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方以智弟弟方其义:博洽多艺,文武双全

时间:2019-02-02 08:46:15
王乐群

  方其义(1619—1649),字直子,一作职之,号次公。方孔炤次子,方以智弟弟。桐城桂林方氏十四世(中一房)。枞阳县浮山镇浮渡村陆庄人。

  方其义母亲吴令仪(1593—1622),吴应宾仲女。字棣倩,封淑人。枞阳县钱桥镇钱桥村人。她自幼受其父吴应宾影响,积习风教,苦学不倦,尤喜读《烈女传》。嫁给方孔炤后,伉俪情深,相夫教子,治家有节,具有仪法;又“师事方仲贤,解禅偈,工诗词,人称诗翰甚美”。方仲贤搜其遗稿结成《黼佩园壶遗稿》,王端淑在《名媛诗纬初编》中评其诗云:“方夫人诗高老如鸡群之鹤、木群之松,并绝去川云岭月,可谓高自标持,所谓超超元著,殆不愧矣。”

  方其义出生时,祖父方大镇以《易大传》对“坤”卦第二爻的解释:“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给孙子取名其义,号直之,希望他将来功德圆满,成长为谦谦君子。方孔炤《名儿以智、其义》诗云:“大儿方以智,天下藏于密。二儿方其义,所以用干直。连理着《易蠡》,荷薪以意释。两儿念此名,根本在学《易》。”

  明天启二年(1622),方其义两岁时,母亲吴令仪病逝,年仅三十岁。方孟式《挽吴宜人》诗序云:“吴宜人,美善于归,宜室宜家,名香闺秀,善事公姑,曲得欢心,克相夫子,以永令誉。至诗字琴画,刺绣酒浆,出其余力,种种精绝。”方孔炤作《悼亡诗》,在诗前序中写道“吴宜人淑慎就养,得亲欢心。得太史公羽之训,雅怀道种,亦解禅偈,亦诵悟真。喜摹钟卫,句勒长短,克称馈职,而不妨彤管。溘兮朝露,率尔北舆。聊以潘情,莫将荀痛。”赞其德才兼备,哀她得病早逝。

  “操作浣衣裳,治食临中厨”,“宛转教数字,殷勤调平仄”,吴令仪“不幸早逝”,仲姑方维仪“抚其诸英”如己出,不但像母亲一样悉心照料着子侄们的起居生活,而且还自觉地承当起教育“诸英”做人和教授他们学问的重任。

  方其义在方维仪的倾心抚养下,茁壮成长,“未入塾,能辨四声。属以对句,出人意表”,“长而笃嗜古学、经济之书”,“年十五籍诸生”后,“即厌薄举业,无意仕进”。十六岁因家贫而入赘于芜阴一人家,与大姑父张秉文的女儿成婚。方以智《乙亥元日侍大母、仲姑坐志感》有“啼儿因饭少,赘婿为家贫”诗句,其下自注:“时幼弟就婚芜阴”。

  方其义思路敏捷,才情澎湃,为诗文“不假思索,即席数十韵援笔立就”,“其兄愚者(方以智),诗名倾当世,(方)其义出,遂与齐名”,著有《时述堂集》。方其义诗文功底深厚,通晓各家诗论,评诗多有识见。如他早年有歌咏其兄方以智的诗云:“圣秋善我兄,我兄少字密。十岁观群书,弱冠诗名出。出门游三吴,高座奏雅瑟。陈李重气味,芬芳调复逸。复建安与天宝,仿佛无有失。”最后两句,直接而准确地揭示出方以智早期的古诗以汉魏为宗、律诗以盛唐为法的风格。

  方其义“博洽多艺,临池篆刻,击剑弹棋,无所不工”,尤以书法闻名遐迩,“里人(以)宝其书法”为荣。他“幼时作字,有言其笔意似颜鲁公,因取《争坐位帖》及《家庙碑》,略一临摹,不数时尽得其法。由是,方次公书冠于江左,吾乡称善书者皆不及也”。钱澄之“尝见其作书,观者环压,君(方其义)依诸秃袖悬肘,运笔如飞,人谓君肘故有千斤力”,“观此(情景),足想见古人上马杀贼、下马草露布之气概也”。

  方其义风流儒雅,文武双全,为人豪爽,喜结交天下豪杰之士。钱澄之在《前处士方公次公直之墓表》中称其:“慷慨重义气,挥霍自喜。家世通显,顾检束俭约,不妄交接。至君,倾赀结纳,海内豪杰争向往焉,方氏之风至此为一变矣。”他生性“好侠”,喜“衣短后衣,跨刀,腰弓矢,跃马而驰,居然一边外健丁也”;他“挽强善射”,箭技出众,矢无虚发;“力能挽五百斤弓,尝客黄靖南侯所,较射连发皆中的,侯大惊”;他“骄捷有力”,“勇力过人”,武艺高超,“能踏壁直上,倒挂梁拱间,或腾身上屋,屋瓦无声。展两臂,使众人屈伸之不得……聚瓦砾镞砺指爪,或摩戛石壁上,令粗重若悬锤然”,俨然一位武林高侠。

