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我要去拜谒周大璋墓,周潭镇施湾村原书记周建兵先生冒着盛夏酷暑,提前用镰刀砍去荆棘,开出了一条通往墓地的曲折山径。一个秋老虎肆虐的上午,我和同事周真高根据电话预约,动身前往施湾。陈瑶湖水产养殖公司经理周春生亲自驾车,周潭镇文化站左文先生一行热情相伴。我们很快与与周建兵先生合作一处,并由他在前面开路。九时半左右,我们终于大汗淋漓地爬上了位于宋家嘴之阳的一座小山包上,此地三面皆山,层峦叠嶂,蔚然深秀,左边不远处,一条溪流自山间撞石而出,循山脉往右约五里许,便是被周大璋称之为“青葱秀特”的鹞石周氏肇基的鹞石山,正前方则是周大璋所描绘的“每至春潮怒发,巨鳞长介出没于烟波浩淼间”的枫沙湖,当然,此时已届仲秋,枫沙湖已是水波不惊,澄静如练了,——此地真乃宝地也。不过,周大璋墓地掩在一片细竹林里,墓冢上长满了杂树和细竹,占地面积十平方米左右,墓碑宽一尺五寸左右,出露地面的高度不过三尺,连石砌祭台都没有一道,很是寒酸,如果不看碑文,很难相信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周大璋的墓冢。
也许,这样的墓冢正是周大璋清廉家风的一种延续吧?
网传周大璋为清代两朝宰相张廷玉老师,并因张廷玉的关系,雍正皇帝恩准建造了仿宫殿结构的鹞石周氏宗祠。这些其实都是美丽的讹传,本人已在《周大璋与张廷玉关系考》和《惭愧了,周潭八角亭》等文中论及,这里不再赘叙了。
周大璋究竟何许人也?有同行的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我轻声读出了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大璋的学生、张廷璐的儿子张若震拜题的碑文:皇清诰授文林郎常德府龙阳知县理学笔峰周公之墓。我转过头来对询问者说道:“碑文中‘理学’两个字点出了周大璋一生的追求与成果,周大璋不仅是鹞石周氏的,还是全国的,因为他是一代理学宗师!”
周大璋,字聘侯,号笔峰,生于康熙已酉年(1669年),卒于乾隆丁已年(1738年)。
周大璋孝友可风,清贫家传,诗书世守,英年独步。翰林院编修山东道监察御史赵青藜所撰《周笔峰先生墓表》载,学台魏一斋曰:“余两试皖江,所首拔士,皆周生大璋也。”与相国张廷玉同时“补博士弟子员(县学生员)”。但进身缓慢,54岁中雍正二年甲辰科三甲进士31名,57岁获授龙阳县令。
周大璋皓首穷经,成一代理学宗师。魏一斋过桐城谒相国张英,张向其介绍周大璋潜心理窟已垂二十余年,系文章声华之士。魏一斋招周大璋至署,阅其所订《四书诸子大全精言》,晰朱(熹)程(程颢、程颐)之言以明孔孟之道,实为难得,可刊行世。但周大璋谢之曰:朱子之书浩渺微妙,尚不得其所以言。又继续精研润色。司成胡袭参先生曰:“精而不自以为精者,子之慎也;精而必欲求其精者,子之志也。”后来书出,天下以为宗之。对于初学者苦其浩博不容易通晓,周大璋乃又著《四书正义》一书,仿朱子训蒙口义,开卷了然,以为启蒙之要。又撰《朱子古文读本》等。
周大璋有诗《滴水岩》:“迢遥径转树苍茫,雪洒晴空六月凉。浑似明珠非蚌出,巨灵翻信有奇方。甘霖万点白云隈,清冷玲珑泻碧台。每过松楸频徒倚,濂溪分得古泉来。”根据诗中描摹的意象、意境和周大璋的经历,诗中的“滴水岩”当为铜陵凤凰山的滴水岩。滴水岩东侧的山坡上,卜葬着枞阳鹞石周氏二世祖庆二公,康熙五十一年至五十七年,因庆二公的墓园遇到侵扰和盗葬,周大璋等人多次前往当地进行交涉,以至无奈地上诉到铜陵县衙,继而购祭田、扩墓园、植松柏、立界碑,这期间,周大璋与滴水岩数次不期然地相对,诗兴大发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滴水岩》似为两首七绝,清新隽永却又气势飞动,目视方寸却又神思海空,更有穿越时空的奇特想象——滴水岩之泉水乃由宋明理学鼻祖周敦颐舍旁濂溪分流而来,咏物言志到此,毫无做作水到渠成地道出了自己的初心愿景与学说渊源!
