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舜
姚康(1578—1653),字康伯,又字休那,明代万历末年诸生,今枞阳县会宫镇老桥村人。曾入两位相国幕府,被史可法尊称为“明读书人”。三百多年来,姚康的传说在老桐城经久不衰,其学问品德被百姓广泛传颂,乡人还把他比作能预知将来的刘伯温式智囊人物,并捐资在枞阳黄公山中建竹影庵庙以祭祀。姚康墓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姚康属于白苓涧姚氏。其先祖于元末明初自徽州婺源来迁,至他已历十世。姚康家境贫寒。父一邃,明诸生,开馆授徒为业,早逝。母吴氏守节,靠纺绩将他抚养成人。姚康八岁入塾,聪颖好学,有主见,治学“取愉快己意”为导向。他对经学不感兴趣,对史学兴致盎然。“塾师授以经,则寝然睡;即读史则心开。读至数十百行,无不贯综。人所略视不省,独加强焉。”姚康对八股文也不重视,对先秦古文则很欣赏。“为文法太史公,亦不纯似”。更有甚者,姚康三十岁时,拜太史吴应宾为师。吴应宾(1564—1635)是万历十四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桐城县北乡(今枞阳县钱桥镇)人,四十岁时因目疾告归。偏好史学的学生,遇到国家级史学大师,姚康的史学功底日厚。
经以处世。朝廷通过科举制度,选拔治国人才。科举考试的命题出自《四书》《五经》。考试的文体是八股文,用八股解释经义。八股文的经学性和工具性十分明显。“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姚康不重视经学,不喜欢八股,考试时经义阐释不深,起承转合套路不见,因此屡试不售,止步于诸生。秀才是不能做官的,姚康只好走他父亲的老路,在家乡开馆授徒,以教书为业。
史以鉴世。姚康偏爱史学知识,注重历史研究,《二十一史》了然于胸,兴替存废见解独到,史学才华出众,且善于独立思考,“论是非成败,每与人殊异”。只是身处乱世,徒叹怀才不遇。
崇祯元年,姚康入相国何如宠幕。何如宠(1568—1641)是桐城南乡何家青山(今枞阳县石矶头)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二甲第二名),授庶吉士,累迁右庶子。天启初年,拜礼部侍郎,逢魏忠贤迫害东林党人左光斗,因与左同乡,何遭阉党魏广微弹劾。朱由检登基后,铲除阉党,拨乱反正,起用何如宠,拜礼部尚书。上任前,何如宠会见吴应宾,委托他推荐人才。吴太史举荐姚康,于是同赴京师。年底,何如宠加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旋加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世称相国。何相国对姚康十分信赖,一切朝政,悉以资之。奏议文章,多出其手。吴江县周宗建墓志铭,世称奇文,史家据以为传,实由姚康代作。据长老相传,何相国曾引荐姚康面见崇祯帝,欲授官职。姚康见帝“貌庄而手劣”,断其必败,固辞不受,皇帝不乐,乃曰“休那”,于是,姚康即以“休那”为表字。崇祯四年末,何相国萌生退意,九次上疏乞休,最后获准。崇祯六年,崇祯帝召何如宠为首辅,于是何又邀姚康同行。因“客京师久,亲见诸公营私负国”,姚康以一个史学家的视角,看到了“世不可为”的大趋势,力劝何公急流勇退,并赠以纸扇,附题《卧猿诗》,予以讽谏。纸扇上画枯藤朽木,一猴卧于其下。诗云:“饱食安居乐矣哉,这场春梦几时回?而今要醒而今醒,莫待藤枯树倒来。”何如宠行之江苏清江浦,终于醒悟,称病乞休,获准返回。崇祯十四年,卒于金陵邸第,年七十三。
崇祯十年,姚康入相国史可法幕。史可法(1601—1645)是河南开封祥符县人,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崇祯八年,迁右参议,镇守池州太平两府。后封副使,巡行池州安庆等地,监江北军队。史可法久仰姚康才学,于崇祯十年初,戎马倥偬之间,单骑造访,邀姚康入幕,延为记室。崇祯十二年,史可法任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后调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军机。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煤山自杀,明亡。四月,清兵入关,占领北京,李自成溃退。崇祯十七年五月,史可法于南京参与拥立福王朱由崧即帝位(弘光),因受马士英等人排挤,自请统军镇守淮安、扬州,改任兵部尚书、授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是为相国。顺治二年(1645)四月初,史相国镇守扬州,组织抵抗清军。四月二十四日城破,拒降被害。史相国对姚康非常器重,军中大小事务,皆以咨询。军务奏章,多与商榷。故史公檄文为世所推重,其代撰征饷檄,已载于明史。其间,史相国为姚康预题墓碑:“明读书人姚康之墓”,互砺共勉。史相国督师扬州抗击清兵时,姚康已先假返里,故免于扬州死难。人皆以为侥幸,他却引为憾事,作诗《忆史相国》:“十年推赤尽心忧,台阁生风逊壮猷。天下儿童知司马,谁问精神贯斗牛。群生不造唯天命,一傅因难胜众咻。鼎沸未能成卷席,不无遗憾裂双眸。”
