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摩旗山之“摩旗”

时间:2018-12-19 08:56:22

  王乐群

    枞阳镇之北,屹立着一座蜿蜒起伏、三峰并峙、形如笔架的大山,初名“笔架山”。又因其主峰顶部形如小石磨下扇不动盘(三面隆起形如小石磨下扇不动盘的磨唇,南面有出口,似磨膛流口),因枞阳方言称下扇不动磨为“磨基”,故俗称“磨基山”。

  此山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地处古代的吴头楚尾,地理位置重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有军队驻扎于此。古时军中作战,以旗为号:或“立旗”扎营,或“摩旗”布阵,或“簸旗”进攻,或“摇旗”收兵。故后来便将此山冠以“摩旗”雅名以称之,并开始见于地方史料记载。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桐城县志》名为“磨旗山”;清康熙六十年(1721)《安庆府志》、清嘉庆胡廉的《桐城地脉记》、清道光七年《桐城续修县志》、清光绪重修《安徽通志》、1987年2月《枞阳县志稿-名胜志》、2003年8月《枞阳文物志》等书,则皆称“摩旗山”。并记云,“相传南宋李全驻兵于此”,“或曰汉关公于此驻兵”。

  摩旗山之“摩旗”一词是什么意思呢?

  查唐以前的典籍史书,不见“摩(磨)旗”之词。宋时出现了“磨旗”一词,如宋人赵与宸《辛巳泣蕲录》:“称有急脚于东门磨旗为号”;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先一人空手出马,谓之引马,次一人磨旗出马,谓之开道旗。”元明时期,“磨旗”一词已广泛使用,如元人关汉卿《窦娥冤》三折:“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追韩信》四折:“臣教樊哙去山尖顶上磨旗作军中眼目,看阵势调遣军人”;郑光祖《倩女离魂》三折:“并不闻琴边续断弦,倒做了山间滚磨旗”;脱脱和阿鲁图等主持修撰的《宋史》卷四七六《李全传》:“(杨)安儿妹四娘子,狡悍善骑射,刘全收溃卒,奉而统之,称曰姑姑,众尚万余。掠食至磨旗山(在山东莒县境内,金贞祐三年(1215年),红袄军领袖李全和杨妙真会师于此),(李)全以其众附,杨氏通焉,遂嫁之”。明人施耐庵《水浒传》60回:“却叫柴进、吕方、郭盛权摄中军;宋江、吴用、公孙胜带领陈达磨旗。”77回:“身边一将指道:‘山顶上那面黄旗正在那里磨动’”96回:“南阵里黄旗磨动,门旗开处,两骑马出阵。”140回:“望见山顶一面红旗,在那里磨动。”

  因“摩”通“磨”(辞海“摩”或“磨”字条述:“摩灭”通“磨灭”;在山崖石壁上镌刻文字叫“摩崖”,亦称“磨崖”;“磨砺”也作“摩砺”等等),故“磨旗”也常写作“摩旗”。如:明黄伯善《游净梵寺登周瑜城》有句:“萧萧风急摩旗处,黯黯尘飞牧马场。”《西游记》二本六出:“一个摩着大旗,他坐着吃堂食,我立着看筵席。”《警世通言》卷四十:“真君呼一口仙气,吹散其气,率弟子各挥宝剑。乡人摩旗擂鼓,呐喊振天相助。妖蛇全无惧色,奔将过来。”

  综合诸例,可知“摩(磨)旗”当是“挥旗”之义。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均作如此解释。摩旗与军事相连,军事与历史人物有联系,历史人物和活动地点又分不开,为此,不仅在枞阳,而且在全国不少的地方都出现了以“摩(磨)旗”冠名的地名:如河南新密摩旗山(相传轩辕立旗于此)、安徽淮北磨旗山(相传楚汉战争时樊哙在此竖旗招兵)、湖北襄阳摩旗山(元末明初白莲教起义领袖金黄小姐在此摩旗疑兵)、山东莒县磨旗山(1215年,红袄军领袖李全和杨妙真挥旗相会于此)、辽宁灯塔摩旗山(相传盖苏文在此立旗守卫燕州城,抗击唐军)、河北遵化摩旗山等等。

  然而,在后来的地方文献中又出现了“募旗”、“幕旗”、“墓旗”之词,并冠以时人想象的新意,而释以撰者臆想的见解,但不符合汉语组词规则(律),更无出处,不足为据。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