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櫆著述等身,其文集清康熙时即有刊本,雍正时刻有《小称集》,后多次刊刻。《海峰先生文集》等初刊于清乾隆年间,诸作版本甚多,有清敦本堂刻本、清醒园刻本、日本书坊木活字本等存世。刘大櫆墓位于枞阳县金社镇向荣村刘家苕箕地,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除此之外,有关刘大櫆的物质文化遗存屈指可数。
历史人物的物质文化遗存,是彰显地域文化的重要元素。姚鼐《刘海峰先生传》曰:“桐城东乡滨江地曰陈家洲,刘氏数百户居之,为农业,多富饶。”学界据此认为刘大櫆是枞阳陈家洲人,其实并不足信,也影响地域文化的研究。
姚鼐《刘海峰先生传》,本不能解读出刘大櫆的里居。学界认识的偏差,在于简单地将其生活地与族居地的混同。刘大櫆的里居地,可由刘大櫆家世作出梳理。
据民国版《陈洲刘氏支谱》(下同)记载,刘大櫆为“陈洲刘氏”裔孙。其桐城始迁祖伯二公,于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自贵池黄龙咀迁桐城东乡觕牌洲,迄今700余年。枞阳方言用字,“牌”亦写作“排”,如“戈排墩”“木排洲”等,指的都是水中高地。觕牌洲,言指比较荒芜的水中高地。觕牌洲明代改称陈家洲,即今枞阳县汤沟镇陈洲地区。
觕牌洲旧为桐城县东乡,桐城东乡地域广大,涉及今枞阳县的周潭、陈瑶湖、横埠、金社、钱铺、项铺、白梅、老洲、汤沟、白柳、浮山、会宫等12个乡镇。觕牌洲时为东乡的江湖交汇处,基本地貌为泛滥平原,亦即水中高地。刘氏家族始迁觕牌洲后兴旺发达,再徙四方,其族人今达十万余众,广布除西藏自治区外的各省、市、自治区,但陈洲仍为该支刘氏最大的族人聚居地。
刘大櫆属陈洲刘氏大房,为始迁祖伯二公的十八世孙。刘大櫆出生时,其家族居住地早已不在族居地陈家洲。
据《陈洲刘氏支谱》,刘大櫆曾祖刘日燿(1588—1678),字南高,号弢伯,明末贡生。刘日燿出生地不详,或为陈洲刘氏族居地陈家洲,但陈家洲显然已不是刘日燿的主要生活地。刘日燿表侄左海《广文南高公传》载:“(刘日燿)甫八龄随诸父蕴环公读书龙眠内,历数期,名籍籍,噪里巷。(《陈洲刘氏支谱•卷十一•传》,下同)”出于求学的便利,刘日燿童年即居于桐城县城,待学业长进后,“乃筑墅西门之书院”,正式定居于明桐城县城。
刘日燿一生蹭蹬科场与官场,离开桐城县城后,生活地主要在其任职官所,直至明亡才回到桐城原籍定居,但居住地再次发生变化。《广文南高公传》曰:“公(刘日燿)归里,卜居合明之麓,构别业。莳花木啸傲其间,足不入城市者数十年,亦不乐与势位富厚者接。”黄山书社1998年版《枞阳县志》亦载:刘日燿“明末诸生,官歙县训导,明亡后隐居合明山麓”。《枞阳县志》的这则记载,是经过认真考证的。
根据左海诸文,刘日燿晚年的居住地在合明山。合明山古称樗浦山,在今枞阳县横埠、金社二镇交界处,面积数十平方公里。主峰302米,位于横埠镇育才村境内。宋《桐城县志》载:此山有“二石莹然,合则明”,故名合明山。合明山宋代建有合明寺,元代被毁,明初复建。日军侵华时,合明寺被日兵彻底焚毁,近年地方村民在原址重建。合明寺与合明山,刘大櫆在诗文中多有提及,皆为刘大櫆早年的生活地。
