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龙汝言,枞阳钱家“半个状元”

时间:2018-11-14 15:11:41

  钱新华

    不久前,看了张国营先生《龙状元惧内毁前程》一文,我的思绪,一下子被定格在龙汝言与钱家麦园那些传说故事里。

  文献介绍说:龙汝言,名澄,字锦斋,一字子嘉,号济堂。桐城龙家湾(今属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罗岭小龙山景区)人,工花鸟,尤擅墨竹,书法艺术亦有很高造诣,嘉庆甲戌(1814年)科状元。

  有读者朋友或许会问,龙汝言既然是桐城人,那你怎么说他是枞阳钱家的“半个状元”呢?呵呵,因为龙汝言的母亲是枞阳钱家麦园的姑娘呀。依据这种血缘关系,那么,龙汝言的身上的基因,至少有一半是他母亲的。

  在小村麦园,龙汝言的传说故事,一直是这里老少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为什么呢?因为早在200多年前,麦园,不仅是龙汝言的外婆家,而且也是他早年生活、成长与求学的地方。

 1

 

    闲话少说,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民国初年出版的《吴越钱氏宗谱》中的一段文字:“学轼公,鹊山公长子,子三:舟、楫、顺殇;女三,长适从九品龙骧,生子汝言,嘉庆甲戌状元……”

  这段话,文字不多,但已明确的告诉我们:龙汝言的母亲,是钱学轼的长女,与钱舟、钱楫是兄弟姐妹。换句话说,这位龙状元的外婆家,就是在枞阳钱家麦园。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还可以看到,龙汝言父亲龙骧,是个从九品官员。从九品是个什么级别官员呢?百度是这样解释的:从九品是古代的官职品级,是九品十八级官制中的第十八等级。由此可见,龙汝言父亲当时只是个最底层的小吏,这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副科级公务员吧。

  官卑职小并不可怜,可怜的是龙骧因病早早地走了,遗下孤儿寡母,行乞为生。钱舟、钱楫两个舅舅,不忍姐姐母子流落街头,便将他们接回钱家麦园安顿下来,母子俩算是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处。

  大舅钱舟、二舅钱楫,祖上世代都是读书人。兄弟俩秉承家学,诗书传家,在当地小有名气,家境殷实。

  到了读书年龄的龙汝言,便在舅舅与人合开的学馆里发蒙。生为钱家外甥的龙汝言,自然享受着免费读书的便利。龙母在娘家也会接些纺纱织布活计,以贴补家用,日子过得还算安稳。

  苦难的经历,往往也是引人向上的动力。龙汝言比同龄孩子懂事早,也是源于自己的艰难处境。在一种唯有读书方能改变命运的信念支撑下,他常常手不释卷,苦读到深夜。有道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数年后,未及弱冠的龙汝言,便轻松地取得了秀才功名。

2

  乡野之地,终就是留不住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年轻人。不甘寂寞的龙汝言,想去看看外面世界的风景。

  他怀揣着梦想,攥着一纸科举时代初级文凭(秀才),带着两个舅舅筹措的盘缠和引荐信,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皇城寻梦。或许上天眷顾他,不久,龙汝言便找到了一份家教工作。受教对象是赫赫有名的京城八旗都统家的孩子。

  有人曾戏谑说,当好运到来的时候,你想挡都挡不住的。在都统家充任塾师不久,恰逢嘉庆皇帝寿庆。喜欢新鲜花样的嘉庆,要求每个文武官员在寿庆时,须向他献一篇贺寿词。这一下,可愁坏了肚里没有多少墨水的都统大人。

  正当都统大人一愁莫展时,忽然想到了家里新来的年轻书生。于是乎,他将这一重要任务交给了龙汝言。龙汝言是个有心人,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他觉得这篇贺寿文不能落入俗套,要别具一格,必须能使皇帝高兴才是。

  功夫不负有心人。龙汝言别出心裁地从康熙、乾隆两先帝几万首诗中搞了一个集句式贺寿词。而这种集别人诗作中的句子组合成新的一首诗的做法,当时叫做“集句”,其难度远比自己创作难度要大得多。试想,仅从康熙、乾隆二帝的四五万首(相当于一部全唐诗集)诗中集句,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对龙汝言来说,是一次出人头地的机遇,他不得不拼尽全力。

  当嘉庆皇帝看到都统献上的“小贡”(古时臣子呈给皇上的一种小折子,相当于现在的便笺。)时,龙颜大悦。当即就要奖赏他时,转而又疑惑地问,这是你作的吗?这位都统大人,岂敢贪功,便如实回禀。

  当嘉庆得知作者是江南一秀才时,不禁向大臣们夸赞道:“南方士子不屑读先皇诗,此人熟读如此,可见其爱君之诚!”当即下旨,命都统把龙汝言带来见驾。

  说来也怪,这嘉庆皇帝好像是前世欠龙汝言的。他一见这个眉清目秀的江南士子,就打心眼里的高兴。眯着双眼,斜靠在龙椅上,隔着龙案,亲和地问:下跪者哪里人士?家住何处?龙汝言操着一口桐城腔,稳重而得体地回禀道:启稟万岁,草民龙汝言,家住安庆府桐城县大龙乡小龙保。

  “大龙乡(襄)——小龙保——龙汝言”,嘉庆一听这几个关键词,差点笑出声来。他心花怒放地想:啊呀呀,一句话,三个词,毎个词都带着“龙”字。这不是吉言,又是什么?更预示着这年轻人是上天赐予朕的一名天使啊。“大龙乡(襄)”,这分明是在暗示着先皇要帮他;“小龙保”,自然是孤王我要保举了。如此看来,这士子真的与孤王有超级的缘分啊!

