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神奇岱鳌山:浪里莲花 一岱宗师

时间:2019-01-22 10:46:56
王文中

 

  “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绕天涯。”琼瑶的神剧《还珠格格》再一次将香妃的故事展现在普通大众的面前。蓝天、白云、群山、奔马、翩翩起舞的蝴蝶、身世凄美的的刘丹,共同在一起演绎了香妃浪漫的传奇故事!

  传说中的香妃玉容未近而芳香袭人,既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她是新疆回部酋长霍集占的王妃,回部版乱,霍集占被清廷诛杀,将军兆惠将香妃生擒于乾隆,但香妃心怀“国破家亡,情愿一死"之志,始终不从乾隆,最后被太后赐死,死后将其运回家乡安葬,故新疆喀什有香妃墓。这个美丽的传说又被琼瑶加以想象,与大明湖畔的紫薇格格和出身草根的丫头还珠格格一起,又上演了一段人间传奇!然而传说再引人入胜,也与历史相去甚远。传说中的香妃其实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容妃,是乾隆大帝一生中最宠爱的妃子!民间传说住与历史背道而驰,并且将想象与凄美发挥到极致,在乡野广为流传。

  在我们文风鼎盛、地灵人杰的老桐城,也有一曲感人肺腑的“香姑”故事广为流传,故事的主角是清朝宰相张英的夫人姚氏。传说中姚香姑也有着香妃娘娘一样的体香,与乾隆的妃子情同姐妹,关系颇深,一次夜宿皇妃宫中,偶遇乾隆皇帝,发生了一场匪夷所思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误会,从此张英步步高升,并且惠及她的儿子张廷玉。姚香姑死后,归葬到她的娘家麻溪姚氏的祖坟山一一岱鳌山脚下。下葬之日,姚家有人作埂,不许姚香姑女葬娘山,便将抬棺的绳索割断,棺材被迫停放在岱鳌山脚下。按当地风俗,一旦棺材落地,便不许再挪移。正在张家人一筹莫展之际,张家管家发现山坡下面的微凹之处有一竹篮,篮子里有放着一枝红莲,兴奋地对张英说:“我在上山的时候就看见一个老头子手挎一竹篮,竹篮里只有一朵红莲花,一直跟在我们的后面,心里好生奇怪,这篮子一定是那老头子丢下的,找他来问问到底是什么回事就知道了。”可是前前后后搜寻了几遍,也找不到此人。张英好生奇怪,他站在竹篮之处四下一观,发现此地形如一笤箕,前分后合,四象俱全,密不透风,一定是块风水宝地,况有神人点穴,便决定将夫人姚香姑葬于此地,并买下山下良田三十亩建享堂以备祭祀之用。从此姚香姑葬地“篮里莲花”以及姚家享堂的故事便在民间广为流传。

  稍稍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与史实严重不符:张英是清康熙六年的进士,而张廷玉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他退休时,乾隆皇帝还是个翩翩少年。但民间传说就是这样的固执,而且生命力极强。2018年岁末,当我们一行四人来到岱鳌山西边的姚家享堂,将车停靠在一农户的房屋前,问“香姑坟”怎么走时,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像遇到故知一样兴奋,马上起身为我们带路。一路上,他绘声绘色地为我们讲述着传诵了几百年的姚香姑的故事。当我们来到那座修缮一新的坟冢前,指着一方立于清光绪年间的古碑,碑上阴刻着“明中书舍人翠林姚公府君老大人之墓”,对老人说:“这里明明归葬的是姚翠林,为什么说是香姑坟?”老人还是固执地摇摇头说:“我从小就听我的父亲说,这就是‘香姑坟’!"

  所谓的“香姑坟"中归葬的为什么是明朝的中书舍人姚翠林?恐怕至今也无人知晓其答案!“张姚马左方”乃明清时期桐城五大巨族,张姚两家互为联姻实属正常。而姚翠林与桐城麻溪姚氏乃至桐城文派的兴起究竟有何关联?我们此次的考察就是想探究其中的原因!

