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吴克正,为枞桐革命而牺牲的县委书记

时间:2018-09-04 09:45:10

  陈俊

    几场秋风秋雨后,山上的树渐渐的由青绿变得有些深黄、浅红起来。沿着冒着淡淡热气的河流向山的深处走,一条弯弯曲曲沿着河边修筑的水泥路将我们送到了鲁谼山烈士墓前。烈士墓修建在路边的一座小山包上,这儿的山叫鲁谼山,这儿的河叫鲁王河。鲁谼山烈士墓在群山环拱之中安静而肃穆,河水绕着它的山脚平缓地流淌,一湾清流,清澈明丽,仿佛琴声,仿佛音符,似是为这里的烈士弹奏着永不停息的安魂曲,又仿佛是大山里日夜流淌的追思怀念。清泠泠的流水声将我们带到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

  鲁谼山位于桐城北境,大别山东麓。1928年,这里就成立了中共鲁谼区支部,翌年改为中共鲁谼区委,并组建了300余人的农民协会,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1930年2月,中共鲁谼区委书记黄少庭率领农民协会会员,将大地主黄金旺、项文成的200余担粮食扒分给当地贫苦农民度荒。6月,中共鲁谼区委根据县委关于“发动武装暴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指示,积极组织武装暴动,成立了一支30余人的赤卫队。7月初,在倪家祠堂召开武装暴动大会,参加大会的有150多人,配有手枪1支、长枪猎枪20余支和一些大刀长矛。但因地主黄金旺事先告密,国民党团防队包围了倪家祠堂会场,赤卫队队员虽奋起反击,终因力量悬殊,暴动失败。

  安葬在鲁谼山烈士墓里的第一位革命烈士就是在鲁谼山武装暴动中遭国民党袭击壮烈牺牲的当时中共桐城县委书记,也是桐城第一位为革命而牺牲的县委书记。他叫吴克正。

  我的家在山谷的入口处,我们从小就听大人讲革命故事,上小学以后,从三年级开始每年清明节就在学校的组织下到这里来祭扫烈士墓。我们在烈士墓前放置一些采来的野花,鞠躬敬礼,虽然不太明白所做的一切的意义,但幼小的心灵却有了一种崇敬。一些老红军给我们讲暴动的故事,老人在讲往事时情不自禁滚下的热泪也滴到我们的心头。我从小就记住吴克正这个英雄的名字,后来我到报社当记者开始留心搜集他的事迹。

  吴克正,也叫吴克政或吴克振,1906年生于安徽枞阳县陈洲北屋拐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在大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吴克正一心向往革命。1926年刚满20岁,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同章逐明、陈雪吾等一批热血青年从安徽赶往武汉,进入国共合办的"安徽党务干部学校"学习。1927年7月,受命回乡,在方家仓发起组织平民教育促进会,在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建立党的组织,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0月打入桐城汤沟镇商会办的自卫团,做兵运工作。11月上旬被派往潜山,协助中共潜山特支做暴动的组织准备工作。梅城暴动准备期间,吴克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梅城暴动失败后,吴克正受党组织指派回到桐城与章逐明、陈雪吾等人筹建党的组织,1928年1月在方家仓建立中共桐城直属支部。2月,吴克正根据桐城党组织决定,利用他与浮山中学创办人房秩吾先生的表兄弟关系,到浮山中学执教,在师生中开展建党、建团活动。1929年3月,中共桐城临时县委成立,章逐明当选为书记,吴克正当选为委员,他辞去了浮山中学的教师工作,专心从事党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党的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建立和健全党的区委10个、党支部80个,党员近500人。1930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三),春节之际,陈雪吾、吴克正、张顺卿率领10余人,袭击了孔城东岳庙商团,一举缴获步枪16支和部分子弹。5月,中共安庆中心县委在桐城会宫(今属枞阳)召开八县县委联席会议,要求桐、潜、太3县于6月发动暴动,扩大武装力量,扩大革命根据地,配合主力红军进攻武汉。并决定将桐城武装力量改编为鄂豫皖边区工农红军皖中独立团,吴克正任县委书记兼独立团副政委,6月11日,根据会宫会议精神,吴克正于方家仓团山头陈雪吾家召开县委会议,部署起义,要求参加起义人员于13日夜到达庐江母子坟集合,然后进入预定的暴动地区欧家岭一带隐蔽活动,伺机举旗暴动。会后,陈雪吾、吴克正、张顺卿率领参加暴动的干部、群众40余人赶往欧家岭,途中在庐南罗家嘴,由于地主告密,庐江七家桥、罗昌河两股反动民团头目张晏清、张栋材率部奔袭,两路包围罗家嘴。双方随即展开激战,吴克正在这次战斗中,沉着机智,勇敢顽强,在战斗危急的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站出来向敌人喊话,开展政治攻势,动摇敌人军心,使有的敌兵停止射击,有的朝天放枪,使我部以很小的伤亡安全突围。到达欧家岭后,吴克正受陈雪吾的指派前往安庆了解和掌握敌人的动向,争取社会上层进步人士的支持。抵宜后,他四处奔波,积极周旋,从同乡国民党师长丁翰东家闲谈中获悉安徽省政府主席陈调元正在调兵遣将准备围剿欧家岭,于是他决定赶回桐城将这一重要情报送到欧家岭的红军那里。他日夜兼程,当行至吕亭驿时,恰遇中共鲁谼区委书记黄少庭正在鲁谼山酝酿举行暴动,要求县委到他那里亲临指导。吴克正当即欣然同意,于是临时转道鲁谼山,不料暴动刚刚举行,即遭敌人两路合围突然袭击,暴动失败。在指挥暴动队伍撤退途中,吴克正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4岁。凶残的敌人,割下其头颅用脸盆盛放在紫来桥上示众!