明亡后,姚康感时伤事,弹铗悲歌,怀亡国之痛,恨无力补天。隐居于家乡黄公山竹影庵,潜心著述《忍死录》,拒绝清廷征召,保持了“明读书人”的民族气节。姚康的著作主要有:《筹债堂集》、《忍死录》、《货殖传评》(已刊刻)、《太白剑》(已刊刻)、《江淮集》、《浑茶草》、《红亭本草》(医学)、《宋史改本》。姚康还是一位以诗记史的诗人,其诗汪洋闳肆,兼备诸体,冲淡简远,不失高古。读之发聋振聩,扼腕兴怀。先生诗作,大都散佚民间,传抄各异。乡贤姚允慰校长协同其父姚镜清老先生,不辞劳苦,披阅数年,广收博采,甄别录存,并请吴汝纶大师之高足唐雨梅先生审定,将姚康诸体诗415首和部分文稿,结成《休那先生诗文集》(上下册),于2008年出版行世。
姚康卒于清顺治十年,享年七十六。逝世前二日,自题墓联:“吊有青蝇,几见礼成徐孺子;赋无白凤,免得书称莽大夫。”姚康墓在家乡吐秀山俗名“兔子扒窝”的风水宝地,墓联刻石附史可法题墓碑两侧。姚康的墓联,上联有两个典故。其一,“吊有青蝇”出于《三国志·吴志·虞翻传》。虞翻,字仲翔,浙江余姚人。三国时著名经学家、哲学家。他为人刚直,任骑都尉官时,多次犯颜进谏,被孙权流放到交州。裴松之注引《虞翻别传》:“(虞)翻放弃南方,云: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青蝇吊客”,谓心境悲伤,想自己死后无人治丧,只有苍蝇作吊。其二,“徐孺子”出于《后汉书.徐稚传》。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东汉著名隐士,经学家,兼通天文、历算,公府屡次征辟皆不就,人称“南州高士”。豫章太守陈蕃敬重徐稚之人品学问。他不接待宾客,而对徐稚例外,每见必谈至深夜,并为徐专设一榻,去则悬之。王勃《滕王阁序》有“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名句。上联的意思,我虽然老死山林,只有苍蝇相吊,但是生前曾受到两位相国的信任,有过“徐孺子”式际遇。下联也有两个典故。其一,“白凤”出自《汉书》。扬雄,字子云,成都人。西汉学者、辞赋家、语言学家。扬雄侍从汉成帝去甘泉宫祭祀,写《甘泉赋》,绞尽脑汁,难以成文。梦见口吐白凤,醒来一挥而就,自此辞赋水平大有长进。扬雄的赋虽然有讽谏意味,但格调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后“白凤”多指文章词藻华丽、浮夸溢美。唐刘禹锡《酬乐天见贻贺金紫之什》:“久学文章含白凤,却因政事赐金鱼。”其二,“莽大夫”出自《汉书》。扬雄40岁时始任给事黄门郎,历“三世不徙官”。王莽称帝时,扬雄校书天禄阁。受别人牵累,即将被捕,坠阁自杀,未死,王莽并没有追究。后来,他写《剧秦美新》谀莽,被召为大夫。扬雄本士汉,却士莽任大夫,是变节行为,为文人不屑。宋朱熹《通鉴纲目.宋纪》说“戊寅五年,莽大夫扬雄死。”后“莽大夫”比喻变节贰臣。下联的意思是,检典我的平生所著,没有阿谀奉承、卑躬屈膝文章,我保持了一个读书人的气节。
姚康热爱池州瑰丽山水,敬仰池州风流人物,多次来池州游览。曾偕其师吴应宾畅游九华山,皆有诗传世。姚康涉及池州的诗有《登九华》、《九华忆病弟》、《池阳赠李玉韫》、《忆在清湾》等四首和《黄观山黄观祠题联》。现选录诗一首,供读者欣赏。
《登九华》
行经百折得僧家,僧指东岩石径斜。
九子直难为品藻,六郎不是似莲花。
峰能骨立偏宜雪,峡有神通幻出霞。
诸佛慈悲为善巧,夜泉绕寺转三车。
其大意是:踏过百折千回的盘山小道,终于登上了风光旖旎的莲花佛国。我高兴地询问僧人,王阳明先生的“东岩宴坐”在哪里?僧人指着东边山崖说,就在那里,从这条陡峭的石路上去。啊!九华山太美了,很难用语言来评价。当年,唐大诗人李白说它像莲花,将九子山改名为九华山。我看,它比莲花更美丽!那擎霄骨立的群峰,在一片琉璃世界里,多么的冰清玉洁!那神通广大的峡谷,变幻着五光十色的烟霞,多么的绚丽光彩!佛法无边的菩萨,慈悲为怀,将佛教博大精深的经义,显化成众生喜闻乐见的美景,就连那绕着寺庙流淌的山泉,也仿佛在日夜不息地颂唱着佛经。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