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圩区,自明晚期,民间便有乡绅大族,围水筑埂,造田成圩,有圩埂称东湾,自成村落。清末民初,村里有一章老先生,才学过人,年轻时,曾在芜湖等地教书为生。先生中年丧子(当年日本鬼子轰炸浮山中学时,不幸罹难),心生悲愤,深受刺激,老来鳏寡,独居东湾。
老先生为人迂腐而寡合,性格孤僻而怪异。相传,老先生每次叫人挑水,挑水者屁股后面的那桶水,总是另备缸专用,人皆不解,问何故,答曰:“有屁臭味,不能作煮饭烹茶之用!”
老先生有嗜好,每晨起,对着东方渐升的太阳,张嘴呼吸。说是吐故纳新,调和阴阳,可增阳寿。老先生卒于古稀之年(那年代,也算高寿了),生前虽然有些迂腐,但文采斐然,著有大量诗稿,多佚失无考。
今偶得老先生生前一联,且录之:
鞭杆斗钉耙,孔大
耙框做板凳,眼多
此联皆用东乡方言,比对亦为农耕器具入联。鞭杆,是放牛或牛犁田时,用作赶牛的鞭子,多用细竹杆、柳树杆。杆,方言不读gan,音近gei,平声;斗,动词,古同“逗”,意为凑合、拼合、组装等,中医有“接骨斗(逗)榫”一说;钉耙,一种铁质弯形的齿状农具,耙,音pa,平声。上联是说:用赶牛的鞭子,装作钉耙的把手,钉耙脑上的孔太大。
耙框,耙,音ba,是用牛耕作平地的工具,多铁齿,装于木质框上;“耙框”中的“框”,方言音guang,仄声。下联是说:用耙框改装作板凳,那框上的耙齿会遗留下很多齿眼的。
此联联意看似平淡无奇,实在,易懂,但所隐喻的道理非常深刻,可以延伸为做人做事,应德位相配,德与位配,方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真乃是:一联小事物,两句大道理。(章宝贵)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