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松风
有一首《咏竹篙》的谜语诗:“想当初,绿鬓婆娑,自归郎手,叹如今,青少黄多,走遍了五湖四海,历经了多少风雨,受尽了几多折磨,莫提起,提起来珠泪洒江河。”网络上盛传为苏东坡所作。而我的家乡枞阳老街庙巷里的老人却记得是“倪万卷堂”的倪梅轩所作。此谜语究属谁人?我们不知道!它以青青翠竹,暗喻明艳美丽的少女,少年时出嫁以后,历经艰辛漂泊,最后苍老了容颜。
在我的家乡,枞阳老街庙巷里有一个倪家大屋,倪万卷堂。倪雪楼的长女倪淑倪梅轩,出生世代书香之家,7岁就能吟诗作文;稍长读完家中“万卷堂”中藏书。清光绪十七年(1891),清末抚州知府倪朴斋告老回乡,途经枞阳,随船携有多箱藏书,倪梅轩求借藏书阅读。倪朴斋因停留短暂,故倪梅轩愿一日一夜读完所有藏书。第二天,倪朴斋不信,选所藏之书试其真假,倪梅轩对答如流,倪朴斋赞曰:“梅轩乃吾家不栉进士也。”
倪梅轩少年出嫁桐城董家,因遇夫不贤,展转归来。于芜湖安徽第一女子师范任历史教员兼校医十年。其时倪婉倪菊轩青年守节,于家中私塾教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率倪景范创办桐城枞阳化俗女学堂,并身任堂长。那年,住在白家大屋的童烽,与倪梅轩为了倪万卷堂的桐城枞阳化俗女学堂倾尽全力办学,倪梅轩人称倪大先生。
倪懿倪藕轩年未三十而卒,倪静倪芷轩与梅轩、菊轩共辅学堂中事,任国文教员,并倾心抚养藕轩子女如己出。桐城枞阳化俗女学堂提倡女子学文化,求自立,打破了封建社会对待妇女的陈规陋习,开启了中国女子教育之先河。光绪三十四年(1908)成为“公立化俗女子学堂”;民国二十一年(1932)学校迁入义津街,易名为“桐城县第二女子高级学校”。
倪万卷堂,当年初办学时,学生仅29人,在后进的藏书楼,倪梅轩、倪菊轩、倪藕轩、倪芷轩与倪景范倾情与学,以知识和文化育人,倪氏万卷堂的化俗女子学堂时为“安徽省第一所女学”。
民国《桐城县志略》载:“得文风之薰染,诗文俱佳者,以化俗女子初等小学堂为最”。姊妹四人琴棋书画,合诗以《枞阳疏影楼诗集》,其时李光炯、杨佑甫、方玉山皆以文为诗集而序。你知道“疏影楼”在哪吗?今天还能依稀拨开倪万卷堂的后进高墙花窗,看月影阳光,摇曳枝间,照在藏书楼上,疏影横斜,偶有微风送来花香盈盈。
在枞阳老街庙巷里的倪家大屋,是庙巷里街的一处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屋,唯一可以和它相媲美的是与它并排而隔着两家的白家大屋。曾经,从枞阳城隍庙对面的庙街进去,街口前的两边住着的有杨姓人家、王姓人家、许姓人家、陈姓人家、方姓人家、倪姓人家、金姓人家、余姓人家、白姓人家;以及以后的许许多多人家。
在倪家大屋的两边住着卖鱼的陈家,挑水的杨家,挑礼担的余家。后面住着一户张姓人家,是1954年大水从银洲街迁徙而来的。曾经,张姓人家的张玉春在“1958年获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先进个人”称号。张玉淇,枪炮专家,在出使越南武官时获“越南友谊勋章”,被授予“海军功臣”。倪家大屋的对面住着金家和许家。
倪万卷堂所在的倪家大屋,从大门进去,自前至后有三进大屋,两处天井跨院,一处后院花园。几百年风雨岁月,沧海桑田,那残墙斑驳,灰瓦尘烟;花窗与屋檐野树枯藤荒凉,廊柱与木椽蛀虫蛛网并老。在许多的新屋楼房间显得是那样的破旧与孤寂无助。
在倪家大屋的对面住着的许姓人家,是清末秀才许同叔之子许老先生。“许同叔(1878——1961),字植荃,今枞阳镇人。同叔系清末秀才。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与枞阳镇童建侯、倪砚农、段干成等倡办陶公祠小学,童建侯任董事长兼校长,许同叔任教务长,有教师3人、学生50余人,经费来源以收屠宰捐为主。
民国二十四年(1935),该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六年制的完全小学,有学生近300人、教职员工11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桐城县政府将屠宰捐列为财政收入,以致该校失掉经费来源。是时,童建侯已逝世,校长童建元、教导主任倪佩成又同时辞职,形成无人负责,不能开学的局面。在此危难之际,校董事会召开会议,一致推选许同叔出任校长。