  崇祯七年(1634)八月,方氏全家迁居南京,方其义与钱澄之、方以智、陈子龙等士子一起,创办云龙社,切磋学问,砥砺品行,“接武东林”,与“复社”相应和,密切关注社会人生,实际地参加政治斗争。

  明崇祯十二年(1638)六月,父亲方孔炤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出征武昌,进剿农民军李万庆、马光玉等部。方其义与哥哥方以智散金募勇,整装治械,从父出征。陈子龙作《方子流寓草》序云:“方子尊大人中丞,方握全楚之师,镇荆鄂。受命之日,散家财,募精卒,即日之镇。而方子亦左鞟鞬、右铅管,结七八少年以从。……(从父征战之时),抒奇建策,勉力忠孝。”九月,方以智因病返回南京,方其义则留下参与军事,在“击贼李万庆、马光玉、罗汝才于承天”的战斗中,出任前锋,带兵率先突入敌营,冲锋陷阵,尽显英雄本色:“与贼战辄在行间。君勇力过人,能挽强弓,骑生马,尝与诸将角射,出其弓,诸将引之,皆尽力不至彀,君取诸其手,一引遽满。又取两弓,中约其弣,张左右臂分擘之,开合者数,略不变色,一军尽惊。中丞公御贼,徒以君能先士卒,敢深入,诸将素詟服于君,争致以取胜也。”方其义为“八战八捷”以及来家河、神通堡等诸战的大捷立下了汗马功劳。《康熙安庆府志》有语云:“崇祯戊寅,从中丞抚楚,亲督将士杀贼,八战八捷,群贼骇退,竟指方公子为前锋。盖自嘉隆以来,江北读书经世之才,未有如其义者也。”

  崇祯十三年(1640)一月,方孔炤被谗逮捕之时,“家人仓卒出署”,方其义“敕僮隶,不得持官一物入舟,或误挈一浴具,立抶,则送往后行”。方孔炤“闻之大喜,叹为不愧清白家儿”。《钱公饮光府君年谱》载,方孔炤入狱后,方文“时以诸父行凌方直之,每不能堪”,有人便借此激化叔侄之间的矛盾。结果“尔止连夜刻揭,揭出即拟送大铖;直之与默公未晓叩门跪求救”。为营救父亲,方其义求救于父亲好友阮大铖,期望他能疏通关节,出手相救。

  崇祯十四年(1641)八月,“中丞公(方孔炤)被谗遣戍越东,(方其义陪伴左右,以防奸人陷害和农民军派兵袭击),卒遇盗,君(方其义)出舟与斗,失足堕水,浮至船尾,一跃直上柁楼,大呼,连发数矢,群盗骇散。岸上观者皆以为神”。

  崇祯十五年(1642),方其义、方以智、方文参加了郑元勋、李雯主盟复社的虎丘大会,以文会友,纵谈天下事。南明初立,马士英、阮大铖秉政,复炽党祸,迫害复社志士,方其义亦名列其中。由于他当时正寄居于黄得功军中,被黄得功延为上宾,马士英、阮大铖之流不敢加害于他。

  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克南京后,多铎命降将刘良佐带清兵追击弘光帝,俘虏弘光帝于芜湖。方其义回到家乡,隐居山林,闭门不出。

  方其义隐居乡间,纵酒悲歌,哀亡国之痛。据陈田《明诗纪事》载:“国变后,(方其义)尝入断事庙祈死,子往持之,然悲愤卒不能解,竟早死。”顺治六年(1649),方其义侘傺而卒,年仅三十一岁。方其义早逝的原因,同乡学者钱澄之回忆说:“乙酉(1645),留都不守。……君(方其义)素好谈兵,昔在留都,与山东郭孟白、池州吴次尾、慈溪冯跻仲,及其姊夫孙武公五人,日共讲求方略,将一旦天下有事,出建不世之功。而后,诸君子皆以起兵死,独君以病没,君之不与诸君子死者,以有中丞公(方孔炤)在也。”方孔炤亦有“汝真愁乱世,痛饮不求痊”诗句。

  明亡后,方其义坚守遗民之志,决心誓死抗清,但兄长方以智长期流离在外,生死不明,因此作为人子的方其义,又必须要又承担起养老育幼的责任。虽志大才高,终不得施展,“终年抑郁”而死。方文对其从子才高早逝,非常痛惜,在《哭从子直之》诗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吾儿死不见其死,不见吾儿见犹子。”

  方其义英年早逝,方孔炤悲戚不止,伤心欲绝,作《哭次儿义》诗二首悼之。在去世的两年后,钱澄之再次与方孔炤相见时,方孔炤仍不禁大恸曰:“吾子有豪杰资,能开五石弓,作尺许大字,不珍惜以死,岂不痛哉?”方其义的好友钱澄之在他去世的三十八年后,仍满怀悲痛,为之撰作《前处士方公次公直之墓表》。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