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在易学上薪火相传,绵延相续,而且影响深远的特殊个例,这就是枞阳的方大镇、方孔照、方以智祖孙三代。
倘若随意翻阅中国的思想史、哲学史和科技史,都会发现贯通于其中的一位突出的历史人物--方以智,他是公认的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大易学家,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枞阳人。他所出生的家庭,易学渊源积淀颇为深厚,这得从他的曾祖父一辈说起。自春秋战国以来,易学作为儒家学说的经典和一项重要学习内容,一直被历代文人所推崇与热衷,似乎文人墨客都有喜易研易的情趣。方以智的曾祖父方学渐也不例外,他既是一位鸿儒,也是一位研易学者,他所著的《易蠡》内涵深厚,留传后世。
方以智的祖父方大镇是一位驰誉明朝的学者。生长于江南文化中心桐城(含枞阳)的方大镇学问精湛,秉承父荫,对易学又特有专攻且仕途显赫,他曾经官至明朝大理寺左少卿,治《易经》、《礼记》等,著述宏富。至晚年时,他为自己卜了一卦,得到《易经》中《天火同人》卦,深喜其中的“同人于野”一辞,于是告老还乡之后,自号“野同翁”。他回归桐城后刻苦研究易学,讲授学问,教诲后人,桃李芬芳,所著的《易意》、《野同录》等书也有重要的历史与学术价值。
方大镇的儿子方孔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继承家学,秉承父志,文名和仕途同样显著。在仕途上一路看好,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到崇祯朝官至湖广巡抚,精通医学、地理、军事,有《全边略记》等著作问世,《明史》有传。后来方孔照审时度势,归隐在故乡桐城的白鹿山中,热衷研究讲授中华传统文化与易学,留下《周易时论》等著作传于后世。在这样一种浓厚的易学氛围熏陶下,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曾随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宁、河北、京师等地,见名山大川,历京华胜地,阅西洋之书,颇长见识。成年后,载书泛游江淮吴越间,遍访藏书大家,博览群书,交友结社。曾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主盟复社,裁量人物,讽议朝局,人称“四公子”,以文章誉望动天下。
方以智酷爱自然科学知识,自幼塾中诵读之余,即好穷物理,曾谓“不肖以智,有穷理极物之僻。”(《物理小识》卷五)明清之季,西学东渐,方以智一面秉承家教,以《易》学传世,一面又广泛接触传教士,学习西学。经过孜孜不倦的努力,他终于在哲学和科学两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清史稿》本传说: “以智生有异秉,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
方以智一生著述很多,计有一百余种。其中最为流行的是《通雅》和《物理小识》,前者是综合性的名词汇编书,后者是一部笔记,他的科学见解主要集中在这部书中。他的后期代表作是《药地炮庄》和《东西均》,均为哲学著作,书中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哲学命题。他的著作中另外比较重要的还有《浮山文集》、《博依集》、 《易余》、《一贯问答》、《切韵源流》、《流寓草》、《周易图像几表》、《性故》、《学易纲宗》、《诸子燔痏》、《四韵定本》、 《内经经络》、《医学会通》等。现存共二十余种。由此可见,方以智在易学上深下功夫并建构了一套易学的自然哲学体系。像这样把科学与易学结合的如此统一而完美的学者,历史上恐怕也是极其少见的。像这种祖孙三代在易学上薪火相传,绵延相续之事,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极为罕见的特例。
不独如此,方以智的外祖父吴应宾同样是易学专家,著《学易斋集》留世。在这样一种家学渊源、易学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方以智能得以在易学上有卓越的建树,也应该是自然而然了。然而,在明末清初这个历史朝代大转变、思想文化大交替的时期,方以智也饱尝艰辛,个人命运波折起伏。崇祯十三年(1640年),方以智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哭,被农民军俘获,他设法逃脱,辗转奔回南京。仇敌阮大铖把持南明弘光朝政,他受到迫害,化装逃离南京,流落在岭南、两广一带,以卖药为生。当清兵大举南下时,他曾联络东南抗清力量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他坚贞不屈,清将为其正义所动,听任其出家。获释后,他即易服为僧,改名弘智,字无可,别号大智、药地、浮山、愚者大师等。晚年定居江西庐陵青原山,自称极丸老人。
康熙十年(1671年)冬,方以智为他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因疽发卒于舟中。一代汇通中西文化的大家,就这样销声匿迹了,不过他的事迹与思想却永载史册,光耀后人。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