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龙
雨丝轻轻,薄薄的,如雾,乍暖还寒的早春雨季,忽的想起去年五月间爬牛角尖时那次偶遇。那座孤寂的庙宇、那丛竹、那片松,当然还有那口荒弃的池塘,还有那几块长满杂草的茶园,那是叫汪家庵的地方。
牛角尖,位于金社桃山与钱铺黄冲交界的一座山,高过四百余米,远望郁郁葱葱,层峦叠嶂,近看竹修林密,山势险峻。山势形如牛角的尖、圆而得名,山上多朴树、榆树、松树,还有满坡的茶园。
那是暮春时节的五月间,半下昼,一行三人登牛角尖。车行至桃山老林场处时,满是褐色的裸石,间杂零乱的茶树,见已无车辙,遂弃车步行,寻得一条采茶人走的小路,多荆棘乱枝,枯叶遍地。攀登到牛角尖一个垭口,约半山腰的位置,小径至此消失,眼前是一片茶园,得有十亩见方。正值采茶时节,漫坡多是采茶人。得知我们想登牛角尖山顶时,忙说这里没有路,要是上山先得绕到对面的半山间,那里有座叫汪家庵的,一大片毛竹园,听说那儿有条小路可以上山。同时,也告诉我们,他们只是听说的,并没走过,这条路原本是以前的驿道,现在很少有人走了,就是当地人,也只是每年采茶时节还有人上山顶,采一些野茶。
听说后,觉得还是值得试一试的,于是,我们转而下山,顺着一条小溪蜿蜒而行,前几天刚下过雨,溪流很急,林中多见山洪冲刷之沟壑,很窄的山道泥泞、湿滑。背阴的林中,散发着暮春时节南方特有的霉湿味,这味儿杂夹着野花草的淡香,树林里的湿气,重重的压着人,沉闷躁热,偶尔一两处见得阳光,不时地伸头张望,这片竹园在哪里呢。
约三里路,下至一片平坦处,山溪在这里汇入一口山塘。果然见到一片竹园。说是一片,其实也就是在松树林中间杂着毛竹,一半对一半的样子。在山塘的东北角方向,丛林中忽见一片红瓦粉墙的房子,屋顶墙角处的飞檐四起,金黄色的琉璃瓦,阳光下熠熠生辉。翠绿的林海中,如此衬托着这点点金黄,视角的冲击那么的惊艳,哦,原来这座小庵静静驻足在这里,得有几十年了吧,也可能上百年吧,我心里问自己。
这是一片山间高地,四周群山环抱,立于此,东南拐即是牛角尖,东北角是潘家寨,而西边多低丘陵,上个月刚爬过的双峰寨离这里也不过十几里路之遥。
穿过这片竹林地,汪家庵赫然映入,一座规模不算小的寺院。围墙内外桃树、榆树疯长,遮挡了小院春秋。朝南的侧门紧闭,上方题写着红字的“小南门”,灰白色的围墙,依旧金黄色的琉璃瓦,一幅对联“笑口常开身永健,家乐敬孝更安祥”,经风霜沐雨雪,褪色残次,淡淡的禅味,象是多了些生活的烟火味。我想,无论常人还是出家人,健康的身体,快乐的心情,温暖的家,善良的心,这些都是相通的。
小庵大门朝西,寺门紧锁。绿色掩映下的汪家庵气势不减,越过长长的围墙,目及所见两进庙堂,体量非凡,不象普通的乡野小庙。院内多株柏树、槐树,高大挺拔,遒劲的树干知晓岁月的历练。两丛紫竹伸出墙头,密密的竹枝间透出风雨的情愫。
我们伫立在寺门口,有人转动了褐色的门环,清脆的金属声响远,我们知道,今天这道门是不会推开的了,汪家庵以这样的方式拒我们于荒野,于这茶香遍山的春日,于登牛角尖未果的途中。
从门口杂草里成堆的香灰、炮竹纸屑来看,这不是一座荒庙。可能是主持外出了。但有一个问题缠绕着我,村里人讲这就是座庙,是男僧人入主,而为何称为庵呢?好比双峰寨下的白衣庵一样,本是座庙同样也称为庵,不知这里面曾经有过怎样的故事,这些过往却不曾留下什么,哪怕是乡里的传说或一些文字。我站在寺门外,寺院静寂无声,深深几许,树间光影婆娑,只是林中清风拂去。
寺庙的右前方是一方池塘,许是近于废弃,已是水草疯长,簇拥着,一丛丛,只露出水塘中间的一点点水面,望上去浅浅的,淡淡的,周边的苇草新叶从残枝中长出,油绿的,浓烈的衬着枯死的茎干。塘后梢是一片板栗林地,枝叶茂盛。池塘下是几层梯田,成行的栽种着茶树,垄坎间野花盛开,似红花落在绿草间。
寺的南侧有一条小路沿着塘埂通往后山,难道这就是采茶人说的登牛角尖的路?小路很窄,同样的杂草丛生,乱石满布,人迹罕至。攀爬中,一段陡峭的地方竟有人工凿出的石阶,苔藓稀稀,几处驳砌的石块滚落离析,残败一地,荒野里,能有这样的路登山,不错的了,我们一路走一路感叹着,大家一个劲地鼓动着。在林中行走,不时地抬头看山,头顶全是高高的松树,和林间几束光亮的阳光,山顶已淹没在林中。不多时,走到了山梁上,约摸转至牛角尖北面的山脊上,一处小小的平台,几块圆滑的的石块,算是石凳子了。几棵松柏间挂满了风马旗,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白色的,串在一根根丝绢上,顺着风儿呼啦啦的飘着,响着,象悲歌,在山谷间哀鸣,此时太阳正在快速地转入远处的山峦背后,时候不早了。越过树梢,正北面就是潘家寨,陡壁千仞的石头金灿灿的,绚烂夺目,莫非余晖映照下的山林更加迷人。
山路至此并不朝山顶了,转而横在山间,从山坳间走远,可以看见这路从另一道山梁出头。不甘心就此止步,我和同伴决定趁天黑前穿过这片山坳,看看前方那道山梁的路通往何方。这段小路出奇的好走,平坦,干净,象一道半圆弧横在山间。山坳里,好多高大的枫树,古藤缠绕,地上野花盛开,几声鸟鸣,阴凉的气息瞬间包裹着我们,阴气太重了。如同预测一样,小路依然如故,横着山体,贴着山坡,并没有顺着山脊向上伸上山顶。要么今天走错路了,没找到路,肯定会有路上山顶的,我们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打道回府。
想起多年前,到这里一个乡镇出差,听人说起这条路,是一条驿路,在历史上是从东乡水码头到老桐城的古道,商贾旅人就是走这条路走向远方的。我不知道这条路可就是传说中的那条路,而汪家庵当年就是一个驿站?如今,小庙的香火零星地兴旺着,而古道的牛马铃声彻底地消失了,古道终将淹没在荒野里,少有踪迹。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倒过来说不知可合适,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少了路也就没了。
未登的牛角尖,不知这山顶见过多少风花雪月。紧闭的小庙,不知掩藏了多少暮鼓晨钟。这荒弃的池塘田野,聆听过多少人间世事。这静寂无声的古道,承载着多少迎来送往。还有,某年的一个午后,我们想到了什么?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