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櫆生活、居住于合明山,频见于刘氏诗文。刘大櫆《怀合明山》:“昔登合明顶,凉风吹素秋。”《观鱼》:“结庐负山麓,门外临重湖。”《江乡》其二:“连村树色千家拥,绕户溪流十里长。”《家在》:“家在寒山外,门前涧壑重。”《暮归》:“路分牛矢外,家在鹤巢西。” 《暮归》中的“牛矢”,即合明山西的牛矢岭。
刘大櫆诗文中,或存居住地合明山的地理信息,或为合明山的地理特征,皆与刘氏族人聚居地陈家洲的平原地貌迥然相异。但刘氏诗文本身,尚不能作为其居住地具体所在的立论依据,只能证明合明山地区具有刘大櫆住所存在的合理性。
合明山地区同样方圆广大,刘大櫆当时的住所具体存于何处?《陈洲刘氏支谱》之“刘大宾小传”载:“公(刘大宾)同二孺人合葬周庄祖堂西首,山向壬丙兼亥巳。”
刘大宾(1693—1758),字奉之,号螺峰,雍正十三年(1735)中举,授山西徐沟知县,迁贵州普定知县,病逝于普定官所,其墓今存。谱中所载的刘大宾墓地“周庄”,即今枞阳县横埠镇周岗村刘家周庄。刘大宾墓碑,立于清咸丰三年(1853)。碑文显示,该墓为七人合葬墓,文曰:“敕授文林郎曾祖考刘公螺峯府君合墓”等,碑文与刘大櫆《伯兄奉之先生墓志铭》的记载完全一致。
依《陈洲刘氏支谱》所述,刘大宾墓在“周庄祖堂西首”。“西首”即枞阳方言中的“西头”,意指不远处,亦即刘大宾的祖堂在其墓东不远处。“祖堂”,旧时枞阳又称“祖宗堂”,用于供奉家族祖先牌位,也是家族祭祀祖先以及举办婚丧寿喜等重大活动的场所。根据清代枞阳境内诸家族的常例,枞阳诸家族的“祖宗堂”,与通常意义上的宗族祠堂等有所区别,一般为家族院落中的主建筑,或家族成员分居于“祖堂”周边。
刘家周庄位于合明山主峰东南,背倚合明山余脉,为月牙形村落:庄后岗丘略高,东西两侧低丘前伸,面朝白荡湖,“前有照、后有靠”,属枞阳地方传统理念中的“风水宝地”。该庄原名周庄,为周氏族人居住,故名。刘氏族人进入后,易名刘家周庄。刘家周庄今居有刘氏族人120余人,皆出自陈洲刘氏一脉,多为刘大櫆曾祖刘日燿的后裔,他姓极少。
刘大櫆之父刘柱计有四子:长子刘大宾,次子刘大醇,三子刘大櫆,四子刘大兴。刘大宾的“祖堂”,亦即刘大櫆的“祖堂”。据《陈洲刘氏支谱·卷二》载《螺峰公葬周庄屋基契》:刘大宾墓地本为族人宅基,其曾孙刘希孟以“银四两五钱”购入,四至界线为“下至祖堂耳门横路为界”,即刘大宾墓地当时紧临祖堂。该祖堂今毁,但老年村民均皆知悉。据村民指认,该祖堂位于刘大宾墓东20余米处,向南纵深约10米左右,是为其祖堂之所在。原祖堂四周今皆为民宅,出于禁忌与对先祖的崇敬,原祖堂核心区域仍闲为空地。
该祖堂遗址,与刘大櫆住所的关系同样密切。据《陈洲刘氏支谱·卷二》所载“刘世珊小传”:刘世珊“葬周庄宅西,朝东南。”刘世珊即刘大櫆后裔,其世系为:刘大櫆—刘介—刘符琢—刘芳—刘世珊。刘世珊墓今不存,村民口述该墓位于刘大宾墓东南侧的民宅下。刘世珊的“周庄宅”,当为其曾祖刘大櫆的故宅。现存的刘大宾墓、刘天祜旧宅、祖堂遗址组成的三角形区域内,当为刘大櫆当年的住所。
刘氏祖堂遗址东数米处,为今刘康宅。据其祖母述忆,其今宅与祖宅位置大体相近。刘康为刘大兴的后裔,其世系为:27世刘康—26世刘竹桂—25世刘长青—24世刘家盛—23世刘宝珍—22世刘堦—21世刘监—20世刘艾生—19世刘锦标—18世刘大兴。刘大兴为刘大櫆之弟,结合“刘世珊小传”可以看出,当年的刘大櫆、刘大兴兄弟的住宅是一种相邻关系,同时也印证上述刘大櫆住所位置的推测当为不谬。
综上所述:刘大櫆的里居地刘家周庄;刘大櫆住所在刘家周庄的刘大宾墓、刘天祜旧宅、祖堂遗址之间。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