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中
世人曰:童年是美好的,天真烂漫的,五彩斑斓的。可是,对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出生的孩子来说,童年生活是如此单调乏味。在那物资匮乏贫困的年代,谁也没有玩具玩,于是小伙伴们常常找一些河蚌壳当小锅玩玩,或者爬草堆头,钻草堆窝捉迷藏。可不要小觑这些小不点吆,有时心血来潮,奇思妙想,自行其乐,干一些令人开心之事。说起童年,记忆的闸门瞬间被打开,往事如潮水般地涌出……
捕蝉
捕蝉。小时候,我家大门前是水塘连着水塘,塘埂上柳树成行。夏天一到,那茂盛的柳树上成群结对的蝉藏在柳枝丛中,声嘶力竭知了,知了的叫声此起彼伏,惊天动地。宛如一支专业的大合唱队,一曲未终,又来一曲。蝉的叫声非常有诱惑力,把村庄小伙伴不约而同呼到柳树下。抬头仰望蝉在枝头歌唱,我们往树枝上扔小石子,大声呐喊,拉动柳枝摇摆都无济于事。蝉大不了转换一下位置,过了一会儿还是在大声齐唱知了、知了……
蝉,俗称“蛅蜺子”,有两种,一种是鸣蝉,一种是哑蝉。鸣蝉是雄性,腹部有发音器,生性好动傲慢,说它是一名歌手毫不逊色,整天趴在柳枝上知了,知了。哑蝉是雌性,生性含蓄隐蔽,藏匿于阴凉树枝上,整天默默无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小时候,谁能爬树上抓到一只蝉玩,那是莫大高兴呀!蝉非常机警,遇到风吹草动就立即飞走,而且边飞边叫好引起同伴的警觉,所以徒手很难逮到它。
村里老年人向我们传授捉蝉的办法,一是用蜘蛛网拍黏住蝉,二是用细丝套蝉。我们从河沿砍几根长芦柴,将根芦柴一端的劈开四五寸长,用一根小棒撑开。长长的芦柴顶端就有个小三角形,将三角形对准房檐屋下的蜘蛛网作反复旋转,蜘蛛网就结结实实黏在上面,捕蝉的蜘蛛网拍就大功告成。只要听到哪里有知了知了的蝉叫声,我们就驮着芦柴蜘蛛网拍,悄悄地走到柳树旁。屏息凝神观察蝉的所在位置,然后渐渐地将芦柴蜘蛛网拍轻轻地靠近,在离蝉大约几公分时迅速贴在蝉的身体上。蝉的双翅就牢牢黏在蜘蛛网拍上,发出尖叫声,迅速收回芦柴蜘蛛网拍取下蝉。
回家后,用一根长线拴着蝉,牵着长线,蝉边飞边叫,特别好玩。
做风车
捉蜣螂,做风车。蜣螂(俗称:屎壳郎、牛屎虫)是一种飞行小昆虫,小时候我们喜欢捉蜣螂做风车。蜣螂食牛粪,田野里哪里有牛粪,那里就有蜣螂。产卵于牛粪上,孵化的幼虫也以粪便为食。蜣螂全身乌黑,油光光,身着硬甲壳,翅膀就在隐藏硬甲壳下面,张开硬甲壳即可飞行。
在野外捕捉蜣螂,准备一个有盖的小瓶子,那家伙笨头笨脑的,见到牛粪喜欢钻头不顾屁股。一堆牛粪常常有好几只蜣螂趴在上面,走过去捉几只放进瓶里带回家。做风车架子,在一根高粱苗杆上,串插几根薄竹片,竹片两端削薄薄的。
将薄竹片插在蜣螂硬甲壳的开口处,一个车架子上可以插四只蜣螂。架子上蜣螂为挣脱飞走,张开硬甲壳下面的翅膀拼命地飞。只有一只带头飞,其它几只也跟着飞起来,把车架子放在两只手的虎口上。四只飞起来,车架子作顺时针360度旋转,风车跑起来令人眼花缭乱,像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呜呜地不停飞转。
玩腻了,觉得这风车该做个固定的支架。用高粱苗杆和细竹筒做一个可以固定的架子,中间的横轴两端装上圆形硬纸片作飞轮,一辆漂亮的风车就做好了。在横轴的竹片上插上四只蜣螂,轻轻启动纸飞轮,那四只蜣螂立即展翅起飞,飞轮滚滚,像一台发电机,非常好玩,吸引许多小朋友来看热闹。
我将那台蜣螂发电机放在书包里带到学校,立即引来许多小朋友前来围观。我津津乐道地向他们传授制作蜣螂风车的一些小技巧。有一位小朋友说,蜣螂做的风车不好玩,能否利用蜣螂的助力做小四轮那才过瘾呢!
