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枞阳记忆:盖草屋

时间:2019-01-10 08:45:23

  张振中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那物资匮乏贫穷的岁月,乡村老百姓的生活徘徊在温饱线上,住房大多数是土墼墙壁的草屋(也称茅草屋)。为了防止大风吹,屋漏,草屋一般建得低矮,面积不大,屋面很陡,正如老农所言“那草屋狗都跳得过去”。草屋虽然低矮阴暗潮湿,但是冬暖夏凉。五十年代农村住草屋普遍,瓦房很少。那年代农村的民办教学点,生产队的队屋,牛栏是草屋。老百姓的猪圈,厕所一律是草屋。六十年代,农村开始建窑厂烧砖瓦,一部分经济条件好的农户开始盖瓦屋。七十年代草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草屋,顾名思义是用稻草盖的房子,那年代打土墼,盖草屋可是农户衣食住行的头等大事呀!人们常说“外面下大雨,里面淋下雨;外面雨停了,里面还滴滴答答”,那指的就是农村草屋。

  五六十年代,农村是生产队大呼隆集体生产劳动,生产队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劳动分配制度。粮食柴草生产队按农户出勤的工分和人口收益分配。一间草屋生产队给300斤早稻草的指标,秋后打场时兑现。

  草屋一般在每年的秋季盖一次。有三种办法,一是,请农村的瓦工(砖匠)盖,匠人上屋头当然要付工资,拿香烟,供伙食。二是,请本自然庄会盖草屋的人盖,不付工资,供伙食,拿香烟,从自家的工分簿上按一个工作日划拨一个工分值付报酬。三是,相互帮忙,当然不须付报酬,利用起早摸晚的时间或趁夜间十五六明月当空照来盖屋,分几次完成,当也要吃顿把饭,拿包把香烟,以示酬谢。

  拴稻草,农户一般可以自行完成。稻草称回来了,用叉扬将稻草抖泡,剔掉秸秆上瘪叶稻,抖掉草枯叶,堆成草堆压板。过一段时间再拴稻草,从草堆中间一把抽拴,拴得整整齐齐的,拴成的草把交叉放,捆成一捆捆的,再堆积成堆压板。

  盖屋面。收听天气预报,选择无雨无风的天气准备盖屋。请农村瓦工(砖匠)盖屋,第一步清理屋面上的垃圾,修补屋面上塌陷的大大小小窟窿,补好老鼠笼,挖掉蝂虫穴,捣掉麻雀窝……第二步,输送拴好成捆的稻草,房主用叉扬将一捆捆的稻草抛上屋面,瓦工在屋面上接住依次摆在屋面的四周。第三步,盖屋。俗话说:“茅草盖屋一翻一覆”。瓦工从屋檐开始一层接着一层,一行接着一行,自下而上,重重叠叠,层层踏实,就这样循序渐进严严实实地盖,仿佛给屋面披上“厚厚的稻草蓑衣”。当时就流行这样的说法“草屋盖得好不好就看脊背上一把草。”草屋好盖,顶难封,封得不严实就会渗漏,因此屋顶的脊背的一把收顶的草必须盖得“天衣无缝”,以防渗水屋漏。屋面整个盖好后,站在屋脊上用细长的竹竿,自上而下来回抹打刚盖的稻草,使稻草一层接着一层,抹平压实翘起的稻草,形成整体平整而光滑的稻草屋面。

  关于砖匠给农户盖屋,流传一个“盐钵子”的笑话。话说有一位砖匠给人家盖房子,不论草屋瓦屋,在屋面有意留个不容易发现的小窟窿,一当下雨就会滴滴答答。天晴了房主就找砖匠“捉漏”,可是补了这里,那里又漏,总是补不住漏。于是,有人质问那砖匠“你的手艺呱呱叫,怎么连人家屋漏的小问题都补不好呢?”那砖匠不屑一顾地说:“你懂个屁,这叫着留个盐钵子,不然我家哪有咸盐吃呢?”原来,砖匠每捉一次漏,人家给个块吧钱可以买点咸盐吃吃,如果不动手脚留个小隐患,那家里的盐钵子不就成了问题吗?

  扎“牛眼睛花”。在屋前的场地上整草绕,量一量屋面多长,草绕就整多长。把一根根草绕依次两头栓在长竹竿上,十几根长度一致的草绕摆在场地上,像织布上整整齐齐的经棉纱,用细草绳两根一扎,依次扎,就织成一张大网,俗称“牛眼睛花”。“牛眼睛花”织好后,用竹竿从两边卷好,搬到屋脊上,在两头固定好一放开两边的卷着“牛眼睛花”竹竿,自动滚到两边的屋檐下。站在屋脊上用长竹竿挑一挑“牛眼睛花”的松紧度,顺着屋面自上而下抹平整。在屋檐四周的“牛眼睛花”上悬挂重量物,让“牛眼睛花”牢牢贴着屋面,让稻草服服帖帖在屋面上“生根”,接受自然下沉,待下沉几日后再撩屋檐。

  撩屋檐是盖草屋最后一道工序。用荻芦在屋檐边上下夹住,将“牛眼睛花”穿在荻芦上,将细绳穿在一尺多长的铁针眼里,上下“抛针引线”栓在荻芦上,沿着屋檐的四周撩,使屋檐的“牛眼睛花”和稻草牢牢固定在屋檐的泥檩条上,防止刮风吹掉。屋檐撩好了,为了美观用割稻的镰刀将屋檐参差不齐的稻草割一样齐。

  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草屋如果盖得不够牢实,不仅存在被大风刮掉的隐患,而且春天雨水多就会滴滴答答漏水。那下一场雨就要漏好几日,就出现前面讲的“外面下大雨,里面淋下雨;外面雨停了,里面还滴滴答答”。那“屋漏水”像酱油一样,从屋顶往下滴,滴在白衣服上是洗不洗掉的,滴在蚊帐上就染成了“五彩斑斓的花蚊帐”啦!那一年四季烧菜都不要打“酱油”,开个天然的“酱油坊”。如果从蝂虫穴漏下的“屋漏水”暨脏又骚,像马尿一样熏骚,刺鼻难闻呢!

  “草屋”这个名词随着那贫穷落后的年代远离了我们,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农村花甲之年的老人,一般都住过草屋,盖过草屋,或见过草屋,对草屋仍然记忆犹新。现在农村住的都是楼房,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啥叫“草屋”。“草屋”已成为见证那个物资匮乏贫穷落后年代的“缩影”, “草屋”已成为从那年代走过来的人们浓浓“乡愁”。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