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春江
从枞阳县城驱车,过小缸窑路口,沿义小路前行,不过几分钟,就到了大窑圩北大埂。
北大埂其实是义小路的一段。站在这里向南望去,弯弯的河渠环绕着大片良田,一望无际,这便是大窑圩,隶属于雨坛镇。向北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水域,清澈明净,波光粼粼,这是隶属于官埠桥镇的岱冲湖。它们都曾是菜子湖的一部分。
大窑圩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围湖造田。圩埂西起高峰村毛王的河边山脚,向南围住一截老长河,再从老长河的下堵口经小河头一直兜上来,到东山边的合意村与大窑圩北埂连接,圈圩面积6500多亩。
从我记事起,父辈们每年春季都赶着牛,驮着农具,起大早步行来到离家十几里的圩里种庄稼;夏季发大水,则日夜守在圩堤上防汛;秋天大圩丰收的时候,来这里收割庄稼;冬闲的时候就对圩埂加高加厚。
大窑圩则奉献给雨坛人民巨大的丰收喜悦。那些年打下的早稻,一船又一船地往家运;在田里晒干的晚稻捆成把,一担接一担地往家挑。看着那金黄的沉甸甸的稻子,还有满圩高地上的黄豆、芝麻、玉米、高粱,乡民们似乎只有喜悦,不知疲累。
从十八九岁起,我便参与挑圩埂、耕种、收获等劳动,所以我对大窑圩充满了感情。
今天,又是金秋。随着枞阳县委宣传部组织的“乡村振兴雨坛行”采风团,来到自己的家乡,站在曾经出过力流过汗的大圩埂上,心里的亲切感顿时油然而生。
从前很窄又高低不平的北大埂,现在建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站在大堤上看圩里,满满一圩金黄的晚稻,整齐,亮眼。
看到这样美丽的丰收景象,我们文乡枞阳一行人喜不自禁,为了近距离触摸大窑圩,干脆脱离了大部队,开着文乡文友带来的两部小车,直接下了大堤,向圩心纵深而去。
堤中道路一侧,挖掘机正在作业,一群黑色的鸟儿伴在周围,从新翻的泥土里找虫吃。一位老伯正在耙平的土地上播撒着种子。不远处的沟渠里,几丛残荷依然厚重地墨绿着。大家瞬间感觉回到了曾经的田园生活。
到达南埂,对面的花山在长河的映衬下如入画屏,几艘渔船突突地驶过,荡起一圈圈涟漪。大家纷纷举起相机、手机,争相抓拍这难得一见的美景。
赏过山水,一转身,大窑圩满目的金黄再次扑入眼帘,一阵秋风吹过,翻起阵阵稻浪,随之浓郁的稻米香扑鼻而来。站在田埂上拍照感觉不过瘾,大家又手拉手趟着窄窄的田埂走进金色的稻田中间,仿佛都忘了年龄和性别,欢呼,雀跃,高歌,与黄爽爽的稻子亲密接触,与慷慨慈祥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我查阅了一下事先准备的资料,这一圩晚稻,有5300多亩,由种植大户承包种植,全部是机械化耕种。每亩产量超1300斤,光这一季种植的收入就接近700万。还有一千多亩可养殖的水面,里面蕴藏着惊人的财富。这大窑圩真是一个巨大的聚宝盆。
然而,创业者的眼光远不会满足于眼前的金黄稻浪。笔者从《雨坛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得知,目前镇里和投资者正在努力打造大窑圩田园综合体,功能定位于观光游览、生态体验、科普研学、湿地探险,通过各个产业的相互融合渗透,把休闲娱乐、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的功能单一的农业成为现代休闲产品的载体,继而开发婚纱摄影、花田花海、趣味垂钓、摄影点、稻田景观画、农业科技展示等项目,为游客提供极佳的休闲观光之所。
立在大窑圩的埂头,透过那无边的稻海,我们不仅感受到了祖祖辈辈雨坛人对生活、对家乡的赤诚热爱,更看到了一个富裕、文明、开放、美丽的新雨坛!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