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江南大营的围困,李秀成坚持出京实施大范围战略机动,以援救首都。天王谕允后,他于4月下旬赶到芜湖,与李世贤商议。他们决定会合陈玉成,进军皖北鄂北,扩军后援京。
想法固然美好,但在实施中却大相径庭,李秀成机动了五个月,终于彻底失败,皖北此时已是烽烟遍野,补给不易,转向鄂北后,又在固始城耽搁了两月之久,胡林翼抓紧时间增调援军,陈玉成,李秀成发展势头被遏制,继而李续宾主力赶到,太平军大多是新招募的流民,不堪一击,徒以人多虚张声势,不久就被赶回出发地。
陈玉成,李秀成各处一隅,新败之下,急需休整。洪秀全视他们为长城,天京之围还需他们去解救。现在,陈,李二人自顾不暇,更谈不上解围行动,至于其他地区的太平军,也都处在清军牵制或进攻之下,很难实施大规模的战略机动。当然,此时的石达开正在浙闽一带顺利进军,但指望他来解围,更是天方夜谭。
感到难受的不仅是太平军,清军的日子也不好过,尤其是皖北,一直是清军的薄弱环节。不仅有太平军,还有捻军在活动,再加上各地盗匪,简直乱如牛毛。这种态势单靠皖北当地清军根本无法扭转,唯有依靠客军。江北大营的德兴阿早就消极不进,根本指望不上。
相较之下,还是湘军靠谱得多。官文,胡林翼在肃清湖北后,终于向咸丰帝端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东征计划,目标直指皖北。他们主张,皖北清军重在防堵牵制,湘军则大举入皖。咸丰帝接受了这一建议,着手改组安徽指挥班底。授翁同书为安徽巡抚,督办军务。调袁甲三,胜保,傅振邦至皖北,参与镇压捻军,剪除太平军羽翼。
形势已经很急迫了,李秀成,陈玉成必须必须抢在湘军大举入皖之前制定有效的决策,根本改变皖北战局,以促进战局良性转化。他们共同倡议,1858年7月20日至31日在枞阳镇召集军事会议。
参与会议的基本都是当时手握兵权的高级将领,陈玉成,李秀成,韦俊,吴如孝,黄文金,龚得树,陈得才等,他们共约一心,订约会战。商定集中优势兵力,组建东西两路大军,在皖北展开大规模的进攻战役,然后全力歼击江北大营,控扼两浦,打通天京接济。东路军由李秀成统率,西路军由陈玉成指挥,西路军是进攻主力,其他各部遣军参加。会后,各将驰回防区,调兵集结,准备大举。
洪秀全批准了会议的战略决策,并对参战诸将做了新的提拔,组建了新的指挥机构。蒙得恩为中军主将,统管全军,陈玉成升前军主持,为前敌总指挥,李秀成升后军主将,为陈玉成之副。李世贤升左军主将,韦俊升右军主将。
旨意一下,全军鼓舞,陈玉成率先动作,与韦俊驰往舒城,建立前进基地,大军直指皖北清军老巢--庐州。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