小朋友不经意的小建议激起我的奇思妙想。于是找些材料先做小四轮的架子,地盘中间一根横轴,安装两组竹片,动力由原来的四只蜣螂增加到八只,按道理动力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在试车时,八只蜣螂飞得呼呼叫,横轴滚滚,就是不见四个轮子动起来。经过多次试车还是启动不起来,我根本找不到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几位小朋友觉得很好玩像屁虫似跟在我后面转来转去。有一位小朋友挠小脑袋说:“不如我们拿着这辆小四轮去请教你的老爹爹呀,我看见他在队屋里给生产队修理水车,他是木匠或许他能找到原因呢?”对呀,我怎么没有想到呢,我们拿着小四轮直奔队屋,向老爹爹请教,怎样将这台蜣螂风车做成小四轮。
他先看看这辆风车,然后用手转动车轮,笑呵呵地说:“如果做一辆小四轮,车轮必须控制在这根横轴上,才能这样才能驱动轮子,否则跑不起来呀!”他轻轻摇着水车的握手示范给我们看。
“你们看水车的握手一转动大辘轳上的拨齿带动车厢里车幅连条就呱呱地转动起来。同样的道理任何东西要启动必须要有助力才行。”经老爹爹怎么一讲,我得到启发似懂非懂也似乎明白了其中的一些奥秘。原来,那辆车动力没有控制在横轴上,没有动力谈何跑起来呢?在老爹爹的悉心指导下,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借助蜣螂的动力,做小四轮有了初步的设想。
我与几位小朋友分头找些材料,准备重新做小四轮的地盘。反复试验,拆了又拆,装了又装,多次失败,不断改进。在中间两根横轴上各安装一组竹片,动力还是八只蜣螂,看看行不行。把八只蜣螂分别插在竹片上,放在平整的青石板上,利用惯性启动一下轮子,奇迹终于发生啦!
八只蜣螂先后飞起来驱动四轮车居然咕咕噜噜动起来。小伙伴看到我的小四轮歪歪斜斜的跑起来,笑得合不拢嘴。我故意在老爹爹面前演示小四轮,他抚摸着我的头说“小振中真聪明,小四轮还真得能跑几步呢……”我那高兴的神情也不亚于当年瓦特发明第一台蒸汽机。
泥手枪
猫屎泥做玩具。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家乡的老百姓在白荡湖畔筑堤圈圩。在挖土兴修时发现一处泥土与其它土质不同,乌黑色,特别黏手,干了特别硬,大人们把这泥巴叫“猫屎泥”。有的大人挑圩堤收工回来总是用泥兜带几块猫屎泥回来,做火球,火钵,凉干了放在锅洞里烧一烧,就成了冬天取暖的抢手货呢!
星期天,我们几位小伙伴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在大堤上拈几块猫屎泥带回家。在门前的青石板揉泥巴,反复揉,揉软搓熟,然后把熟泥巴做成手枪、弹子、小牛、小马……做好后的半成品放在太阳底下晒八成干时,用半截钢锯条磨成的小刀修理半成品。
手枪的枪管削成圆形,在枪管上挖个小圆孔插炮竹,手枪把子上刻纹路,用废旧的细铁丝拧成8字形,一头塞成手枪把子底下准备系飘须。精雕细刻小牛小马的眼睛,给它们按上耳朵和尾巴。将这些修饰好的半成品放在太阳下面继续晒干。晒干后涂墨汁再晾干,用铅笔的芯反复擦磨,越擦越黑,越磨越亮,最后变成乌黑发亮。
在乌黑发亮手枪把子下面小圈里系上几根红头绳作飘须,一把猫屎泥做的手枪就做好了,洁如玉石,乌黑铮亮,十分精致,令人爱不释手。
那些小牛小马有鼻子有眼,栩栩如生,若人喜爱。从此,我们的书包就多这些猫屎泥做的小玩具,课余时间拿出来在同学面前炫耀。在地上挖几个小窝,用猫屎泥做弹子相互玩打弹子的游戏,好不惬意。
记得在读三年级的上学期,小学生用猫屎泥做手枪成风,男同学书包里几乎都有一两泥巴手枪。有一次,下午在上课之前,几位男同学在教室里玩起打“游击战”的游戏。有的持双抢,有的持单抢,有的徒手呐喊助威,短兵相接,“缴枪不杀”的喊声此起彼伏。
为了争夺一席之地,双方展开激烈地交战,炮火连天,教室里乱成一团。几位女同学见状急忙向班主任打小报告,惊动了正在午休的班主任。看到教室里课桌凳打得四脚朝天,七零八落,尘土飞扬,一片狼藉。班主任恼羞成怒当场“缴械”,叫班长将这些猫屎泥手枪统统扔到学校旁边的水凼里销毁。
班主任严肃地说:“下次,那些同学再敢带泥巴手枪进教室就统统枪毙。”谁知班主任说快了,本该说“下次,那些同学再敢带泥巴手枪进教室就统统没收,盛怒之下却说成统统枪毙。”正在班主任准备纠正的瞬间,一位不服气的大同学撅起小嘴却冒了一句“枪都被您砸个稀巴烂,还拿什么枪毙呢”,立即引起同学们哄堂大笑。班主任也只好一笑了之尴尬地离开了教室。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些蓬头污垢大汗淋漓的男同学,齐刷刷的站在走廊上,耷拉着小脑袋,哭笑不得。
“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50、60后,童年的生活虽然单调乏味,但童年趣事如数家珍,宛如小溪里挤挤挨挨的鹅卵石熠熠生辉。时光清浅,岁月静好,月光如水,花开花落,仰首是春,俯首是秋,光阴如梭,一瞬间童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叟。那些幼稚的趣事尘封在记忆的胶囊之中,不经意之间触碰了记忆的神经,那童年的趣事若隐若现,令人不禁窃窃大笑呢!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