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枞阳记忆:难以忘怀的破罡中学

时间:2018-12-27 09:41:00

  姚国庆

    岁月匆匆,,一转眼枞阳县破罡中学被撤并至今已有八、九个年头了,老校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了被人们遗忘的角落。然而对于我来说,这里却有我永远也无法割舍的情缘,终身难忘。今年秋季的某一天,一个偶然机会,我再次探访了老校园。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从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这里,一直工作到学校被撤并。我人生最宝贵的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校园里的每一块土地上几乎都留下过我的足迹,洒下过我的汗水,这里的一草一木对我来说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虽然我离开老校园已有数年,但那如烟往事时常浮现在眼前。

  当我踏进老校园大门时,这里早已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呈现在我眼前的景象是一片荒凉:空旷的校园里杂草丛生,满地都是枯枝败叶,几栋孤零零校舍已是千疮百孔,有的只剩下断壁残垣。一阵秋风吹过,破旧的老房发出呜呜的悲鸣,似乎向世人诉说处境的凄凉……触景生情,再次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破罡初中坐落于藕山镇的巢山南麓,其前身是破罡农中,创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所有的校舍是当时的人民公社摊派给所辖的生产大队突击修建的,所以工程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墙壁是土坯和乱石垒砌的,房梁是杂树搭建的,房顶是油毡和灰瓦盖成的。

  这样的校舍晴天尚可凑合着使用,一旦遇到恶劣天气,那就要遭罪了。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外面不下,里面还下,有时学生要寻找一处不漏雨水的地方摆放课桌都很困难。墙壁上的窗户也是没有玻璃窗门的,只有到冬天很冷的时候才蒙上塑料薄膜遮挡寒风,所以,平时只能任由寒风在室内肆虐。教室的地面上更是凹凸不平,且积满了厚厚的尘土,课间学生一走动,室内便尘土飞扬。学校除了仅有一点理化试验器材和药品之外,其它办学所需的硬件设施一无所有。

  师生的生活条件也是非常艰苦的,老师们每月只有三、四十元的工资收入,住的是极其简陋的单身宿舍,起初没有电,晚上靠煤油灯照明,后来由于学生上晚自习需要,学校和邻近的棉花收购点合作,添置了一套小型发电机,每晚发电三小时左右。

  就连生活用水都很紧张,尽管校园里有一口不深的水井,但渗水量有限,每年上半年雨水充足,井水基本满足需要;下半年气候干燥,渗水量很小,无法满足全校师生生活需求,只得请人到很远的河沟里挑水,所以师生生活用水只好限量供应。一日三餐吃的是粗茶淡饭,很少吃到荤菜,偶而吃到一顿粉蒸肉,那似乎就是师生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人间美味……

  条件虽苦,但老师们工作的热情依然很高。由于生多师少,校舍不足,所以班额大,教师几乎是满负荷工作。每天清晨六点多,学生陆续到校,值班教师便来到教室清点到校人数,维持班级纪律,教室里便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每个白天要上七、八节正课,晚餐后又有两个多小时的自习课。教师从早到晚都要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但老师们依然默默无闻地耕耘着,并无半点怨言。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由于学校没有教务人员,每到单元测验或阶段考试,从命题到试卷印制全过程,教师都要亲自动手,既劳心又劳力。

  首先要像从沙里淘金一样,从大量资料的题海中筛选试题,然后要在钢板上刻写蜡纸。这可是一项技术活,用力轻了印不出文字;用力重了就会把蜡纸刻破,造成油墨大量渗漏,导致试卷模糊不清。

  最后还要在油印机上把刻好的蜡纸印制成试卷,这也是一项技术活:推动滚筒时力度要恰到好处,用力轻了,印出的试卷不清晰;用力重了往往使蜡纸断裂,不能继续使用,这样就可能半途而废。所以初学者制作一份试卷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功,有时弄得满手、满脸油污。

  考试后还要批阅试卷,由于班额大,每次考试后批阅试卷也是非常消耗时间和精力的,为了让学生尽快知道考试成绩,老师们只好开夜差或利用周末加班加点。那时,老师们的思想也特别单纯,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教出好成绩似乎是他们最大的追求。“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正是对那时老师们最准确的写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老师们的辛勤劳动结出了累累硕果,每年中考学生成绩一直稳居全镇榜首,在全县排名中也曾位居前列,向省重点高中输送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生源。这些升入高中的学生发展潜力大,深受所在高中老师赞许,有的学生逐渐脱颖而出,成为班级乃至学校学习标兵。历年来,考入各个层次高等学校的破罡籍学子不可胜数,他们中的部分佼佼者已成为专家学者,大学教授,领导干部、商界精英……不少人已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骄人的成绩。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今,破罡中学早已不复存在,它的名字也很少有人提及,只有那空旷的老校园见证它昔日的辉煌,但它存在的这段历史不应该被忘却,它在传播文明,造就人才方面所作的贡献不应该被抹杀。老校园里的校产早已被人们视若蔽履,但我以为老校园里数十年积淀下来的优良校风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办学条件日趋优越的今天更应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里。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