的解,周大璋穷毕生精力,以精言、正义等形式,对于周敦颐发端、朱熹集大成的宋明理学阐微发幽,而又自成一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突出纯粹至善、仁爱至大、知行至美。赵青藜称周大璋德行化臻,著述精详,重当时而传后世,与周敦颐一脉相承也。张英之子、相国张廷玉曰:“聘候行谊(品行,道义)醇懿,虽处贫困,未尝有诡随悖道之举,而平居嗜古力学,发为文章,宜之评论,亦遂不戾于道。”张英之子、礼部侍郎张廷璐称周大璋:“以理学文章树东南坛坫,著书等身,衣被海内。”张英则曰:“(周大璋)间与予论四书之旨,皆实见圣贤精意之所以然,著四书精言,芟烦汰异,折衷尽善,而又时出特解,扩前人所未发,是诚至道之干城,经传之羽翼也。”权高位重却又满腹经纶的桐城派中坚的父子三人均对周大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堪称千古佳话!
周大璋弘道授业,所到之处皆“圈粉”。为周大璋题写碑文的张若震自称是周大璋的“受业门人”,的确,周大璋曾多年被张英延于家塾,张英谓:“诸孙皆执经(周大璋)门下。”赞周大璋:“天才隽异,苦心力学,以研求理道之所归,方严端谅,言模行范……学邃而品高,卓然有道之士。”龙阳公务之余,集诸生于明伦堂讲学,诸生素读公书,此时当面聆教,感佩不已,悉纪所闻编为《龙阳讲义》。雍正已酉年(1730年),因年老,自请改任华亭教谕,本其生平所学乐育群英,当地诸生受益匪浅,相告曰:“濂溪来矣!”直称大璋为敦颐,敬慕之情可见一斑。有学政题额于堂,曰:“玉镜澄县”。雍正辛亥年(1731年)周大璋被聘为江南通志局总裁,数年书成,返华亭。乾隆二年(1737年)又被聘为紫阳书院山长,仿朱熹考亭、白鹿洞规则讲学,数月文治大行。
周大璋勤政爱民,赢得两块德政碑。得中进士3年后的1727年,周大璋赴任湖南龙阳县令,途遇荆襄安乡大饥,周大璋奉委发赈,不辞辛劳,按籍勘察百姓之苦,一户不漏,稻蟹无遗,得谷仅千石,苦不能为继,于是力请上官得二千石,亲自给散,不假胥吏之手,以防克扣。当地百姓勒碑县厅之左,以记其功德。龙阳地处洞庭湖之滨,恰湖堤毁坏,民多流离失所。周大璋请帑重修,不避风雨饥渴,日夜驾扁舟停水滨,监督官吏不得侵扰百姓,流民奔走相告,同来筑堤,功成,民感其德,又建德政碑于县雉门间。
周大璋孝亲眭族,竭尽所能扶贫弱。自身清贫,但族中子弟能读书者,延师教之;贫乏不能自给者,则捐囊助之。且独力为数位贫困族人安葬,使宗党无暴露之骸骨。
两邑德政碑所由立,《龙阳讲义》所由编,“玉镜澄县”之额所由赠,族中贫弱所由安,皆因周大璋行修言践,知行合一,亦为“羽翼圣经(四书五经)”的周大璋学说作了精妙注释,立下传播与弘扬的实践标杆,烛照人心,影响深远,以致去世86年后的道光四年(1824年),桐城诸儒20余人为道究本源,理穷根柢,以彰理学事,申详县、府、藩司,称周大璋孝友传家,文章经世,一洗浮薄之习,卓然理教之宗,制行立言为坊为表,植品立学,可法可传,谱牒堪追承濂溪而绍千百载之统绪渊源,请求在县学明伦堂悬设理学匾额,备录周大璋著作并附列赵青藜《周笔峰先生墓表》,将周大璋事迹载之志乘,锡以旌扬。经布政司核义,一切照准,其中明令将周大璋事迹载入正史儒林传。
周大璋1738年69岁时以疾终于华亭官署,1780年由其次子薪传即哲缉卜葬于周潭宋家嘴之阳。既得同里左君歧山为誌铭,复又渡江请旧习于周大璋的赵青藜作《周笔峰先生墓表》。现存周大璋墓碑落款为“道光二十八年”,由一干族孙叩立,当为后世重修。(周巨龙)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