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钱澄之:“民因吏虐常逋赋”

时间:2018-07-09 09:40:33

  “遗民”是“气节”的结晶体。如卓尔堪在《明遗民诗•序》中所说:“古今所称‘遗民’,大抵皆在凶荒丧乱亡国之余。盖易代之际,极多可歌可泣之人事”,遗民作为新旧朝代交替的历史见证人,“忠义牢骚者多出于其中,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然则遗民也不一定都是一些“不食周粟”的倔强之人,其中也有一些心思通达之士。感于前朝末世的腐败,他们虽然内心不愿意改朝换代,依旧能够平静地接受世道已变的现实。他们虽然坚持不仕新朝,但对与新朝的一些意气相投之士的交往也并不忌讳。他们虽然对新朝的不良端倪多生敏感,却也能够对一些历朝皆有的现象处之泰然。

  钱澄之便是这样的一个遗民中的达者。当明朝灭亡,他也曾举义相抗。后来知事不可为,他隐居故里,拒绝参加清廷举行的考试与举荐,“惕然物外,以大年终”。可他显然不是一个“平日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的愚忠者,由不虚求名节而以天下为重的思想出发,钱橙之对出仕新朝者态度也比较宽容,而不似当时人们对“官于南者,论尤严”。他更关心百姓的命运,诗卷中多为新朝官僚赠序者,希望这些人能于任上关爱百姓,施仁政,造福乡里,对于兴修学舍、振兴儒教的地方官更是赞扬的。钱澄之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众多,特别是他《藏山阁集》中的作品,大半都与明末清初的社会政治、民生疾苦有关,绝少无聊的应酬之作,流连景物的内容也不多。这一点在清初诗坛上也是很突出的。淡于君而重于民,这样的遗民心境确是可贵。

  在钱氏的诗中有较多的税事诗,其中的一个显见的主题,就是探讨如何唤醒并焕发纳税人的遵从。这样一个在历朝都很显要的亲民话题,对于他这个经历了明清易代的学者而言,便更有心得。

  钱澄之关于税收遵从成因的最为鲜明的观点是税收、税制、税吏不可以引起纳税人的反感,否则人们不可能还有高昂的纳税热情。这一观点可依他的诗句归纳为“民因吏虐常逋赋”(《日者杨公采索句送何昆复之建宁别驾》)、“商趁官廉输税急”(《芜关访房兴公库部榷吏》)。

  在这方面,钱氏的亲身经历很多。在“榷税萧条甚”的情况下,人民自己都被逼得没有了活路,他还能踊跃输税么?

  崇祯末年,人民生活已非常贫困,但朝廷仍然催科不已,加派不断。生活在社会下层,亲眼目睹民生疮痍、社会混乱的钱澄之,对国家的前途十分焦虑,他在《感时》诗中说:“也知国计正艰难,其奈闾阎已尽残。”明朝内忧外患,急需大量军晌,但广大百姓也已经被赋税、加派搞得焦头烂额。即使象钱澄之这样的家庭,也是“晚收担石尽输官”,因而“青黄不接哪得餐”。(《伯仲叹》)到了难免忍饥挨饿的地步,一般百姓的境况就可想而知了。

  《杂感》(第八首)对明末税收进行了严厉的控诉,并强调“赋税逋多派枉加”正是“即令盗贼正如麻”的原因之一。该诗道:

  水旱频仍父老嗟,飞蝗又见际天遮。耕农去尽田难认,赋税逋多派枉加。

  窃恐流亡还伏莽,即令盗贼正如麻。朝廷弭乱须蠲免,终是饥寒且恋家。

  这样的诗歌在《藏山诗阁存》里比比皆是,如《兴龙庵》“兵火欺巢鸟,军粮算野僧,悬崖人绝处,莫令长螺藤”,更深刻地揭示兵灾苛税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残酷现实。这一类现实作品,寄寓了诗人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无限同情。纳税人之不愿遵从,盖自顾尚且无暇之故也。

  苛捐杂税下,岂止是税收遵从受到扼制呢?还有灭亡国的危险呢!《大水叹》中说:“白头老翁休叹息,秋来官粮逋不得,回家早计卖妻儿,如今九年之水尧不知。”最高统治者根本不了解百姓的情况。即使知道了也没有什么用:“诏书屡问灾伤苦,课税宁教赋役宽?”(《感时》)皇帝知道了灾情,也只是一纸空召书,不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年年搜括助军兴,御寇防边总未能。”(《和百史闻警韵即送其北上》)明廷拼命搜刮,结果“寇”也灭不了,“虏”也挡不住,只是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入清之后,境况也没有显著的变化。百姓依旧吃不饱穿不暖,了无纳税的“资本“。如果纳了,自己也就惨了。如《秋雨叹》中描写纳税后的惨状:“田家输租腹已饿,未黑掩门向灯坐。小儿市上得酒还,速宜取醉昏昏卧。”《秋村八课》之《获稻》篇中说到“:即拟输官税,宁期卒岁粮”,完全似一种视死如晚的悲壮。《田间杂诗》中说“儿愁催税吏”,可知百姓是多么地讨厌纳税了。在《杂忆九首》所谓“放马儿来各敛钱”、“近闻牒下渐征求”的情势下,没有哪个愿意“慷慨解囊”,一如《秋水叹》所写:“君不见卖稻老翁泣诉苦,门外催租吏如虎。”

  钱澄之表现“吏虐”最有力道的诗作,是他的《催完粮》。在这首诗中,“税吏”对“税收”、“税制”体系的整体亵渎,以至于严重影响国家形象的严重性,在钱氏的笔下披露殆尽:

  催完粮,催完粮,莫遣催粮吏下乡。吏下乡,何太急!官家刑法禁不得。

  新来官长亦爱民,哪信民家如此贫!朝廷考课催科重,乡里小民肌肤痛。

  官久渐觉民命轻,耳熟宁闻号冤声?新增有名官有限,儿女卖成早上县。

  君不见村南大姓吏催粮,夜深公然上妇床。

  “吏虐”是常事,“官廉”却少见。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为税收制度的不合理。比如不顾农时的急征和加派,便不仅仅是“吏虐”所能概括的。《获稻词》写道:

  女踝碓,儿扫仓,我家今日稻登场。获稻上场打稻毕,拂还租稻叉手立。往时入仓才输官,今年只在场上看。晚禾干死田无稿,又下官符催马草。买草纳官官不收,千堆万堆城南头。风吹雨打烂欲尽,饿杀栏中子母牛。

  《悯荒和韵》又说:

  种豆南山又苦蝗,哀哀寡妇哭三荒。

  劝耕已缺明年种,加派还征隔岁粮。

  市井揭竿争闭籴,官司传檄急通商。

  朝廷近日专心计,谁听悲歌云汉章。

  如此一来,从税收到税制再到税吏,不是强暴就是昏庸,不是不合理就是不人道,何时才能迎来“商趁官廉输税急”的好景象呢?

  清初遗民诗人如林,群星灿烂,仅卓尔堪《明遗民诗》十六卷所收诗人就多达五百余家。在如此众多的诗人当中,钱澄之是成就较高的一位,可与顾炎武、昊嘉纪、屈大均比肩并称。他的诗,尤其是民生诗、税事诗,当可视为新乐府精神的发扬光大。而他对税收遵从辩证关系的论证,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有终极的说服力。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