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中
在枞阳县城莲花湖畔曾经有一著名学校曰枞阳二中(现为城关小学),校园里有一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方明善墓。在书声琅琅的校园里为什么会出现一古墓?墓地的主人明善公与他长眠的这块土地究竟有何渊源?
明善先生讳学渐,字达卿,其父讳祉,字子受,明诸生,以孝友著称。先生十岁能文,少有才名,时乡贤赵钧州讳锐辞官告老还乡,因膝下无子,有一女待字闺中,乡里贤达求之若鹜,钧州均不称意,闻先生才名,邀至其家。先生素衣布鞋,边幅不修,与钧州侃侃而谈,镇定自若。钧州奇之,遂以女妻之!后师从桐城教渝张甑山,学识日增,甑山器之,多次向县令引见而让其步入仕途,先生竟匿而不出,不参加乡试,曰:“因人诡遇,吾不为也!"先生绝意仕途,潜心治学,在桐城龙眠河畔筑桐川会馆,为桐城文教振兴和人才崛起作出了巨大贡献。以布衣主坛席二十余年,留下《易蠡》、《孝经绎》、《心学宗》、《崇本堂稿》等煌煌巨作!明善公与童自澄、赵鸿赐友善,时人称之“桐川三老”,尤与童自澄志同道合,自澄公人称静斋先生,时年六十四岁在枞阳达观山下筑“辅仁会馆"招徒讲学,明善公亲作《辅仁会馆碑记》为其称贺,并相约百年后归葬于莲花湖畔,以观“辅仁会馆”之兴也!据史料记载,明善公精通易理,尤善风水,龙眠山中留下他多种手笔,为何他偏偏将自己的归厝之地选在离家百里之遥的莲花湖畔?
小时候总是听我的祖辈和父辈们讲到“烈马攀鞍”这个名词,说是在枞阳县城莲花湖畔的枞阳二中校园里,是块难得的宝地,很是神往!1992年,我考取了枞阳中学,父亲很高兴,亲自送我去枞阳。9月5日,这一天雨后初晴,碧空如洗,我们先来到小姑父工作的枞阳县柴油机厂,刚放下酒杯,父亲便兴奋地对我们说:“今天我就带你们去见识见识方明善公的杰作!”二十六年前,枞阳县城附近的山水还没有遭到不可逆转的改变,根本不关狮峰山小区什么事,枞阳县柴油机厂还安卧在群山之中,莲花湖也只是伸出她温柔的一臂,依偎在他身旁!虽然这些形迹早已烟消云散,但自从踏上狮峰山山顶的那一刻起,那情形就已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因为这不仅仅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勘察实践,更是怀着对先贤万般敬仰之情而踏上朝圣之路的。
“寻龙走龙脊”!父亲带着我们登上狮峰山顶,朝西北回望,枞阳县城的整个山势一览无余:起祖于龙桥祖庄的山脉一路逶迤向南奔行,在官桥大杨庄附近大断过峡后重起山峰,在连城湖和脍羹赛湖两水夹送之下继续向长江之滨起伏前行,在城郊王家亭处忽又向东南方起一峰名曰石岭,是为少祖山。至此,龙脉若脱笼之鹄向莲花湖畔飞奔而去,浩浩荡荡,前呼后拥,奔行途中完成两个华丽的转身:一起一伏,一伏再起,远远望去就像两匹腾空的骏马,驰骋在莽莽的草原之上,这就是易经学上所罕见的“大马赶小马”贵格!经云:“大马赶小马,富贵传天下!"起祖于龙桥祖庄的龙脉经过几十里的脱煞剥换,终于在莲花湖畔破茧成蝶!此处结穴,完全符合马形山结穴的要旨:两边微高,中间微窝,状如马鞍,穴落其间。桐城堪舆名著《桐城地理大略》为其喝形一一“烈马攀鞍”真是形神毕肖!站在“烈马攀鞍"地西南而望,巍巍旗山在左,汉武射蛟之达观山在右,成龙虎合抱之状,偌大的莲花湖在前方仿佛是一方大砚台,湖中小岛方家墩为笔架,正前方白鹤峰岿然高耸,文笔是也!再放眼望去,长江如玉带环抱,江南诸山星星点点,是为远朝。毫无疑问,此处是个文贵之地!
明善公之后,方氏家族在桐城大地上迅速崛起,其后人如潮水般涌现于历史的天空,方氏家族也被誉为仅次于孔氏家族的中国第二大文化家族!其长子方大镇,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授大名府推官,后升为御史,巡浙江河南,官声日盛,后退隐杨桥小龙山筑“白鹿山庄”,专心著述,著作颇丰。大镇子方孔炤字潜夫,明神宗四十四年进士,授嘉定知州,后累官至湖广巡抚,著《周易时论》等作。尤为称道的是孔炤之子方以智,字密之,虽逢乱世,仍试图力挽狂澜,辅南明王朝,组建天地会,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其学术研究之广,“凡天人、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下逮琴剑技勇,无不析其旨趣。”(《桐城耆旧传》之《方密之先生传》)其《通雅》与《物理小识》在哲学与科学领域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峰,对后世影响极大。
纵观明善公后人在明清之际,虽以官位显于当世,却最终以才学开启后代。论桐城文派始于方苞望溪首创“义法”之说,并不异议,若论桐城学派,当首推明善公倡导的性善之旨,也在情理之中。由是观之,“烈马攀鞍”之地与明善公一起,注定已载入桐枞山水文化的史册中,成为一笔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在戊戌年的一个冬天,当我的脚步再一次踏入这片神圣的土地,情形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昔日书声鼎沸的枞阳二中已搬迁,代之的是枞阳城关小学。朔风习习,残阳正照。墓道两旁的柏枝树蓊蓊郁郁,透出几丝寒意。也许是多年失修,人迹罕至,通向墓冢的台阶荒草萋萋,杂树丛生,在冬日的余辉里平添几丝悲凉!拾级而上,看到坟头草竹成林,枯叶满地,但墓碑还一如二十六年前的明朗洁净,生气盎然!两肩微凸的马鞍形状仍清晰可见!只是这匹烈马已被生生肢解,不复从前。后山被围墙圈起,围墙脚下,山体被淘空,形成一方巨坑,后方来龙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几根根烟囱,昔日群山环拱,烈马嘶风之势已荡然无存!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的只是这座荒冢而已!庆幸的是,明善公正对的西南方向白鹤峰仍傲然矗立在长江之滨,向我诉说着今日的繁华,历史的沧桑……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