和中国北京互设联络处。黄镇作为中国第一任驻美联络处主任,于这年3月前往美国纽约。

  黄镇赴美履新前,毛泽东在北京接见他时说:“驻美联络处比大使馆还大使馆。”黄镇抵达纽约以后,工作千头万绪,忙得不可开交。初到美国时,联络处连个驻地也没有,只是在“五月花”酒店临时租房开展外交工作。那时,中美两国关系尚属微妙时期,国民党的“大使馆”还在,他们千方百计地阻挠黄镇的工作。可是,黄镇并没有畏缩,他还像在法国一样,来美不久即把联络海外友人的工作纳入了议事日程。

  黄镇到达纽约的第二天,就有一位名叫洛塔·李弛的美籍华人打来电话,声称自己是李振翩博士的女儿,要求与黄镇会面。当时,黄镇对李振翩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只知道这位来自湖南湘乡县的医学博士在美国华人中较有影响,但其女儿为什么如此迫切请求与他会见,详情只有在与洛塔·李弛会面后才能知道。

  第三天下午,黄镇抽出20分钟与洛塔·李弛见了一面。这位华裔女子向黄镇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希望他拨冗与其父李振翩见一面。黄镇为其真诚所感,当即同意安排与李振翩的会面。

  4月中旬的一天,黄镇在“五月花”联络处临时驻地与李振翩夫妇见了面。当李振翩夫妇前来“五月花”拜访黄镇的时候,正是黄镇来美后处境较为困难的时期。中美两国毕竟对峙了20多年,而当时国民党方面还在千方百计监视可能与联络处接触的华裔人士。所以,当黄镇见李振翩不顾有人盯梢亲自前来拜访的时候,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而黄镇随和慈祥、热情有礼的风度,则拉近了李振翩与这位中共外交家的距离。当黄镇听李振翩说他们一家人急于求见自己的原因,仅仅是希望早一天回到祖国看一看时,黄镇十分感动并应允把李振翩的请求马上报告国内。

  当时美国华裔中渴望回国探访的人很多,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美籍人士的访华受到一定限制。这种形势让黄镇担心李振翩一家的访华请求是否会顺利得到批准。然而,让黄镇意想不到的是,当他的报告通过外交部呈交给周恩来不久,很快就得到了回应。这时,黄镇才知道:李振翩竟是毛泽东阔别半个世纪的学友。

  1919年,毛泽东在湖南组织学生联合会并领导“逐张运动”时,就与时在长沙读书的李振翩邂逅并结为挚友。李振翩景慕毛泽东出众的组织才能,毛泽东倾心李振翩超群的才华和人品,两人当时都是热血青年,曾经徜徉于湘江之畔,橘子洲头。有时,他们还面对湘江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正因为如此,当周恩来把黄镇关于李振翩访华的请示报告送到毛泽东案头的时候,很快就得到这位中共最高领导人的欣然批示。

  1973年7月,李振翩一家在黄镇的精心安排下,顺利飞抵北京。8月2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亲切接见了李振翩一行。交谈时,毛泽东开口就问李振翩是否还喜欢吃湖南的苦瓜,李振翩感动得眼中含泪。他说:“主席,我在美国连做梦都想吃湖南的苦瓜和冬苋菜呀!”会谈中,毛泽东还和李振翩共同回忆起1921年以前他们在长沙的几次见面,以及后来毛泽东前往上海从事革命斗争,两人在分手的前夜曾经彻夜长谈。李振翩记得他对毛泽东的表白:“润之兄,虽然我不能追随你前去上海,可是请你相信,我专心研究医学也是为着爱国爱民。”次日,毛泽东和李振翩在火车站上话别时说:“虽然你搞医学,可是我们将来也许会殊途同归的。”李振翩返回美国以后,和黄镇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李振翩在美国病逝后,已调回国内任职的黄镇听说华裔人士正在酝酿筹建“李振翩纪念会”时,不但发来唁电,而且考虑到李振翩生前对中美建交所作的贡献,还建议在华盛顿举办一次纪念展览会。黄镇为此还捐献了一幅亲笔绘制的国画。

  1989年,黄镇在北京逝世后,李振翩的女儿洛塔·李弛专门写了一篇悼文《缅怀一位伟人》以志纪念。洛塔·李弛说:“不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将永远铭记他。他是一位真正的传奇人物。”(作者:窦应泰)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