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大明御史左光斗》后记

时间:2018-08-07 08:43:18

  谢思球

  那是在2001年的春天,我第一次到左光斗的故里大朱庄去寻访,陪同我的是当地红灯小学一位名叫左浑船的老师。大朱庄是位于今枞阳县横埠镇境内,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村庄。阳春三月,遍野的油菜花灿烂似锦。我们找到了正在野外祭坟的左氏后人左一思老人。当年,左老81岁,精神矍铄,他是左光斗三兄左光前的第十三世孙。

  左光斗,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九月初九。当天,月当大斗,其父因而名之。字共之,取《论语》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之意,一字遗直。自号浮丘,又号沧屿。左光斗是明末重要的监察官员,“东林六君子”之一,有“铁骨御史”之誉。他清正廉明,刚直不阿,忧国爱民,勤政务实。后在和以魏忠贤为代表的阉党斗争中,被害于狱中,年仅五十一岁。

  左一思老人领着我们向大朱庄走去。一路上,左老不停地说着朱庄的地理位置是如何地好,他指给我们看说,那蜿蜒的山岗像一条象鼻保护着村庄。在朱庄的村头村尾,我们看到了许多古枫树,干粗可数人合围,树龄至少都在百年以上。从一棵一棵的古树旁经过,我仿佛看到了村庄久远的历史。

  绕过几间民居,左老将我们带到一片废墟前。他对我们说,这就是光斗公老宅的旧址,老屋坍塌已经有一些年头了,左光斗就出生在这里,并在这儿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左老又让我们看旧址上一些残存的原物,一对明代石狮基本完好,门楼边还有一对石鼓,尤其是用来安放石鼓的两只石礅,上面的图案和花纹非常精美。我有些不解地问左老,这些旧物何以保存到今天。左老说,大朱庄都是左氏后裔,平时大家都自觉地保护。

  2008年夏天,经过多次联系,我在横埠镇又有幸见到了一幅左光斗的画像。画像由横埠镇中义村左氏后人收藏,此前一直传说已失传。当时的激动之情无以言表。画像长2.8米,宽1.1米,属大幅立轴。画像顶部有六个篆体大字:“左忠毅公遗像”。从时间上推断,画像绘制时间应当是明末或清初。如此大幅的造像,不太适宜悬挂于普通民宅,它很可能是左氏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先贤而悬挂于左氏宗祠之内的。画像中的左光斗身着盘领窄袖的红袍,头戴官帽,脚穿皂靴,端坐于虎皮椅子上,左手放于膝上,右手搭放在腰带上。他目视前方,眼含忧郁,表情严肃,不怒自威。画像画工精细,线条流畅,柔韧有力,活而不滞。胡须部分,一根一根清晰可辨。官袍的下半部分以海浪纹为主,上半部分以祥云纹为主,飘逸灵动,一笔一笔尤见用心。特别是脚下椅座上的木纹和回字纹,曲直相映,用笔讲究,表现出了精湛的绘画技艺。

  提起左光斗,我们都会想起后人送给他的“铁骨御史”这个称号。这个称号来源于史可法之语:“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史可法在听说恩师惨遭炮烙之刑后进入诏狱探监,时左公面额焦烂,几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史可法探监反遭老师一顿责骂。事载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实际上,用“铁骨御史”来概括左光斗的一生,是不够全面和准确的,尽管他完全无愧于这一称号。要说铁骨,东林人士个个堪称铁骨,这些人正派、无私,不畏强权。在明末那样的乱世,朝廷迫切需要的不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的腐儒,也不是犯言直谏徒事攻讦的诤臣,而是能救民于水火的干臣。

  而左光斗就是这样一位干臣,他是一个实干派官员。万历末至天启初年,他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在北方屯田。当时,北方人习惯旱种,不知水稻为何物。左光斗大胆推广水稻,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北方缺水,他号召百姓以水利为先,汲水成渠,大挖水井。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顾宪成高攀龙评传》一书中,我意外地看到一首左光斗在北方屯田开荒时编写的一首歌谣:“盘庚五迁,惟井存焉。家掘一井,井灌十亩。八口之家,可以无饥。”为了顺利推广水稻,他谱写了这首凿井之歌,让老百姓传唱。在左光斗的倡导下,北方各府县普遍响应,凿井眼无数,各县开凿水田上百亩,多的达千亩以上。一时间,北方成为塞上江南。东林重臣邹元标在还朝路过天津时,见路面水田成片,感慨地说:“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并指出,这都是左光斗的功劳。

  左光斗有一封著名的《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疏》。经过认真调查,在这封奏疏中,他提出了在北方进行“三因十四议”的兴修水利举措,并很快得到朝廷批准。“三因”就是因天之时、因地之利、因人之情进行水利建设,“十四议”则是进一步的具体化,即浚川、疏渠、引流、设坝、建闸、设坡等。所以,有人说左光斗又是一位水利专家。作为一个清流,左光斗不仅是重视农业,而且身体力行,在北方推广水稻种植,非常难能可贵。土地是民生之本,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初推行的稳农政策就是附民于田。但是,在明末,土地兼并日益剧烈,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加上天灾频繁,流民四窜,民附于田就成了一句空话。在这种情势下,左光斗的屯田就有了救民于水火的意义。另外,辽东战事频繁,朝廷缺兵缺粮,左光斗在北方屯田,对富国强兵和充实辽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左光斗具有独到的人才眼光。他曾置《人才录》一册,“某处有某人某相才某将略某第一流某稍次,暗识圈点,曰:‘吾居官十数年,精神全用在此,虽多未识面,而已可备朝廷缓急之用矣’。”(《左忠毅公年谱》)左光斗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他在北方屯田和担任学政时,提议并开设屯学、武学,打破南方北方地域限制,也不分军籍民籍,唯才是举。这些倡议得到了朝廷批准,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可惜,在明末那样一个纷乱四起时局飘摇的时代,左光斗的提议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据有关记载,左光斗的父亲左出颖在儿子被锦衣卫押解离乡时,始终神色平静,不改常态,即使后来听到儿子惨死狱中的消息,虽内心悲痛,但也只是泣下数行而已。及至左光斗冤案得以昭雪,左出颖才放声痛哭说:“老夫今天可以死了!”

  记得是2006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明代名人年谱》,影印本,共十二册,其中就收有《左光斗年谱》。当时网上有售,但不拆零,定价是2400元,优惠后还要近2000元。这是左光斗年谱首次影印并公开出版。当时下决心买了一套,还向同学借了部分书款。至迟在那时,我就有了为左光斗创作一本传记或小说的想法了。可收到书后不免有些失望,年谱太简洁了,关于左光斗一生的生平事迹记载甚为粗略,大多语焉不详。加上本人水平有限,于是只好将创作时间推迟,同时继续搜集左公资料。

  直到2017年,我才觉得创作时机已经基本成熟,于是才正式开始本书的构思。此前一年的2016年,我还尝试创作了电影剧本《大明御史》,并获得安徽省第三届影视剧本大赛创意剧本奖。这进一步增添了我创作本书的信心。即使如此,创作过程也并不是很顺利,写活一个历史人物是极其艰难的,我只是勉为其难罢了,只为了圆心中一个酝酿了多年的梦,只为了对故土再一次进行深情的回望。

  感谢中国文史出版社和本书责编程凤女士,让拙作有了面世的机会;感谢为本书作序的《安徽商报》编委、著名作家张扬先生;感谢在文学道路上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家人和朋友们,正是由于你们的支持,才让我有信心走到现在,并继续走下去。

  (《大明御史左光斗》长篇历史小说,谢思球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