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枞阳记忆:米升子

时间:2018-12-17 16:46:01

  钱闻萍

    离开老家定居在镇上新街的单位宿舍楼,已有近二十年了。羞怯于经济,三室一厅的房子一直没有装璜。如今,一双儿女学业已成,各自走上了工作岗位,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妻子提议:该把家里的小环境改善一下了,以便未来的亲家上门时有点脸面。因此,我们便本着实用、节约、简朴的原则,给小家的环境来了一次彻底的“革命“。

  在清理搬移那些还是九十年代初我和妻子结婚建制的老式家具时,发现了一只妻子陪嫁过来的量米用的木制米升子。由此引起了我的一番回忆……

  过去,在我们老桐城一带,女儿出嫁时,娘家在品目繁多的陪嫁品中,必备一只漆得彤红的樟木米升子。米升子外形像"元宝",上口大,下口小,中间一分为二隔开,呈倒立体梯形。一升米大约重一公斤。取意女儿嫁出去后,好日月,行财运,儿女满堂。岳母是位忠实的传统文化传承者,当然,妻子的陪嫁品中也少不了这只米升子。

  而母亲和父亲结婚时,姥姥也照例陪了只米升子。米升子,度量着父母的艰辛岁月,也在度量着我们成长的过程。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中期一个人多地少极其贫困的小山村,生产队一年分给每户的粮食,勉强只能维持有三个以上劳动力家庭的正常生活。我们家劳力少,工分粮也就少,一户九口人的家庭,粮食自然是不够正常供给的。每到缺粮的“荒春",母亲便会拿出米升子到有粮的叔叔婶婶家去借粮。母亲是六十年代初的高小毕业生,大叔家两升,小婶家几升,母亲都会认真地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待家里分到新粮食的时候,母亲会用这只米升子,每升多于借时的份量如数还上。

  记得有次,母亲洗好家里仅有的一点米准备做午饭,远在他乡的舅父来了。母亲偷偷拿出米升子递给我,轻声嘱咐我去隔壁小婶家借一升米。我把米升递给小婶并说明了来意,小婶用力拽过我的米升,拉着那张铁青色的长脸,狠狠地瞅了我一眼,嘴里厌烦地挤出一句“这家讨一升,那家夺(借的意思)一升″,极不情愿地弯腰在腰鼓般的米缸里盛上一升米,伸出她那只兰花指的右手,在米升的上口来回抹动,直至把米升里的米抹得平如镜面才塞到我手中。当我端回这升米交给母亲的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也想了很多很多。

  待到早稻收回来,家里分到了生产队的粮食时,母亲第一件事就是按帐本上的借粮记录还粮。隔墙小婶家的那升米当然还是我去还,母亲还米时总是多于借米时的份量,把个米升子堆得高高的。我有些不解地问母亲,为什么要多份量还米?母亲说这叫“借牛还马,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亏己不能亏了人家,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家乡的村子不大,只有二十几戶人家一百三十几口人,大家有难共度,有利共享,和睦相处的似一家人。村口有一棵三人合围粗的大栗树,枝繁叶茂,高大挺拔。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男女老幼都会自带凳子聚集在村口的大栗树下,张家短李家长的拉上一阵子,树下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尽的情。

  盛夏的山村夜晚,爽风习习,蛙声一片。我躺在奶奶为我在大栗树下准备好的凉床上,享受着奶奶用鹅毛扇给我送来的阵阵凉风,望着那高入云边的树冠之上的喜鹊窝巢,美美地想着姥姥给我讲的那段“米缸里偷偷放入一根喜鹊窝巢里的大梁(类似建房的房梁),每天能长一升米"的故事。

  说是在很早很早以前,山里一户农家,人多地少,无论他怎么勤耕细作,仍然不能解决家里的吃饭问题。一天夜里,几天没有吃饭的农夫,洗了脸便早早上床睡了,梦中,家里来了一位美如天仙的少女,带来了米、肉,给他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待农夫酒足饭饱后,少女告诉他,明早起床把门前树上喜鹊窝巢里的大梁取回来,不要告诉任何人,放入米缸里,再放只米升子,每天米缸里就能有一升米。农夫醒来后,照此做了,果不其然,每天米缸里都有一升白花花的大米,从此,农夫便过上了好日子。后来,农夫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自然也就不灵验了,这段佳话也就成了故事。

  照例我在父母不知情的时候,一个人也偷偷地爬上了家乡村口的这棵大栗树,偷来了喜鹊窝里的大梁,效仿着姥姥的故事,将大梁放入了米缸,结果是一粒米也沒有。后来我把这事告诉了姥姥,姥姥说你偷的不是大梁。现在想起这事,真的有点可笑至极了。

  再后来,家乡的土地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家里再也不愁缺粮这个问题了,盛米的量具也变成了不锈钢的,米升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我依然保留着这只丈量着一段家史,见证我成长的米升子……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