  一位年仅二十四岁的革命者,他的脸上也许还挂着一些稚嫩的笑容,他的心里也许才刚刚装着梦想,他也许还未及品尝恋爱的滋味,就将生命交还给了大地。但他却用他年轻生命的全部追寻着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追寻着改天换地的理想。夜太暗,他左冲右突,上下求索,在历史的黑暗角落踽踽前行,他象走在队伍前面的一支高举的火把,点燃自己,唤醒了民众,焚烧腐朽,照亮未来。

  吴克正等革命烈士领导的鲁谼山暴动及其后欧家岭暴动建立起来的红军武装,也融入到鄂豫皖边区工农红军创建的洪流之中,使桐城也成为一块红色的热土。

  我们绕着独山走了一圈,在秋风中捡拾一些红色的落叶,在路边采撷一些野菊花,我们编织了一个小花环放到烈士墓碑前。我们的心情既沉重又明亮,仿佛推开一扇沉重的历史大门,我们看到了鲜血染红的浓烈,也看到红旗漫卷的豪迈。时光倏忽便是近百年的岁月堆积,烈士的鲜血染红山河,信念的根在大地上生长,我们脚下这片红色的土地,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经霜的红叶在山山岭岭招展如旗,漫山遍野,风卷如画。一阵秋风吹来,墓前的树上一些叶片便如蝴蝶飞舞,它落到我们身边,脚下,落到不远处的河流,跟着河水飘向远方。我想那些经霜的红叶是不是一片片烈士的忠魂,远随流水香,它们是不是在用凋落启迪着我们,它们叶落归根,坚守着当初的誓心,它们的红心,千年万年,永不变色。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叶经霜而红,红得耀眼,红得鲜艳夺目,红得层次分明,红得勇往直前,红得不计得失。我想吴克正那么年轻的生命就定格在二十四个人生的春秋里,他的生命何其短暂,但他在他短暂的生命里注入了火和烈焰,又是何其浓烈!其实在我们这个国家的民族史里,在家灾国难的关键时刻,多少仁人志士看到的是民族大义而不是个人的生死。文天祥、岳飞、史可法、谭嗣同等等,为国为民抛头颅、洒热血,都只为践行那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方志敏在他的《可爱的中国》一书的结尾说道:“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我的精神寄托吧!在微风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点头,那就可视为我对于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们,在致以热忱的敬礼;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摇摆,那就可视为我在提劲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们的生命生长在鲜花野草红叶里。吴克正等烈士播下的火种在地下潜行,革命的热潮生生不息。在吴克正牺牲的十七后,1947年,在中共桐北区委领导下,以倪家楼为中心,成立了13个农会小组。入冬,成立了倪楼农会。1948年正月,由于叛徒告密,倪楼农会遭国民党25师袭击,正在开会的农会七名领导全部牺牲,烈士的血再一次染红大地山河。为纪念革命烈士,原鲁谼乡和板桥村人民于1956年筹资建立烈士墓,将吴克正和倪楼农会的七位烈士骨灰安葬于此。

  花环上的野菊花飘着淡远的馨香,红叶点缀其间耀眼夺目。转过身我们走下烈士墓,环顾落日余辉里的鲁谼山,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真是满山彩绵,如霞闪烁,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我相信这里的叶一定记着它们是染过烈士的鲜血的,因而不怕霜冷,不畏严寒,它们是永远走在路上的不屈的战旗!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