  嘉庆皇帝越想越高兴,当即就赏赐给龙汝言举人功名,并命龙汝言参加即将开考的礼部会试。

  1811年,嘉庆十六年辛未,举国关注的会试大考如期举行,主考官们夜以继日地阅卷、评卷,会试科考终于揭晓。录取名单呈到皇上面前。嘉庆一看,一甲没有龙汝言、二甲找不到、三甲还是没有,在这一百多人的名单中,独独少了龙汝言,十分不快地将呈上的折子扔到一边,脸色阴沉的长叹道,诶,此次科考太让朕失望!并将主考大臣们训了一通。那些老朽们百思不得其解,都不知道差错出在哪,便请教了近侍太监。太监神秘地笑道:“还不是没把龙汝言录取嘛。万岁有这种想法,但又不便跟你们言明啊。”得到此话,大臣们都谨记在心。

  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科,又是一年大考时。这次,主考官们哪敢怠慢,一甲第一名,毫无悬念地落到了龙汝言的头上。嘉庆皇帝见一长串名单上赫然写着:状元龙汝言、榜眼祝庆蕃、探花伍长华……便喜出望外地对群臣们自诩说:“朕所赏果不谬也!”随即破格任命龙汝言为南书房行走,参与《高宗(乾隆)实录》的修撰。

  至于龙汝言,后来因为那个强势的老婆,把一个“绝”字没改过来而再次跌落到人生低谷,相信大家已经知晓,这里不赘。而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要往回走一下。

 3

  话说某年新正月初八,已是状元身价的龙汝言,忽然想起要到枞阳麦园给两个舅舅拜年。

  新年初八,照理说是个不错的日子,但给亲娘舅拜年,确实是晚了些。大家知道,枞阳有句俗语叫做:“拜年拜到初七八,关起门来无人搭”。尤其给有血缘关系的长辈们拜年,最大的忌讳,就是拖到了很晚才去。

  是日,一顶八抬大轿,抬着身着华丽官服的龙汝言,正风风光光地朝枞阳麦园舅舅家赶来。一直在家里生闷气的大舅,忽闻龙汝言这个时候才来拜年,一脸老大的不高兴。他抱怨这个外甥飞黄腾达后,竟把自己当年的养育之恩忘了一干二净,越想越不是滋味。干脆装病,躺在床上,不搭理他。

  龙汝言也猜到了舅舅在摆谱。便推开卧室的门,来到舅舅床前,连喊数声,始终不见舅舅应声,场面十分尴尬。年轻气盛的龙汝言,心里很窝火,一时也顾不了许多,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俯下身子,朝着睡在床上的舅舅,一连行了三个跪拜大礼。

  这一拜,可坏了大事。按照民间习俗,通常是两种情形不可以行跪拜礼:一是受拜人坐在椅子上;二是受拜人睡在床上,都是忌讳行跪拜礼的。因为,这样如同把活人当作死人来祭拜。而龙汝言又身着官服向躺在床上舅舅跪拜,这样杀伤力更大。

  被跪拜过的大舅,自然整天闷闷不乐。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便在抑郁中去了另一个世界。接下来,舅舅家里先是失窃,而后又遭遇火灾,倒霉的事接踵而至。从此,家道中落……正是应了那句“床底下拜年,一年不如一年”的预兆。

 4

 

    透过历史的云端,我们看到了200多年的小村钱家麦园,并没有因为出了这个状元外甥而带来什么好处,留下的只是一个伤痛的历史故事。

  一位历史文化名人,或许能给一个地方带来一些荣耀,或者被看作是一种资源。但这种荣耀和资源,并不属于某一个地方的私产,更不是供我们用来随意消费的。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发掘性保护,资源共享。

  顺便说一下,龙汝言当年书屋遗址就在笔者宅后东边不远处。在我的记忆里,该书屋是一座大三间砖瓦结构,隔墙中有穿枋站柱。屋面为小瓦封顶,座西朝东。门前檐下有两根站柱,柱下有天圆地方柱石垫脚。一道宽约一米的走廊,显得格外宽敞。屋外两边山墙及后檐都是砖砌上顶。令作者惊讶的是,书屋的古砖十分罕见。每块古砖的规格,如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户建房用的土墼(ji)大小。作者称了一下,一块古砖重达12.5公斤。

  土改时,龙汝言书屋成了一户人家的民房。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书屋被该住户拆建。本文作者出于好奇,仅收藏了其遗址上的两块古砖,作为对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先人一种追思与纪念吧!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