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明史》的特别记述,乾隆年后的阮大铖籍贯争议不断,引发了桐城(今枞阳)、怀宁之说。《明史》中关于阮大铖的籍贯定论见于《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马士英,贵阳人,万历四十四年与怀宁阮大铖同中会试”。《明史》为钦定正史,其“怀宁阮大铖”一说,后世文史基本沿袭,当代学人亦竞相引用,使阮大铖原本不太复杂的籍贯问题,人为复杂化。今天再恢复本来面目,反而困难重重。
阮大铖本于明万历15年丁亥(1587年),出生于桐城县之山。清康熙《怀宁县志》卷25《文学志》载:“阮大铖,字集之,号石巢,峰公之曾孙也。万历癸卯年十七,举于乡。”万历癸卯年,即公元1603年。在清康熙十二年版《桐城县志·选举》中,则明确记载阮大铖为本县丙辰科进士。此丙辰为万历44年(1616年)。据以上两家地方志的相关记述,阮大铖出生时间,均为明万历15年丁亥,即公元1587年。
除上述地方史志的记述,钱秉镫《皖髯事实》中,亦言阮大铖“我虽年六十,能骑生马,挽强弓,铁铮铮汉子也”。阮大械《咏怀堂诗集》卷四《乙亥元旦雨中试笔》中,有“墉知四十九年非”之说。这些散见之句,同样可推算出阮大铖出生于公元1587年。
阮大铖更具体一点的出生时间,可依据相关文史资料进一步推论。崇祯七年,桐城黄文鼎、汪国华作乱,攻占了桐城县城。黄、汪民变的平息,恰居乡里的阮大铖、方孔炤发挥重要作用。这场民变,实由阮大铖上下奔走联络军方,方孔炤深入虎穴与黄、汪周旋,最后由“兵备道王公弼率参将潘可大”予以剿灭。
关于这场民变的平定,由于阮大铖功在其中,故其曾作《石言十二首》(见《咏怀堂诗集》卷四)专事记叙,且每首诗前,都留有小序。第九首小序言“风雨舟行诣军府陈贼状,不自知其初度也”,说明参与平乱期间,正值阮大铖生日前后。清康熙《安庆府志》卷六“兵氛”载:“崇祯七年甲戌秋八月二十三日,桐城土贼王文鼎(清康熙《安庆府桐城县志》作“黄文鼎”)、汪国华等窃发,城遂溃……闰八月初三日兵备道王公弼率参将潘可大讨之,次于练潭镇”。阮大铖诣军府求救为八月,可知其初度即生日当在八月。
综上所述,阮大铖的出生时间,是为公元1587年8月。
阮大铖籍贯之谜,见于下节其家世的考证。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