同叔接任后,一是向各方募捐,另一方面以该校是桐城创办最早的小学为由,向县政府申请改为县立小学。在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下,该校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正式转为桐城县立小学。同叔通中医,新中国建立后,任枞阳镇中医师,当选为枞阳县第一、二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著有《临床医案》、《咳吐拾遗诗文集》,已散失。
许老先生说:当年,倪氏万卷堂的门楼挑檐飞阁,门外双柱盘抱,柱顶武神怒目圆视,手舞剑戟;门旁两边汉白玉石鼓相对。跨过门槛进入大门,到正厅里面,厅堂上悬挂着“倪万卷堂”匾额。据故旧相传,“倪万卷堂”几个大字是由著名桐城派文学奠基人方苞题写。两边有对联,上联“乡贤世泽培麟趾”下联“儒雅家风起凤毛”。
走近倪家大屋,倪万卷堂早已没有了当年的繁华璀璨,倪家大屋的第一进屋宇卖给了黄姓人家,仅残留着第二进和第三进老屋的破旧在风雨中飘摇着,在每一进的相接处,屋檐间形成的天井庭院露着天光,从天井里看破旧的房屋、老墙、灰瓦、木柱、穿枋……。后间里的高樯阁顶,曲院的砖孔花窗,依稀还在摇曳着当年万卷经史子集的倪万卷堂气象。后院的花园也早已不复存在,那曾经的桑树没有了,以它的根须从残垣断壁间又生长着另一棵桑葚,孤寂地守着倪万卷堂的书香。
倪万卷堂,一处枞阳人引以自豪和骄傲的地方。泱泱中华文明,勤耕朴读之风不改。枞阳自古以来就是“文章之府、诗人之窟、气节之乡。”倪氏万卷堂存在了几百年,它以书香传家,它以延学而名扬。从桐城派文学的奠基人方苞题写的“倪万卷堂”开始,它见证了许许多多的读书文化。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安徽安庆府桐城县(辖域含今桐城市、枞阳县及杨桥、罗岭地区)人,祖居在桐城市区凤仪里附近,生于江宁府(今南京六合留稼村)。桐枞“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祖,与明初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派文学三祖。
方苞自幼聪明,4岁能作对联,5岁能背诵经文章句,6岁随家由六合迁到江宁旧居居住,仍保留桐城籍。16岁随父回安徽桐城参加科举考试。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方苞文章是“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
方苞32岁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取进士第四名。时母病回乡,未应殿试。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发,方苞因给《南山集》作序,被株连下江宁县监狱。不久,解到京城下刑部狱,定为死刑。在狱中两年,仍坚持著作,著成《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
康熙五十二年,因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始得康熙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以平民身份入南书房作皇帝的文学侍从,后来又移到养蒙斋编修《乐律》。康熙六十一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雍正九年(1731年)解除旗籍,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次年迁翰林院侍讲学士。雍正十一年,提升为内阁学士,任礼部侍郎,充《一统志》总裁。雍正十三年,充《皇清文颖》副总裁。
清乾隆元年(1736),再次入南书房,充《三礼书》副总裁。乾隆四年,被谴革职,仍留三礼馆修书。乾隆七年,因病告老还乡,乾隆帝赐翰林院侍讲衔。从此,他在家闭门谢客著书,乾隆十四年八月十八日(1749年9月29日)病逝。年82岁,葬于江苏六合。”
根据资料显示,若“倪万卷堂”匾额为方苞所写,时间应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至乾隆十四年(1749)之间。那么,即使以方苞最后的时间所题写匾额,倪万卷堂存在的倪家大屋在枞阳老街庙巷里也有270年悠悠岁月了。在枞阳老街庙巷里,故旧老人的记忆里,倪家大屋的屋主是倪雪楼:“倪聪,字达士,号雪楼。桐城增贡生,族里乡间称‘雪楼提举’,其父培林公。子祖荣,女梅轩、菊轩、藕轩、芷轩。”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