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有感
朱光潜5到16岁,一直随父亲读私塾。开始几年,可能是年龄太小,父亲又严要求的缘故,经常挨父亲的鞭抽棍打。后来懂事了,整天埋头读书,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直到徒步上50里路外的桐城中学读书才体会到适当体育活动对增强体质的益处,故每年暑假回家,钓鱼就成了他非常爱好的户外体育活动。他家前边不远就是风景如画的凤凰山。山下的凤凰池,如一块翡翠镶嵌在那里,水波晶莹,绿树掩映,环境幽雅。朱光潜常到凤凰池钓鱼,一是让大自然的美景陶冶自己,二是这里蕴育着鲫、鲤、青鲲、白鲩、鲶等各种各样的鱼,向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施展钓艺的空间。他把钓鱼的时间多放在早晨和傍晚,特别是久晴的雨后,这时水塘边的空气最清新,水最鲜活,鱼最爱抢食。有一次,轰隆隆的雷声还在响,他便趁着雨的间隙跑去钓鱼。串着蚯蚓的鱼钩刚一下水,就有一条大鲫鱼咬上了钩。接着下钩,又是大鲫鱼咬钩。当他一一次次拖着沉甸甸的鲫鱼上水时,心里喜悦的暖流也一次次传遍全身,尝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这次钓鱼出现了奇迹,不到一个时辰,就钓上了好几十斤全一色的大鲫鱼。他在回家的路上,一面回味着垂钓的乐趣,一面在心里说,怪不得东汉高士严子陵,清贫一生,宁愿垂钓于富春江畔,也不愿入朝为官呢。
朱光潜钓鱼每天都是定时出去,回来也是踩着钟点,不让家人久等。不管钓多钓少,脸上总是笑吟吟的。 不过有一天他却回来很早,神情也有点反常、他丢掉钓鱼竿,放下鱼篮,就一声不响地跑进卧室,趴在床上一动不动喊他吃也不吱声。这可把母亲急坏了;以为他突然得了什么病、便急忙叫人送他去医院:朱光潜这时才大吃一惊“谁病了?”母亲急切地说“你呀。”“我有什么病?唉,我是让一条大鱼吞钩逃走了。”说着,含在眼内的泪珠差点儿掉下来。 原来,朱光潜钓到了一条10多斤重的大青鲲。他本该耐着性子跟大青鲲打上好多回合的“拉锯战”,直到青鲲精疲力软才可把它拉出水面,然而由于心急,拉了五、六个回合便使劲往上拖,结果让青鲲猛一折弯,连钩带线吞下逃走了。朱光潜责备自己,不该没有那种耐性和沉着应对的精神,同时也进一步明白“急功近利不可取”的道理。 当大家知道朱光潜是为一条鱼脱逃而沮丧,并由此而生发一番感慨时,一场虚惊转为一番赞叹,都夸他以后必有大出息。母亲听了儿子的话,又好气又好笑,她鼓励儿子说:“明天,你再去试试,能钓到更好,钓不到可别象今天这样吓人喽。”朱光潜等大家都散去时,调皮地逗着母亲说:“我最怕鱼儿脱钩,丢掉10块大洋摸摸心也就算了,鱼儿脱钩的滋味,太难受了。” 忘了上船 朱光潜1916年毕业于桐城中学,本想进北京大学,因家里拿不起学费和路费,只好进了不收费的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这年秋天,他从离家三十里地的钱家桥乘船到武昌。 朱光潜的姑姑就住在钱桥乔祖庄,她家有亲戚是搞船的,正好往返于武昌,所以朱光潜乘船可以不花钱。初秋时节,天气还很炎热,朱光潜带着行李和书籍,在姑姑家歇了一夜,准备第二天赶早船。第二天一大早,朱光潜就来到钱桥河边。但等了好一会儿不见船来,便钻进一片柳树林,拿出一本他最爱读的书渎了起来。开始他本想一边看书一边等船,哪知看着看着就把等船的事忘得—干二净。直到太阳偏西、肚子饿得咕噜噜叫才猛然想起乘船的事:“糟啦,误船了”他只好把书收起、怏怏来到姑母家。姑母感到奇怪,问:“潜儿,你表叔的船今天没去吗?”朱光潜挠挠脑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是我看书把船忘了。”姑母笑着说:“你的书瘾真大。快去吃饭吧。”姑父听了也笑眯眯地说:“读书人就得这样专心才好。明天,我送你去上船。” 第二天早晨,朱光潜随姑父到了河边。等船时,姑父叫朱光潜去看一会儿书,笑着说:“这回你放心大胆地去看书吧,船随来我随叫,一定不误。”朱光潜感激地望了一眼姑父,又一头扎进了柳树林。 船来了,姑父招呼着船靠岸,把一切安顿好后,再叫来朱光潜。等船开了一小截,姑父又大声喊道:“潜儿,读书就该读出个样!”朱光潜向姑父招手示意,直到望不见姑父的影子,才进了船仓。 “每人”与“每丁” 朱光潜的父亲朱子香,是晚清秀才,但是他终身不愿做官,靠当塾师挣钱养家。因为家里人口众多,还要供三个儿子读书,所以家境并不宽裕,几斗种的田地,也只是忙时请人帮工。1934年,桐城遭受特大旱灾,种下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当地老百姓靠挖野菜、剥树皮和食观音土活命。朱光潜的家里人,虽然有他的薪水贴补,也只能勉强度日,但是到了1944年舂天,青黄不接,又遇水去逃难。朱光潜得知这些情况,十分关心族人,马上寄回2000多块大洋、并在信中跟父亲说:“凡我家乡族人,按每人一圆发给。”当时,一块银元可买糙米三斗,朱光潜的父亲想到自家经济也不好,决定留一些下来,便把朱光潜的意思“按每人一圆发给”改为“按每丁一圆发给”。并把剩下的钱,在桐城大关买了十五担种的租田。朱光潜得知这一消息后很不高兴,在给家里的信中,不仅责怪父亲的错误做法,还告诫父亲:“十块大洋一斤肉可以吃,一块大洋一担租田不可以买”。可是,父亲就是不理解,他认为自己家的钱买田地有什么不对,说朱光潜书读多了,有些愚了。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