  姚翠林究竟是何许人也?我在百度搜狗中都查无此人,在枞阳县黄镇图书馆中细细查阅相关地方志等资料也杳无踪迹!但其后人在光绪年间所立的碑文中清楚无误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桐城堪舆名著《桐城地理大略》上记载的一个案例也许可以解开这众多的疑惑:火星驳换至水星,成浪里莲花状。右地在桐城县治东南岱鳌山西麓,岱鳌乃庐江及桐城东、南乡之祖也。火星多不结穴,然山势忽向西转,经两次大断过峡,煞气渐除,一脉逶迤而下,巨石张扬,错落有致,远看似带甲之马,近观乃水中巨浪。穴落山谷,左右龙缠虎踞,左水倒右,虎强龙弱,逆收来水,不为害也!子山午向,水火既济,穴法自然,方成大格。穴结少祖,福荫当代,翠林公葬后二纪(注:二十四年)孙文然公即拜刑部尚书!然此地将终以文贵流芳后世,盖元宝山在此观之乃一峰独秀之状,巨笔是也!

  《桐城地理大略》成书于清乾隆年间,显贵于清康熙年间的姚文然,作者当然知晓,但能预见其曾孙姚鼐将以文章流芳后世,是巧合?是使然?不得不让人对其产生敬意!

  古代文人适逢乱世,往往寄情山水,独善其身,姚翠林生活的明朝末年,可谓朝政混乱,风雨如磐,一介书生唯有归隐山林,以明其志!当宦海沉浮,历尽沧桑,回到故乡麻溪河畔,相信此时的他不仅仅醉心于岱鳌山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更多的可能是关于这山水与人文的哲理思考!

  从堪舆学的角度来审视姚翠林的归厝之地,怎么评价也不过份!起祖于桐城大徽尖的龙眠山像一条巨龙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奔去,在舒城小关处过峡向东起汤池诸峰后隐没了行迹,北有巢湖之隔,南有菜籽湖之阻,山脉在潜行十六公里之后,向东平地凸起岱鳌巨峰,在视野开阔的丘陵地带,远远望去,宛若一头巨鳌翻腾在茫茫大海之中,它位于地球神秘地带一一北纬30度线上,奇峰、怪石、幽洞、清泉,风光无限,变幻无穷,有“皖中小桂林”之美誉!这就是堪舆学上所讲的的龙楼火星,它经过两次波浪状起伏行度,脱尽煞气见秀气,终于在此处破茧成蝶,远远观之,就像一朵莲花盛开在鲸波巨浪之中!古人喝形“浪里莲花”可真是状其神韵!莲花也是高洁傲岸的象征,这与此地所荫及的姚鼐有着天然的契合!

  据史料记载,姚鼐出身于官宦世家,曾祖父姚文然是康熙年间的刑部尚书,伯父姚范曾担任过翰林院编修,母亲张氏是宰相张英的孙女。姚鼐在这样的家庭里自然是少怀大志,立意仕途,以光耀门庭。然科场得失,宦海沉浮,使姚鼐最终选择了一条清苦但影响深远的文学之路。1774年,年仅44岁的他以生病为由,请求乾隆帝批准他辞去刑部待郎与《四库全书》纂修官之职,回故里修养。从此,姚鼐猛地一转身,从权力的中枢走向寂静的乡野,走向清贫的书院,开始了从事长达四十一年之久的著书教学生涯!他在师承方苞、刘大魁“义法”、“神气”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的散文创作理论,并提出富有创见性的“阴阳刚柔说”,将我国古代散文审美理论提高了一个新的高度。笔耕不辍,留下《九经说》、《老子章义》、《庄子章义》、《惜抱轩文集》、《古文辞类纂》等皇皇巨著。成为桐城文派的集大成者!从他以后,在神州大地上,桐城文派燦然崛起,成为影响中国文坛两百多年的最大的散文流派,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绝唱!

  我不知道姚鼐辞官后内心是否彷徨过,他在《夏日》中写到:“空庭朝日暮,邈尔若无依。自顾与人远,方知近道稀。暑云檐外尽,晓日行中微。谷鸟翩翩影,孤翔失所归。"自古文人多寂寞,尤其是从热闹的官场走向寂静的书房,心中的孤独与感伤是在所难免的!但姚鼐能坚守下来,而且一坐就是四十一年!这需要何等的智慧和定力!钟灵毓秀的岱鳌山能萌出此等文化巨人,确实让人惊叹!

  暮色苍苍,白雾茫茫。当我再次回望巨浪中的那朵莲花,为麻溪姚氏先祖翠林公睿智目光折服的同时,不禁心生感叹:山水绝不虚生,传统自当继承!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