合明山与陈家洲直线距离10公里,中间为白荡湖。白荡湖旧称民湖,又称天镜湖,水域面积700余平方公里,汇罗昌河、钱桥河、杨市河等县内外诸水入江。1953年,因修建白荡闸而江湖分隔,再因围湖造田周边地貌今已大为改变。旧时的合明山与陈家洲,由白荡湖水域直接相连。刘大櫆曾祖定居于此,实际上是由白荡湖之南迁至湖北。
刘大櫆曾祖定居合明山后,其家族没有新的迁徙。刘大櫆祖父刘甡(1626—1680),字亚瞻,号林泽居士,县学生,以课徒为业。据《陈洲刘氏支谱》载方苞《亚瞻公传》:“(南高公)有疾,侍汤药昼夜不去。”“公死三年,柱梦立于合明双桂之间,一老人指山后示之曰:‘汝父他年,当于十二月葬此。’”
刘大櫆与方苞交往甚多,方文描述的细节应来自刘大櫆本人。方文中的刘大櫆之父刘柱,梦见父亲在合明的两棵桂树间嘱咐自己。刘甡逝后,果葬于合明山西的杨家市粉壁山(今枞阳县金社镇境内)。由此可见,刘大櫆的祖父与父亲,同样居住在合明山地区。
刘大櫆之父刘柱,字苏,号沧洲,县学生。刘柱以诸生终其一生,亦于合明山一带课徒为业。“桐城派”的传承路径与文章风格皆与“教师”直接关联,刘大櫆自其曾祖起家族历四代皆为“教师”,是为刘大櫆成为“桐城派三宗”的必然所在,也是“桐城派”地域因素的重要成因。
据《陈洲刘氏支谱》载左建钟《石庵公传》:“先生(石庵公)攻苦诵读至老不倦,尝与诸昆季读学于合明寺中。”石庵公即刘陈纪,字纪序,刘大櫆堂弟,二人的关系即文中的“昆季”。刘绳《叔曾祖海峰公传》则载:“(刘大櫆)事高祖父母终身如孺子”,“及高祖有足疾,公(刘大櫆)扶持抑搔不去左右。”从《陈洲刘氏支谱》诸的这些记述中,亦可知自刘大櫆曾祖一起,皆生活在合明山。
刘大櫆曾祖迁居合明山地区,在陈洲刘氏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根据《陈洲刘氏支谱》记载,伯二公迁觕牌洲(陈家洲),其弟宁三公则直接迁居合明山地区。后陈洲刘氏中的大房与八房,均有族人迁居合明山地区,并且先于刘大櫆曾祖。刘日燿选择归居合明山,同样是传统社会常见的聚族而居。
刘大櫆家族这种居住地的改变,并不能据此排除陈家洲不再是“刘大櫆故里”。以明清时期缙绅阶层的生活方式而论,刘大櫆家族或有可能在原族居地存有田产等,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甚至保留相应的“故居”。但刘大櫆祖父、父亲,皆课徒为业,兼事农作,与缙绅阶层存有一定的距离。刘大櫆《章大家行略》云:“大家垂白,吾家益贫,衣食不足以养。”
“章大家”为刘大櫆祖父的侧室,刘大櫆祖父去世时,其父仅八岁。刘大櫆及其父,均受章大家抚育,而这时的刘家显得较为贫寒。刘大櫆还自言:“家世皖江侧,薄田十亩余。”十亩余薄田应在其当时居住的合明山一带,在几十里外的族居地陈家洲可能性很小。由此推知,姚鼐《刘海峰先生传》中所言的“陈家洲”,指的是刘大櫆族人聚居地,刘大櫆应该在此生活过,而不是刘大櫆当时的居住地,况姚文也没有认为陈家洲是刘大櫆的居住地。换言之,“刘大櫆故里”在合明山,存于陈家洲的可能性很小。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